(二)胶东半岛节水农业的发展模式
胶东半岛按地形大致可分为滨海平原区、低山丘陵区、山前平原区。各区地形、水利工程、作物种植差别较大。在滨海平原区,城市集中,经济发达,农业种植以设施农业、高效经济作物为主。工业、农业、生活争水问题突出,地表拦蓄工程少,地表水资源匮乏,地下水超采严重,形成了1000多km2的海水入侵区;低山丘陵区山川、丘陵、河谷交错,以水库、塘坝拦蓄地表水为主,大中型水库也转向城市供水,灌区渠系工程标准低,老化退化,在丘陵地带主要作物多为果树;山前冲积平原区流域面积小,拦蓄工程少,地表水可利用率低,主要水源为浅机井、大口井、小塘坝及河道拦蓄地表水,农业用水只能依靠分散水源,作物以粮食、蔬菜、设施农业为主。胶东半岛的自然地理,经济条件决定了胶东半岛必须发展高新农业,高标准节水工程,实施规模化种植,现代化管理,其节水农业发展模式可总结如下。
1)充分利用地表水,实现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控,水资源优化配置。在青岛大沽河、烟台大沽夹河、龙口黄水河、莱州王河等下游修建地下拦水坝,形成地下水库,在河道两侧布置渗井,加大向两侧补给地下水的力度,补源效果明显,地下水位明显提高,形成了以井保丰,引河补源的井渠结合的工程模式;在山前平原区,在河道上建小型拦蓄工程,将分散的小水源实施联网工程,从而达到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控的目的,威海市环翠区羊亭示范区,将分散水源联网集中控制,水源之间实现了合理调控,扩大了灌溉面积;在低山丘陵区充分利用水库、塘坝,建设自流灌溉工程,利用自然水头按不同分区压力发展喷灌、微灌。
2)发展高效农业,实施节水工程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在山地丘陵区,果树采用微喷、滴灌,沿海平原区设施农业、花卉等高效作物逐渐替代传统的分散的粮田种植方式,实现工厂化生产。目前胶东半岛各市区都相继建成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现代化节水示范区,使规模化种植与节水工程的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形成了良好的结合,高效农业的发展促进了节水工程标准的提高。在威海市国家“863”计划示范区,原有的粮田已被承包大户改种果树。6.7hm2以上的温室蔬菜大棚,3.3hm2以上的温室花卉,龙口市67hm2以上柿子园等产业化种植大户,采用了标准化的滴灌工程、微喷工程,实现了自动化管理,根据作物生长环境,实施精准灌溉,为该地区大面积发展“两高一优”型节水农业提供了示范样板,促进了该地区高效农业的迅速发展。
3)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推广农艺节水技术。在滨海平原,防止地下水超采的措施:一是要限制地下水开采,二是要加大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力度,选择优良耐旱品种。莱州市、龙口市等海水入侵区减少了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推广了耐旱耐盐碱品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花生全部采用地膜覆盖,果树则采用秸秆覆盖,对于蔬菜等作物,喷施了生物抗旱剂,改变了传统的灌溉制度,减少了灌水次数。农艺节水措施减少了作物蒸腾和棵间蒸发量,在沿海地区效果尤其明显。
4)转变运行管理机制,提高农业节水管理水平,实现现代化管理。节水农业能否稳固发展,效益能否发挥,其运行管理机制与管理水平是决定因素,对于一个高效农业地区,仅有高标准的节水工程还是不够的,必须要有相应的运行机制与管理水平。以往的节水管理仅限于一般粗放的管理水平,节水工程无人维修,不能长期发挥作用。近年来。半岛各地区在节水工程建设前,就明确了工程产权,使工程建设与管理统一起来。如承包大户内的节水工程所有设施、水源全部明确为承包户产权,由承包户运行管理,工程建设中承包户按照比例进行投入。对于以村为集体的节水工程,明确由村管理。村之间的联户工程由乡镇组织农民用水协会。在管理中,随着现代化的自控技术应用,提高了管理水平,做到了因地制宜,根据不同作物需水量按照设定的灌水量进行控制,达到了精准灌溉的目的。
综上所述,胶东半岛节水农业发展模式可概括为:针对当地可利用水资源匮乏的特点,以充分开发利用地表水,建造河道梯级拦蓄工程及地下水回灌补源工程,多灌溉水源联网工程,形成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控,优化配置集成应用节水农业的前沿技术,发展规模化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等高效农业,建设与高效农业相适应的微喷、滴灌、喷灌等标准化节水工程和自动化控制工程,使节水工程向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目标发展。充分重视调整农业结构,在沿海地区大力推广耐旱品种,秸秆覆盖技术,生物抗旱技术等农艺节水技术,加大运行管理机制的改变,明确节水工程的产权,合理确定水价,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业管理队伍,充分利用自动化技术提高运行管理水平,实现半岛地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1)露地苗床的设置
露地苗床是蔬菜生产上常用的一种苗床。苗床用地要求排水良好,水源近,管理方便。苗床用地应选土层深厚,土壤应富含腐殖质、疏松、肥沃、透气、保水、保肥而排水良好,同时没有病虫害和杂草种子。为了防止病虫害的传染,应尽可能避免选用刚种过同科作物的土地作苗床,如培育白菜类、芥菜类、甘蓝类秧苗的苗床,最好不选用刚种过十字花科作物的地方。
场地选定后,应在播前半个月至1个月深翻土,而后开1.33~1.70米宽的厢,以便管理和排水,厢面泼50%浓度的人、畜粪尿,炕土1~2周,临播前,每667米2苗床用腐熟堆厩肥约2000~2500千克,过磷酸钙15~25千克,草木灰150~200千克,与土耕细拌匀作底肥、床土打细、整平。
(2)播种育苗
蔬菜育苗的播种期,主要取决于该种蔬菜的生物学特性和对外界条件的要求,选择其最适宜的栽培季节,其中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是气候条件,尤其是温度条件,但为了均衡上市,就需排开播种。为了避免病虫为害,可以提前或延后。蔬菜的种类和品种很多,各种蔬菜的播种期见后述蔬菜栽培要点。播种方法采用撒播或点播,种子的浸种消毒见前面温床育苗部分,播后盖细土,盖没种子为度,再泼腐熟淡粪水,下透7~10厘米,出苗慢的如芹菜、洋葱、早秋菠菜以及高温季节播种的甘蓝、花菜、莴笋等,播后还应在地面覆盖稿秆,并适当浇水,保持厢面湿润,出苗后即揭去覆盖,如苗床忽湿、忽干或地面板结,则影响出苗。
(3)搭棚遮荫
高温季节育甘蓝、芹菜、莴笋等秧苗,从育苗到移栽前,应搭高0.8~1.0米的稀疏菜棚遮荫,既防烈日、暴雨,又可接受稀疏的阳光,覆盖物早晚揭去。
(4)育苗期管理
出苗后适时匀苗1~2次,除去病苗,弱苗和使苗不致拥挤、徒长。苗较大时,匀苗宜用剪刀齐苗茎部剪断,以免连根拔起牵动留下的秧苗。苗期看苗施淡粪水2~3次,或施1次化肥(每50千克水加尿素100千克),苗期浇水不宜多,保持土表不发白为度,以免徒长,每次浇水量要足,使水下渗入土中,以利根群吸收,又不易晒干,保持一定湿润。夏、秋浇水应在早晚土凉时进行。苗期长且根再生力强的应适时假植,如冬甘蓝在苗龄25天左右,先一天苗地浇水后再带土假植,及时浇定根水和遮荫,以保成活,夏、秋虫害多,注意喷药防治。
(5)保护根系的措施
移栽时秧苗根系损伤愈小,恢复生长愈快,若采用保护根系的方法,移栽后易于成活,耐热耐寒力强,无返青期,有利早熟、高产。
现将生产上常用的保护根系的措施介绍如下:
①营养钵或营养土块育苗技术 播种前数月,用瓜豆的藤蔓、杂草等轧碎,加新鲜人粪尿和水,沤成堆肥,或者用粗渣肥和经堆沤发酵过的干猪屎面,以上共约占三成,以无病菌田(如水淹地,非菜地等,如是老菜地须进行土壤消毒)的疏松沙壤土约占七成,两者混合,每500千克土加过磷酸钙约250克,草木灰约5千克,即成营养土。
用薄木板制成约1.7~2.0米长、1~1.33米宽(按苗床的宽度而定)的,其上有许多空方格的营养钵制作框,每个方格约宽7厘米、高8厘米左右,薄木板略上厚下薄,制成方格的内空即略成上小下大的形状,播种时,将营养钵制作框放在苗床内,再将营养土填满每个方格,每格营养土上播种子。如播番茄、茄子,每格播3粒,定苗1株;辣椒播7粒,定苗3株。播后用腐熟渣肥盖种,用洒水壶喷水,使每格营养土浸透为度。接着用第二个营养钵制作框在苗床内紧挨前框制作第二批营养钵,照前法填土喷水完毕,即提取第一个制作框,这时第一个制作框每个空方格留在苗床上的营养土即成一营养钵,注意水未浸透每格营养土不易凝结成团,喷透水后过久不取木框,泥粘着木框不易取出,营养钵之间的缝隙用堆肥填起来,以减少水分过多的散失,维持其正常含水量,利于出苗或幼苗生长。
营养块的制作:用渣肥与肥泥混合,铺入苗床约10厘米厚,趟平,经过2~3天水分稍干后,再用长约1米、宽约7厘米的木质“划块板”挨次压线,以泥刀纵横切成7厘米见方的土块。播种方法与上述营养钵同。移栽前一日适当浇水,以便切块取苗带土移栽。
②带土移栽 在移栽前一天床内先灌足水分,使土壤附着于根部,然后取苗带土移栽,如土壤疏松不便带土时,可先灌约10%浓度的牛粪汁或黏土浆,以使带土。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25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