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鲤杀虫最佳方法
1.
以鱼缸、锦鲤为例。
指环虫及其他单殖吸虫。指环虫寄生于鳃部,单殖吸虫寄生于鳃、体表和鱼鳍。可在全鱼龄一整年中都看到。单殖吸虫易发于春秋低水温,指环虫发生鱼春夏高水温。加温后的越冬池水质恶化时亦会发生。
2.
治疗方法:
鳃内的寄生虫(指环虫)使用甲苯咪唑(指环净)
3.
另外,像头“槽绦虫”等蠕虫类寄生虫,寄生体内,主要寄生于肠管内。(外观难以判断,解剖时可看到肠管内塞满白色长虫,出血。除大量寄生,不会给鱼带来危害。目前无有效水产用驱虫剂。)建议只能隔离饲养,避免交叉感染。
4.
节肢类多为中大型肉眼可见的外寄生虫,如:中华鲺、锚头虫等。
中华鲺:多寄生于鱼鳍根部,或口腔内壁。鱼表现为重复神经质的飞跃活动,擦身,大量寄生时聚集角落不动。水温越高,中华鲺繁殖速度越快。
锚头虫:寄生于鱼体表面以及口中。寄生时,部分鱼体充血,部分鳞片隆起,肉眼能够看到成虫,表现为抖鳍,擦身以及神经质游动。11度以下停止生长,15度以上开始频繁活动。
5.
治疗方法:敌百虫、伊维菌素、马素田等,择其一。
6.
一般肉眼不可见,如:小瓜虫(白点病)、舌杯虫、车轮虫、鞭毛虫、斜管虫等。
小瓜虫(白点病):侧线附近鳞片上有1-2处米粒大的白点,而后逐渐扩大,皮肤充血发红。易招致细菌二次感染,引发溃疡、鳞片脱落。常在12度以上发病,20度以上发病几率更高。
舌杯虫:受害不多,常因越冬期间摄食不良而体力不支,密度过大,水质恶化等原因发生。症状表现为黏液分泌异常,白浊,集中注水口浮游。重症时,体表以及鳃部黏液白浊,二次鳃瓣肥厚。
车轮虫:最普遍原虫类寄生虫,体表不光滑呈白云状,充血,食欲不振,较难与斜管虫、鞭毛虫区分。一年四季都可发病,越冬期低水温发病率高,梅雨季节高发。
鞭毛虫:繁殖水温10-20℃,越冬期鱼体质弱易发病。症状与其他体表和鳃的寄生虫相似,体表白浊,充血,食欲不振。多数情况为混合寄生,易诱发二次感染。
斜管虫:秋冬低水温20℃以下易发病。动作迟钝,食欲低下,黏液分泌异常。
7.
治疗方法:舌杯虫、车轮虫、鞭毛虫、斜管虫等,建议用高锰酸钾 2%盐水药浴,但要严格遵守时间。
另外,原虫类均可采用硫酸锌(原虫净 纤虫净)来驱杀。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620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