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北方的日光温室在四川盆地不能发展?
近20年来,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在我国三北地区(华北、东北和西北)发展迅猛,在北国寒冬不加温的情况下,能生产出人们喜食的黄瓜、辣椒、番茄、菜豆等,不但丰富了冬菜市场,而且也为三北地区的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目前发展日光温室的浪潮也波及到四川盆地,四川省各地县(市)、乡(镇)领导纷纷组团到山东寿光等地参观考察,为山东等地发展日光温室等保护地蔬菜的业绩所震撼,便进行效仿。或在四川盆地也建造高效节能日光温室,或干脆高薪聘请山东的农民技术员,在四川“原汁原味”地用那里的生产技术来指导当地的设施蔬菜生产。如四川的广元市、汉源县、成都市都发生过这样的情况,结果导致资源、财力、人力和物力的巨大浪费,聘请来的蔬菜技术员也无功而返。鉴于上述情况,为使后来者引以为戒,现就四川盆地发展日光温室难于成功的原因谈几点看法。
(1)造价高,投入大,产出低
在三北地区由于日光温室的主体(东、西、北墙)大都是土墙,可以做成80~150厘米厚(依纬度而异),有较好的隔热保温和防风作用,造价约每667米21万元,投入较高。但当地冬季气温低,不用日光温室生产不出喜温的蔬菜。所以用日光温室生产出的蔬菜售价也高,每667米2日光温室的产值也高,高的每667米2产值可达2万多元,当年投入当年受益。
而在四川盆地造日光温室时多是砌成砖墙,造价比北方地区要高。且不说因日照少,不能生产出喜温的果菜类蔬菜,就是生产出来,因四川盆地冬季是蔬菜生产的旺季,每667米2地的蔬菜产值只有四五千元,日光温室生产的蔬菜价格也不会高,生产者不能收回投资。
(2)冬、春季节日照严重不足
阳光既是蔬菜进行光合作用的光源,也是提高日光温室温度、维持蔬菜生长发育的热源。三北地区(北纬34°~43°)冬、春季节基本上是以晴朗天气为主,阴雨天气较少,日照资源比较充足(如华北地区年日照百分率达70%),发展日光温室的条件得天独厚,因此在不加温的深冬仍能生产喜温果菜,形成强大的冬季果菜商品生产基地。
但是,由于四川盆地冬季光、温不足,成为蔬菜保护地栽培发展的制约因素。在11月至翌年4月的塑料大棚扣棚期间,月日照百分率为20%~29%,而北京为63%~75%,与四川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城市武汉、南京、上海的年日照率为49%~51%,为成渝两地的1.75~1.76倍。保护地内光照利用率只是自然环境的40%~60%,冬季阴天的光照强度仅在果菜类的光补偿点左右,同时温室效应不明显,温度不易上升。
据成都农业气象试验站测定,塑料大棚内外温度从月均温度看,在不加温条件下,棚内1、2月低于10℃,其余月份在10.7~24.7℃(表10)。
表10 成都塑料大棚内外温度、湿度的比较
冬季可增温2.2~3.5℃,11月增温1.5℃,3月增温1.9℃,4~10月棚内外的温度接近,冬季棚内地温较棚外高3℃。1989年,大棚内稳定通过10℃的初日在3月9日,比棚外早3天,终日在12月9日,比棚外迟37天,大于10℃的持续日数达到286天,比棚外多40天。稳定通过15℃的初日在4月13日,比棚外早11天,终日都是10月16日;大于15℃的持续日数达到187天,比棚外多11天。即使在大棚覆盖条件下,从头年10月16日至次年4月13日棚内气温都低于15℃,即低于喜温的果菜类正常生长发育的温度。果菜授粉受精不良,造成大量落花落果,产量下降。
尤其是在成都市冬季的霜期,当霜降临时,棚内仅比棚外高0.62~2.0℃,棚内的喜温蔬菜则易受害。在四川建造日光温室,因“温室效应”微弱,在冬季升不起温,保温效果与塑料大棚差不多,而造价高,所以在四川盆地不能应用。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33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