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如何养殖鲟鱼?

一、鲟鱼养殖技术概述从技术角度讲,开发鲟鱼,进行大规模的人工养殖较鳜鱼、甲鱼等容易得多。如可用廉价饲料,饲料转化率高,养殖成本低,而且鲟鱼养殖的附加值很大。鲟鱼适应性强,抗病力强,是一个优良饲养种类。 (一)人工繁殖 据报道,目前世界各国已进行人工繁殖研究的种类主要有小体鲟、闪光鲟、高首鲟、中吻鲟、俄罗斯鲟、中华鲟、欧洲鲟、史氏鲟、达氏鳇及十多个杂交种。选择优良的亲鱼是人工繁殖的关键。不论在天然水域捕捞,还是人工培育,都要求亲鱼的性腺发育达到第Ⅳ期。如亲鱼未完全成熟,可用网箱或池塘暂养,或结合注射催产剂来促其性腺成熟。鲟鱼在人工繁殖过程中的采卵、授精、脱粘及孵化等技术与鲤鱼等基本相同,但对孵化的水温要求较严。一般适宜的孵化温度为15-20℃,7天左右出苗。如遇环境温度的突然变化,孵化将受到严重影响。 (二)苗种培育 鲟鱼的苗种培育可分为前期与后期两个阶段。前期培育可从鱼苗的卵黄消失开始,至分塘养殖为止。其主要的饵料为卤虫无节幼体、水生寡毛类、桡足类等活性饵料,适量搭配蛋黄及人工配合饲料等。后期通常用人工配合饲料,也可适量投喂小鱼、小虾等生物饵料。1997年俄罗斯学者研究成功2种鲟鱼专用饲料,效果很好。主要营养成分及含量见表1。其中OST-4号适用于幼鲟12-40g的饲养阶段;OST-2号则适宜于体重40g以上的养殖阶段。此外,为促进鲟鱼的发育,国外学者还研究出许多生物活性剂。如使用一种牛松果体多肽剂简称bpp10ppm浓度处理8-20日龄的幼鲟,其成活率可提高12%-18%,而且经处理的幼鲟还可消除或降解重金属的毒性影响。见表2。试验还表明,在每公斤饲料中加入2mg柯麻利素kormogrizin和0.2mg维生素C,经均匀混合后连续投喂可增强鲟的消化、吸收能力,提高幼鲟产量10%-45%。用下列三种生物活性物处理幼鲟可大大提高早期胚胎发育及幼鲟成活率:一是用从鸡血浆中提取的肽缩氨酸液SKB,使用浓度400mg/L,浸浴受精卵1h,可提高幼鲟成活率21%-22%;二是使用从酵母中提取的聚核苷酸液Eneade,使用浓度5mg/L,浸浴受精卵1h,可提高幼鲟成活率20%-25%;三是使用从云苔植物中提取的植物性淄醇素Epine,使用浓度10-7mg/L,浸浴受精卵1h,可提高幼鲟成活率26%-30%。(三)成鱼养殖鲟鱼的养成可归纳为小水体与大水体养成两类:前者包括室外水泥池、水槽、土池、河渠、网箱养殖等,一般为高密度精养,投放大规格鱼种,经一年左右时间的饲养,规格可达2公斤左右;后者是在湖泊、水库中放养,多为混放粗养。四池塘养殖幼鲟的质量与放养密度的关系鲟鱼工厂化养殖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获得优质鱼种。为满足工厂化养殖对鱼种的需要,目前俄罗斯正在进行池塘养殖条件下的高密度饲养试验,放养密度为1.5万尾/亩,是标准放养密度(0.5万-1万尾/亩)的1.5-3倍。此试验分不同放养密度的7个组进行对比,放养密度分别为每亩5000、6500、8000、9300、10000、12000和15000尾,饲养时间为40d,日平均生长可以看出,提高放养密度会影响幼鲟生长。在池塘养殖幼鲟时,应考虑到饵料资源量,放养密度不要超过12万尾/公顷。二、史氏鲟的人工养殖技术史氏鲟又称黑龙江鲟、七粒浮子,是黑龙江产大型经济鱼类。近几年在我国北方地区已开展养殖。 (一)繁殖技术 1.鱼的选择及成熟度鉴定 人工繁殖用的亲鱼一般采用黑龙江水域自然成熟的亲鱼。采捕时间为每年5-7月的繁殖季节。选择身体无病无伤,雌性体重15kg以上,雄性体重20kg以上的个体,年龄为9-13龄。此鱼雌性个体生殖间期3-5年。非生殖期的雌雄个体无明显特征。处于生殖期的雌雄鱼体有所不同,但没有婚姻色及追星类的副性征。具体鉴别方法为:成熟欲产的雌性个体消瘦,吻尖,脊板尖,体表粘液多,腹壁薄而软,腹部膨大而富有弹性。雄性个体体色、体形无明显变化,一般体重在20kg以上的个体大多已成熟。检查时,见鱼体尾部弯曲成“弓”状,用手轻压生殖孔有精液流出,此时的雄鱼即可作繁殖用亲鱼。 2.人工催产 当水温升到16-24℃时即可进行人工催产。水温较低时,催产效应时间较长。催产剂多选用LRH-A。注射方法及使用剂量视亲鱼的成熟情况而定。基本剂量为每公斤雌鱼用量为60-90μg。一般卵细胞极化指标达到1/30以上,即Ⅳ期中时即可催产。全部催产剂量分二次注射,第一次注射剂量的10%,当极化指标达到1/55以上时,注射剩余的剂量。雄鱼使用雌鱼剂量的一半,在雌鱼第二次注射时注射。对于成熟度较好的雄鱼也可不注射。注射部位一般为胸鳍基部。经过催产的亲鱼,雌、雄分池暂养,并予以流水刺激,注意观察亲鱼活动,定期检查鱼体变化。雌鱼开始排卵时游动活跃,频繁撞击水面,检查可发现卵巢有明显流动迹象,轻压腹部至生殖孔处有卵粒流出,此时即可取卵。取卵时间可掌握在90min以内,最多不超过150min,否则受精率将会受到影响。从时间与水温关系看,平均水温为16.5℃时,效应时间为18h;平均水温为19℃时,效应时间为11h左右。 3.采卵与授精 用挤压法采集精液。体重20kg的个体一次可排出精液30mL,甚至更多。雄鱼可多次使用。优质精液呈纯牛奶状。用剖腹法或手推法采集卵子。一尾体重15kg的个体可产卵2.5-3.5kg,约9万-12万粒。用半干法人工授精。精液用量为每公斤鱼卵10mL。使用精液时,先用无菌水稀释。稀释比例为精液比水1∶200。授精时,将精液放入鱼卵中,均匀搅拌3-4min,使精卵充分结合,静置片刻,弃去污水,漂洗干净。史氏鲟的卵呈粘性,一般受精后5-6min钟出现粘性,15-18min达到最大粘度,故孵化前鱼卵须进行脱粘处理。脱粘剂多选用滑石粉或细黄泥。前者制成20%水溶液,后者制成10%的浓度。脱粘时将水溶液倒在鱼卵上,不断搅动,使之不出现结块现象。当鱼卵全部呈分散颗粒状,静置时不再出现结块现象即已达到脱粘效果。脱粘时间一般需要30-60min。受精卵脱粘后即可进行孵化。 4.孵化 史氏鲟的卵粒较大,也较重,每公斤约4万粒左右。孵化最好在微流水条件下进行,或对卵定时拨动。特制的专用孵化器规格一般为380cm×65cm×30cm,有进排水系统和定时拨卵装置,一次可孵化史氏鲟卵40万粒。孵化时的进水量为5-60L/min,自动拨卵装置每分钟一次,孵化率为85%左右。此外,也可用双层网箱孵化。网箱规格为80cm×60cm×50cm,每次孵化卵1kg。方法是将网箱固定浮置于水质清澈,水流速为0.8-1.5m/s的江湾处,每20min翻动一次卵,孵化率也在85%左右。孵化温度为16-24℃,最适温度19-22℃。在此范围内,水温高时出膜早,且出苗集中,水温低时出苗晚,且出苗时间长。在平均水温17℃时,约105h出膜;平均水温21.5℃时,约81h出膜。刚孵出的仔鱼体长1.1-1.3cm,如蝌蚪状,做垂直运动。孵化70h21℃时后出现鳔点,可进行平游。 (二)苗种培育技术 1.培育鱼池可以用室外普通水泥池,单池面积为300m2左右,水深1.5-2m。最好使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的井水。培育前进行池塘的清塘、消毒。 2.放养规格为体长18-30cm,体重50-90g。同一池内放养的规格要整齐,大小一致,不同规格的鱼苗分池饲养。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0.5-1.0尾。鱼入池前用5%的食盐水浸泡鱼体20min,入池后第二天开始投喂。 3.投喂初期可用水蚯蚓进行饵料驯化,以后逐渐改投人工配合饲料。人工配合饲料的成分含量为:粗蛋白37.82%、粗脂肪5.96%、粗纤维8.48%、灰分14.91%、无氮浸出物20.55%、水分12.28%,粒径2.0-3.0mm。日投饵3次,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2%。 4.饲养期间保持水位1.5m以上,水温26℃以下,溶氧6mg/L (王玉堂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如何养殖鲟鱼?

选址:在远离居民区等嘈杂吵闹的地方建立池塘,要求周边交通便利。池塘:面积以6-9亩为宜,池水需较深,水质要干净无污染且有较高的溶解氧(5mg/L以上)。设备:准备供氧设备、进排水口等设备。消毒清理:放鱼苗前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清塘完毕后再培养浮游生物,保证鲟鱼正常生长。

一、鲟鱼怎样养殖

1、养殖前准备

(1)选址

池塘应尽量远离居民区、工厂以及交通要道等嘈杂吵闹的地方,但也需要保证交通便利,通讯方便。

(2)池塘

面积不能低于五亩,以6-9亩为宜,水较深,水质干净无污染,水位一般在3m左右,水中有较高值的溶解氧,建议在5mg/L以上。

(3)设备

专门的饲料台、增氧剂或供氧设备、进排水口等。

(4)消毒清理

①在放鱼苗前半个月,给池塘进水15-20cm,亩用100-150kg生石灰兑水后全池泼洒,消灭水中有害生物。

②将池塘浸泡3-4天后,再把池水排出池外,随后再次进水浸泡池底,进水口需用60目筛绢过滤。

③接着亩用15-20kg茶子饼清塘消毒,消毒前需把茶子饼打碎并用水浸泡1天后再全池泼洒,能消灭池塘中的鱼、虾和鱼虾卵。

④待清塘后后,可将茶麸留在池中作肥料,在放苗前10天,池塘加水到70-80cm深,再用含氯消毒剂消毒。

(5)培养浮游生物

放苗前7-8天,亩用50kg干鸡粪培养浮游生物,方法为把鸡粪浸泡2天,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并过滤去除杂物后全池泼洒。而过滤物用纤维袋包扎好后,再放到池塘中的下风口,继续作培养浮游生物的肥料。

2、选鱼苗

(1)选择无病害且健康的鲟鱼苗种,体长建议在20cm以上,大规格苗种的放养密度一般为400-600尾/亩。

(2)若鱼苗需要运输,因在运输前的1-2天停止投喂,选用38?82的聚乙烯包装袋,袋中加水3/5,并把水温调节至12-15℃,一般每袋放体长20-30cm的鱼苗20尾,包装完成后便可运输。若运输时间在8小时以内,可以用水车运输,但需要注意水温变化,及时调整。

3、放养鱼苗

(1)在放鱼苗前2天先试水,把相同规格的10条鱼苗放在网箱中,观察鲟鱼的活动情况,如果无异常,便可放苗。

(2)放苗时,不可先打开运输的苗种袋,应先全袋放入池塘中,使袋内水温和池塘水温接近后,再打开袋口把苗种放入池塘中。

(3)条件好的养殖场,可连鱼带水倒入一个大桶中保持连续充气,并在桶中放入食盐,盐度一般为2%,浸浴鱼体10分钟后便可放苗入池。

4、饲养管理

(1)在人工饲养环境中,经驯化的鲟鱼苗种以及成鱼均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饲料粗蛋白含量在40-45%,粒径在0.6-1mm,日投饵率为6-8%。

(2)饲料以鱼粉、肉骨粉、血粉、羽毛粉、蚕蛹、各类油饼、米糠、麸皮等为主,也可投喂蚯蚓、蛆虫、小昆虫、动物内脏等。

(3)体重达到约5g的幼苗,饲料粒径为1-1.5mm,体重达到10-30g,饲料粒径为3-3.5mm,而体重50-100g的大苗,饲料粒径为5-10mm,日投喂4次,投喂量以每次还有少许剩余为准,要求投喂量充足,避免投喂不足,导致鲟鱼苗相互吞食。

(4)如果投喂水丝蚓,需要用2-4%食盐水消毒,及时清除池内的死鱼、粪便以及残饵,保持池水环境的稳定。

5、日常管理

(1)每天至少早中晚3次巡视鲟鱼塘,观察鲟鱼的生长情况,尤其是注意夜间与清晨的巡查,观察每只鱼的活动情况,防止出现缺氧,若缺氧便需要用增氧机增氧,或加换新水,防止发生泛塘。

(2)夏季时因为多鱼,气压较低,因此需要加强巡塘,若有问题应该及时解决。

(3)根据鲟鱼生长以及健康情况,适当调整投喂量和密度。

二、鲟鱼养殖条件

1、水温

鲟鱼对水温的要求不高,能够比较快的适应各种水温,可承受0℃的低温,高温不超过35℃即可,养殖水温一般在20℃,生产期与孵化期时需将水温控制在19℃左右,冬季为保证鲟鱼食欲正常,需将水温控制在15℃左右。

2、溶氧量

鲟鱼对溶氧量的要求很高,一般需将水体中的溶氧量控制在5mg以上,低于5mg,鲟鱼食欲降低,低于3mg鲟鱼停止进食,出现缺氧症状,移动缓慢,出现昏迷,严重时会死亡。

3、酸碱度

鲟鱼适合偏碱的水体,一般可将水体PH值控制在7.5左右,若水体偏酸,会增加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导致溶氧量急剧下降,影响鲟鱼的生长。

4、光照

鲟鱼对光照的需求,一般会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所变化,垂直游泳时,鲟鱼有一定惧光性,当其慢慢进入底栖阶段后便会逐渐消失,一般光照不会影响鲟鱼的生长发育,但在高温环境中,水温会增高,影响鲟鱼的生长,所以在高温时节,需要合理搭建遮阳棚。

5、水质透明度

为保证鲟鱼能健康生长,应保持水质50cm左右的透明度,当鲟鱼逐渐成年后,可将透明度降低至30cm左右,方便观察鲟鱼的生长情况,平时需要及时清理粪便及残留饵料,避免降低水体透明度。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35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