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富营养化对渔业有哪些危害
危害有:
(1)富营养化原因我国的许多中、小型湖泊已发生富营养 化。导致湖泊富营养化的原因主要有:城市大量生活污水排人湖泊, 增加了湖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大量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 排放到湖泊中,导致湖水中有机物质及有毒物质增加;农田中大量 使用化肥,随雨水经河流人湖,增加了湖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含 量;水产养殖中投喂饲料、施肥等造成湖水营养物质增加。
(2) 危害湖泊富营养化以后,由于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 增加,水中的浮游植物(特别是蓝藻等有害藻类)异常增殖,消 耗水中大量的氧气,使水质恶化。水质污染后养殖的水产品常有 异味,影响商品价值。某些有毒物质还可在水产品体内蓄积,人 食用这些产品后会影响身体健康。
(3) 防治① 严格控制污染源,控制流入湖水中的氮、磷及有毒物质 的含量,排人湖泊水中的氮浓度应小于0.3毫克/升,磷浓度应 小于0.02毫克/升。② 切实加强工业废水的管理与监督,废水只有经过有效处 理达到国家的排放标准时,才能排入湖泊等天然水体。③ 减少农业中化肥、农药的使用。④ 严格控制湖泊中“三网”养殖面积(不宜超过湖水总面积的0.3%),减少投饵性养殖品种的养殖面积,增加滤食性品 种的养殖面积。⑤利用生物调控技术,修复和恢复湖泊天然生态系统功能, 如增加滤食性鱼类控制“水华”,在湖泊中种植水生植物,吸收 水中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
水产养殖葡萄糖好坏处
水产动物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六类:
①病原性疾病。
包括病毒性疾病、支原体病,真菌病,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病等。
②环境性疾病。
非正常的环境因素使养殖水体的温度、盐度、溶氧量、酸碱度、光照等理化因素的变动或污染物质超越了养殖动物所能忍受的临界限度使其致病,如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毒,重金属等引起的崎形等。
③营养性疾病。
投喂饲料的数量或饲料中所含的营养成分不能满足养殖动物维持生活的最低需要时,饲养动物往往生长缓慢或停止,身体瘦弱,抗病力降低,严重时就会出现明显的症状甚至死亡。营养成分中容易发生问题的是缺乏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其中最容易缺乏的是维生素和必需氨基酸。腐败变质的饲料也是致病的重要因素。
④药源性疾病。
因不良用药导致的肝肾等内脏器官的损坏、抗药性的产生等。
⑤生理性疾病。
动物本身先天的或遗传的缺陷所导致的某种畸形等,如种质的褪化。
⑥非生物因素与造成的损伤。
如在捕捞、运输和饲养管理过程中,往往由于工具不适宜或操作不小心,使饲养动物身体受到摩擦或碰撞而受伤。受伤处组织破损,机能丧失,或体液流失,渗透压紊乱,引起各种生理障碍以至死亡;也可因此为病原微生物提供侵入途径。
三、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条件
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是环境、病原体以及水产动物本身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1、引起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环境条件
引起养殖动物疾病发生的环境条件可分为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生物因素三方面。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光照条件、水源水质条件。各种养殖动物的正常摄食生长,均有其对自然因素的特定要求,如对光照、水温、PH值、溶解氧、酸碱度及矿物质等,如果自然因素能处于养殖动物所需最适条件,养殖动物能保持正常摄食、生长,其疾病发生率下降;如果自然因素超越养殖动物所需最适条件,养殖动物产生应激反应,则影响其正常活动及生长,从而导致体质下降,对病原入侵抵抗能力下降,对环境变迁的抵抗力下降,易导致疾病的暴发;当自然因素超越养殖动物耐受界限时,养殖动物死亡。
同样,自然因素对病原体的生长、繁殖亦起决定作用,当自然因素适宜病原体时,病原体迅速大量繁殖,对养殖动物的侵袭机率及能力加强,易导致养殖动物疾病发生,而当自然因素不适宜于病原体时,病原体生长、繁殖甚至生命受到阻碍,对养殖动物的侵袭机率及能力下降,养殖动物疾病发生率亦下降。
人为因素主要包括放养密度、池塘设施条件、管理措施等。
养殖水体对养殖动物容量具一定范围,在适宜范围内养殖动物能正常活动,超越水体容量,则限制了其活动,从而减弱其对环境适应能力,抑制了养殖动物生长、发育,养殖动物的体质下降,为疾病发生创造了条件。
设施条件亦直接影响水体条件,如果池塘排灌方便,则能保持良好养殖水环境,减少疾病发生;在池内加设增氧机,不但能保持池水溶解氧,同时对一些有害物质的氧化具决定作用。
养殖中的管理措施为人为因素中最重要内容,如养殖中投饵方式、水质控制、疾病防治措施等直接影响养殖动物疾病的发生。
生物因素主要包括了养殖环境中的病原生物、微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及其它养殖品种,这些生物有些能消除残饵、粪便,有些能改良水质,有些为养殖动物饵料,而有些为养殖动物的致病生物。养殖中应保持有益生物占绝对优势抑制有害生物生长,从而保持优良环境,减少疾病发生率。
2、引起水产动物疾病的病原体条件
引起养殖动物疾病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蠕虫、甲壳动物等。
病原体的来源有:水环境、土壤、养殖动物或鸟类等,其中细菌性病原、病毒性病原、真菌性病原,大多为条件病原,仅当环境条件适宜其生长、繁殖、养殖动物体质减弱时才感染养殖动物,而原生动物、蠕虫等为寄生性,只要环境条件适宜其繁殖便易引起养殖动物疾病的暴发。病原体的致病能力不同,致病力强的病原易使养殖动物暴发疾病,相反,则不易引起疾病的暴发,控制病原进入养殖水体,对传染力与致病力强的病原控制是减少疾病发生的主要手段。此外病原在宿主的身体上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时,才能使宿主致病。
红糖通常用于培养和激活菌种,现在,红糖被用来培养菌种,葡萄糖可以在水产养殖过程中解毒,并具有其他功能。
随着养殖周期的延长,养殖池塘水体中的可溶性糖逐渐减少,并保持在较低水平。糖是池塘水中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碳源物质,因为水中碳源物质的缺乏使得水中营养物质中碳和氮的比例失衡,大多数微生物无法正常生长。因此,一些养殖户长期以来使用了大量的微生物制剂,但改善水质的效果不是很明显,这就是原因。
葡萄糖粉是一种专为水产养殖研发开发的优质可溶性糖,能充分补充水体中缺乏的碳源物质,维持有益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因此,当微生物制剂在养殖过程中经常使用时,葡萄糖粉每10天使用一次,不仅可以补充水体中的营养成分,还可以保持水体中碳氮比的平衡,使微生物制剂发挥最大的作用,长期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
1、葡萄糖可用于应激状态下三磷酸腺苷的紧急合成,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抵抗力,即提高抗应激能力,有效缓龙虾在捕捞过程中的应激反应。
2、葡萄糖能起到解毒解毒的作用,有效增强鱼体的抗病能力和免疫力。
3、有效补充身体生长所需的碳源和能量,促进新陈代谢,提高运输成活率。
4、用生物制剂喷溅,可以加快水质的改善,缓解因捕捞造成的池塘水质恶化。
5、治疗虾类疾病,如去骨、出血和结垢。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28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