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岂藉栽培力,自得天机自长成。”这句诗的出处
我想起古人两首诗,我经常引用的,也是我的一辈子的写照。 雨后山中蔓草荣,沿溪漫谷可怜生。 寻常岂藉栽培力,自得天机自长成。 “雨后山中蔓草荣”,他说山里头,等于我们庙港这个地,原来是荒郊,谢老总来开始开垦。他说大雨以后荒山里头的那个草,得了天上的雨,自己生出来了。“沿溪漫谷可怜生”,这些草没有人培养,这些树木是自己成长的。“寻常岂藉栽培力”,寻常就是平常,藉就是依靠,没有靠哪一个提拔,没有靠哪一个帮忙。“自得天机自长成”,我从年轻到现在,常常感叹,自己的一生也是这样。比如这三位老板,做生意的许多人,或者做事业的等等,都有这个感慨。 我回到大陆以后,看到这一代,二三十岁,三四十岁的青年,包括你们四五十岁的几个,都是自己成长出来的啊!都是一样的可怜,“沿溪漫谷可怜生”。“三反”“五反”以后,一毛钱没有,自己怎么干上来的?“寻常岂藉栽培力,自得天机自长成”。好可怜啊!所以像有人说要叫谁来帮忙我啊,都不要,我们都“自得天机自长成”啊!要是人家不要我们长成就算了,做枯草烂草算了嘛,这是菩萨发心。第二首: 自少齐埋于小草,而今渐却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干,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两句诗对于现代的社会、文化、教育、人生,是很悲观的。人贵自立,要很努力自己站起来。“自少齐埋于小草”,他说一个大树根苗,跟小草一起生长。“而今渐却出蓬蒿”,从小看不出来,现在慢慢长大了。“时人不识凌云干”,时人,当时的人,看它是个小草嘛,理都不理。“直待凌云始道高”,一直等到这棵树长得冲向云霄了,大家就说好伟大的树啊!所以任何伟大都是从平凡中来的。 “时人不识凌云干”,世界上的人看现成的,不看你前面怎么努力。修行也是一样,出世法,入世法,做人做事都是一样。 所以这两首诗我们从小背来,我一辈子都当作自己的鞭策,做事情不求人知,只问自己该做不该做。所以儒家的道理就是“理所当为”,应该做的就做了,不管一切。也就是昨天引用禅宗祖师讲的“龙衔海珠,游鱼不顾”。这些是是非非,同那些障碍听都不听,那是空话,没有用的,做出来才是真的。 这两首诗也是偈子,你们每个人可以拿来安慰自己,勉励自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原始森林中,有如阿里山的神木,一个人抱不了,要许多人联手合围才能环抱。这样的大树如何长大的?“生于毫末”,也是从一株秋毫小苗长起来的。初生婴儿身上的毛,若有若无,叫做毫毛,在毛的顶巅上一点点,显微镜才看得见的,叫做“毫末”。树苗刚刚生出来的,也是毫末一样。 讲到这里,我也经常引用古人这首诗,鼓励青年们要注意,这首诗可以背起来: 自少齐埋于小草,而今渐却出蓬蒿。 世人不识凌云干,直到凌云始道高。 人不要动不动想去自杀,我一点都不同情这种人,没出息嘛!父母给你一个身体,不能做顶天立地的事情,想不开有什么用呢?看了古人这首诗,就要懂得这个道理。这一首诗是哲学,所以中国的哲学都在诗里,虽是写一棵松树,实际的意思是要我们懂得人生。山上一棵大松树,大陆上有些古松,在空中看来像一条龙一样。这棵松树在小的时候,“自少齐埋于小草”,如老子说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它与一般草一样,种在那里。它缓缓慢慢地长出来了,渐渐出蓬蒿,顶天立地,像阿里山那棵神木一样,许多人对它还要烧香顶礼膜拜呢! 可是,当这棵树小的时候,看它很平凡。“直到凌云始道高”。一般人只是看成果,不晓得看前因;等到树木长到天一样高,仰头来看,头上的帽子都因仰头掉下来,这时才说:哦!好高啊!绝不会在幼小的时候看出它的高,这就是人生。所以,青年同学们要注意,人贵自立,要自己站起来,不要刚刚出头,就想要别人赞美你高,那是高不起来的;等自己真的长高了,别人自然会说,好高啊! 这说明了人生的道理,也是解释“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的道理。另外一首诗,我也经常引用,要青年同学们注意: 雨后山中蔓草荣,沿溪漫谷可怜生。 寻常岂藉栽培力,自得天机自长成。 这些都要背熟,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高歌一曲,困难所产生的苦闷就化解了,也得到无比的鼓励;这和祈祷上帝或跪在菩萨前面一样的好。一阵大雨过后,到山中一看,沿着山谷流水边,蔓草已经长出来了。这些草也不靠人浇肥料,无人帮忙,是靠它自己的生命力,满山满谷在生长,那是自得天机,自然得到天地生命的力量,自我站起来的。一个人的成功,也须具备这样大的勇气。 这两首诗,我从小几岁背到现在。有时候,自己碰到真正困难的事情,念佛、祷告上帝仍无法定下来的时候,“寻常岂藉栽培力,自得天机自长成”,要有这个勇气,要有这个魄力,这才真是懂得中国文化的精神。人不必希望别人的恭维,要自己站起来;能站起来,自然有人仰头看,叫好拍掌的都来了。可是到那时候,千万不要受到掌声的影响,试看那大树旁有人又唱歌,又跳舞,又烧香膜拜,大树也是置之不理啊!——文章整理自《南怀瑾选集》不同著作,不同章节!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516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