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蔬贮藏技术的起源
现代果蔬保鲜技术起源于19世纪,到目前已经经历了三次革命。现代制冷之父澳大利亚的詹姆斯·哈里森1851年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季隆市设计并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制冷压缩机及其辅助设备,并用于果蔬保鲜,被认为是果蔬保鲜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其真正摆脱了利用自然冷源保鲜果蔬造成的季节性和地区性的限制,大大提高了贮藏温度控制的精确性,这就扩大了低温保鲜果蔬的地理和季节应用范围,大大改善了果蔬保鲜质量,并延长了贮藏期限,随之在商业上得到大量地应用。进入20世纪以后,工业化国家已广泛应用大型机械式冷库贮藏梨、苹果等农产品。我国在建国后也建造了一些机械式冷库,但主要用于贮藏水产品和畜产品,将冷库用于水果、蔬菜的商品贮藏则是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的。1917年英国的基德和韦斯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大气成分对果蔬呼吸的影响及其保鲜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低温的基础上,降低空气中的O2浓度,提高空气中的CO2浓度,在很大程度上比单纯冷藏能更进一步地降低果蔬的呼吸代谢,且比冷藏延长贮藏期1倍以上。他们于1920年正式提出气调贮藏理论。1928年应用该理论在英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气调库贮藏苹果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气调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由自发气调到机械化气调,又到自动控制气调,并大量用于农产品贮藏。现在发达国家农产品已基本实现了冷链、气调贮藏,像美国、日本等国80%的苹果都采用了气调保鲜贮藏技术。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引进气调冷库、用于农产品贮藏。近年来,我国在气调库配套设备研究、制造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我国的气调库已发展到一百多座。这被认为是果蔬保鲜史上第二次革命。以后对果蔬气调保鲜进行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发现果蔬气调保鲜尽管在质量上比普通冷藏有了很大改善,贮藏期限有了很大程度的延长,但也存在着局限性。1957年,Workman和Hummel等同时发现,一些果蔬在冷藏的基础上再加上降低气压的条件,与常规气调相比可明显地延长其贮藏寿命。1966年,美国的Burg等人提出了完整的减压贮藏理论和技术。此后,在许多国家相继开了广泛的研究,试验范围也从最先试用的苹果迅速扩大到其它品种的果蔬;1975年起美国开始有供商业用的减压贮藏设备。1991年我国科技人员通过多年的研究获得了关键性的减压贮藏罐壁生产的突破。1997年在包头建成了第一座减压保鲜库。这被认为是保鲜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将在易腐难贮果蔬上发挥巨大作用。
(1)选料
原料应选择鲜嫩(八成熟)、无腐烂、无严重病虫害的果蔬。
(2)清洗
采摘后的果蔬放入清洗液中,洗掉表面污垢及虫卵等。
(3)杀菌消毒
方法一:将清洗干净的果蔬放入0.1%~0.2%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1~3分钟。
方法二:采用过氧乙酸溶液杀菌。过氧乙酸溶液的配制:原料有冰醋酸4.5%、双氧水5.5%和水90%。先将冰醋酸与双氧水缓慢地混合均匀,再将其倒入水中,搅拌均匀后置于阴凉处放置3天即得1%的过氧乙酸溶液。使用方法与使用高锰酸钾溶液相同。
(4)漂洗
果蔬杀菌消毒后立即放入干净的自来水中漂洗,洗去表面残留的杀菌液,捞出后放在苇席上,在阴凉处沥干表面水分。
(5)涂膜
以浸、涂或喷等方式将涂膜保鲜液均匀地涂在果蔬表面,涂后立即放在苇席或竹席上,在阴凉干燥的环境下晾干,果蔬表面即形成一层透明的半透气性保鲜薄膜。
(6)贮藏条件
选用通风避光、无鼠害的房间;使用前用1.5%的漂白粉溶液喷洒房间或地窖的四壁。也可喷洒0.3%的过氧乙酸溶液;贮藏室地面要撒适量石灰;要及时去除果蔬呼吸过程中释放的乙烯气体;定期开窗通风1~2小时,冬季选择在中午。
(7)注意事项
①果蔬贮藏方式最好为窖藏,贮藏温度为0~15℃,梨、桃、李子、葡萄、草莓、蒜薹的适宜贮藏温度为0~5℃,青椒、青番茄、黄瓜的适宜贮藏温度为8℃左右。
②果蔬入库应选择在早晨4~5时进行。
③采用本技术对叶菜类进行保鲜时,除选用涂膜保鲜液外,也可购买臭氧保鲜机保鲜,效果较好。
④在贮藏过程中,如发现有果蔬老化、变软现象应及时出库销售,发霉的果蔬要及时清除掉。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32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