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全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1)对症下药
各种农药都有其一定的防治范围和对象,应根据防治对象的差异选择合适的药剂。
(2)适时用药
应根据病、虫、草害发生时期和发育进度并结合栗树的生长阶段选择最合适的用药时间。这个最适时间一般在病害暴发流行之前、害虫在大量取食前或钻蛀危害前的低龄阶段;或病虫对药物最敏感的发育阶段,以及作物对病虫最敏感的生长阶段。
(3)合理用量
农药用量不当,不但会造成农药损失,还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药害,达不到理想的防治效果。用药前必须了解防治防治对象对药物的耐药性,以及保护对象对农药的反应。做到既能防治病虫害,又不危害植物正常生长。
(4)合理混配
生产上经常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农药混和使用,用以防治同时发生的多种害虫或杂草。混用得当,能节省人力物力;混用不当,会降低药效甚至造成药害。
混配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混用的农药之间不能起化学变化。如石硫合剂和波尔多液不能混用;甲基托布津、二硫化氨基甲酸盐类杀菌剂等不宜与铜制剂混用;福美双、代森环类杀菌剂不能和碱性药物混用等。②混用的农药物理性状应保持不变,混合后产生分层、絮结和沉淀的农药不能混用;出现乳剂破坏,悬浮率降低甚至有结晶析出的也不能混用。③混用的农药不能提高毒性。农药混用后毒性可能会增加,对一些害虫有明显增效作用,但同时也增加了对人畜的毒性,因此不能混用。
(5)防止农药中毒
要正确使用农药,尽可能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在使用剧毒或高毒农药时,要严格按照《农药安全使用规定》的要求执行,不能超范围使用。部分农药残效期长,采收前20天禁止喷施此类农药。
(6)农药交替使用
长期使用一种化学农药容易使病虫产生抗药性。使用浓度越高,产生的抗药性越快,低浓度能够防治的,尽量不用高浓度。在防治同一种病虫害时,必须考虑交替使用不同制剂类型的农药。油制剂及植物性杀虫剂不宜产生抗药性,可将石油制剂与化学农药交替使用或混合使用。
农药如何正确使用效果更好?
购买农药前要确定需要防治的病虫害种类,主治什么,兼治什么,然后才能选择农药品种。购药时要认真识别农药的标签和说明,凡是合格的商品农药,在标签和说明书上都标明农药品名、有效成分含量、注册商标、批号、生产日期、保质期并有三证号——农药登记证号、批准证号、产品标准号,而且附有产品说明书和合格证。凡是三证不全的农药不要购买。此外还要仔细检查农药的外包装,凡是标签和说明书识别不清或无正规标签的农药不要购买。
如果粉剂、可湿性粉剂、可溶性粉剂有结块现象;水剂有混浊现象;乳油剂不透明;颗粒剂中粉末过多等,以上农药属失效农药或低劣农药不要购买。此外,选购农药要注意农药的一药多名或一名多药,不要买错,特别是杀虫剂。如大功臣、四季红、一遍净、扑虱蚜、吡虫啉等,都为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属一药多名;而同叫稻虫净的农药,有的为杀虫丹与BT的复配剂,有的为菊酯类农药与有机磷农药的复配剂,有的为几种有机磷农药的混剂等,药名虽同,其有效成分截然不同。
农民在施用农药时注意事项:
一是要对症施药,适时用药。首先要准确识别病虫害的种类,确定重点防治对象,并根据发生期、发生程度选好合适的农药品种和剂型。防治病害,要在病害发生前喷洒防护剂,病害发生后,则要喷洒治疗剂。防治病害要掌握先保护后治疗的原则,抓住最佳施药时机,并连续用药几次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二是要合理用药。在保证防治效果的情况下,不要盲目提高药量、浓度和施药次数,过量施用极易发生药害。应在有效浓度范围内,尽量使用低浓度药品进行防治,防治次数要根据药剂的残效期和病虫害的发生程度来定。
三是要讲究施药方法。不同剂型的农药,应采用不同的施药方法。一般乳剂、可湿性粉剂以喷雾和泼浇为主;粉剂以喷粉为主;颗粒剂以撒施或深层基施为主;内吸性强的药剂,采用喷粉、喷雾、泼浇、涂茎均可。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也应采取不同的施药方法,以达到最高防效为目的。根据病害的发生部位、害虫的活动规律以及不同的农药剂型,选择不同的施药方法和施药时间。
?选择农药时,要明确防治对象的生理机制和危害特征,以及作物的品种和生育期。田间发生的病虫害种类很多,即使是同一种农药,每一种对不同农药的反应也不同。该物种的不同种群也有很大差异。明确防治对象后,选择合适的农药品种。施药前,要认真排查病虫害,把握适宜的防治期,在最佳防治期施药。否则,农药施药过早,药效与病虫害防治期不匹配,危害得不到控制。农药晚施效果差,不仅不能防治,而且造成农药浪费。
在喷洒农药时,要把握时期,选择病虫草的薄弱环节或对农药敏感的时期。一般农药从孵化期到三龄幼虫都要控制。目前使用的杀菌剂多为保护性,治疗效果较差。因此,为预防和控制疾病,应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药。如果在疾病流行后使用药物,很难达到良好的控制效果。
很多人误认为加大药量或增加药浓度会提高防治效果。因此,不按照说明增加剂量是很常见的。此外,农民配药时不使用量具,只用瓶盖随意量度。缺乏定量概念导致用药量超标。这样不仅会造成浪费,还容易造成药害。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危及人类和动物的安全。
?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一旦发现某种农药防治效果良好,就会长期连续使用,即使防治效果降低,也不会更换。后果。例如,1978年,6000倍液对Misauli的防治效果在98%以上,而现在1000倍液的防治效果不到50%。全国已产生抗药性的害虫有30多种,病害有10多种。农民们纷纷采用增加农药用量的方法来提高防治效果。于是,人工筛选出抗药性较强的后代,农药浓度不断提高。药物进一步改良,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要注意几种农药的交替使用,或合理混合使用,以延长使用寿命,提高防治效果。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31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