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如何防范和应对城市内涝
一是夯实基础,加强以地质调查研究为主导的地下空间协同规划。首先,应系统查明城市地质条件、地质环境问题,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建设适宜性,科学确定不同功能的地下设施竖向分层规划及平面布局,尤其是要重视地面自然调蓄空间、地下雨水管(渠)道、大型地下调蓄设施等地面、地下防灾空间一体化规划设计;其次,结合地面防灾设施和疏散通道的设置,通过合理有序的地下空间规划,形成点状、线状、网络状的地下防灾备灾空间,加强对地下空间出入口、通风口等脆弱部位的改造升级;最后,结合我国城市暴雨洪涝实际情况合理提高排水设计标准,科学规划地下廊道建设,避免走先地上后地下的发展老路。
二是补齐短板,加强排水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应加大对排水管网及附属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力度,补齐排水防涝设施短板。尤其是针对目前大城市老旧城区普遍存在的雨污混接、错接问题,排水管网老化及排水附属设施不足等的问题,应加大排水设施的建设、修复和清掏疏通工作,提升排水设施收集、排放雨水能力。另外,在条件具备的城市,可以逐步建立深层输水管道和地下雨水调蓄池,以消除强降雨引起的内涝损失。
三是建立健全法律保障,构建完善的应急联动管理机制。在城市防灾减灾、防涝减灾、治理措施、应急预案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立法。在灾害发生过程中,应加强各部门协调、综合、动态管理,建立灾害预测、监测、预警、响应、处置等全过程的应急联动机制,实现灾前预案、灾中应急、灾后应对等全过程管理模式。与此同时,应加强民众防灾教育的普及和防灾教育,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熟悉辖区灾害风险、掌握逃生技能,提升民众极端灾害下自救能力。
四是完善防洪标准及技术体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现行排水规划设计有关规范和技术标准进行修改,加强专项研究,尽快修订城市暴雨强度公式和城市排涝标准,加快制定暴雨内涝控制标准,开展城市水文循环模拟及城市排水管网监测控制技术研究等,以期有效应对城市暴雨内涝灾害。
五是源头监控,重视城市风险评估和韧性建设。全面开展大中城市的城市体检工作,面对极端气象灾害的影响,科学、合理地评价洪涝灾害对城市和地下基础设施的安全风险。对于下陷式立交、地铁隧道、地下公共服务设施等内涝风险较大的城市脆弱空间,应对其规划策略、建设标准和管理模式进行重新审视和评估,从空间布局、冗余设计、应急供应、恢复能力等多个方面加强其韧性建设,提高其在遭遇暴雨及洪水灾害时的韧性和适应性。
六是科技支撑,构建城市内涝监测预警系统。实施城市内涝灾害隐患点、平原行泄洪区、古河道区洪涝、山区山洪、崩塌、滑坡、泥石流与地震灾害危险源普查和详查,并利用现代物联网、高精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通信技术,建立健全综合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做好跨区域协调联动的预警网络体系。与此同时,综合运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构建了包括空间、属性和动态实时数据在内的城市内涝基础平台,覆盖了洪水监测与预警、指挥调度、视频会议、城市内涝模拟等主要功能。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670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