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什么样的地才能最好的种植大蒜

蒜属耐寒长日照植物。生长适温18~20℃,抽薹要求经过10℃左右的一段低温时间;形成鳞茎要求12小时以上的长日照和高温。遇26℃以上高温植株枯死,鳞茎进入休眠状态。用蒜瓣栽种。收蒜头及蒜薹者,在冬季最低气温为零下15℃以下的地区(如中国的东北各省)行春播,其他地区行秋播,平畦栽植。收青蒜者在秋凉后随时可播,用冷床密集栽植,寒冷地区在温室栽培。抽薹后及时收获嫩薹,可促使蒜头迅速膨大。如种蒜蒜瓣太小,或春播过迟、植株生长期间没有经受足够的低温条件,易形成独头蒜而不分瓣,也不抽薹。蒜瓣中含有丰富的养分,在黑暗条件下栽培,可长成黄色蒜苗,通称“蒜黄”。为防止因长期用蒜瓣繁殖而造成的种性退化,也可用气生鳞茎做种繁殖,以复壮更新。蒜蛆是生长期间的主要害虫。蒜除以新鲜器官供食用外,鳞茎还可醋渍或糖渍、酱渍,也可干制成蒜粉和加工成脱水片。植株各部分都含有特殊辛辣味的挥发性硫化物,通称大蒜素,有调味及增进食欲之效,还有强烈的杀菌作用,可用以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种过大蒜的土地,由于土壤中残留大量蒜的根系,土传病害较轻,是各种蔬菜良好的前茬。[2]

什么样的地才能最好的种植大蒜

生长环境

原植物蒜为二年生草本,高60~80厘米,有强烈蒜臭气;鳞茎扁圆球形,粗大,分为6~10肉质、瓣状小鳞茎,少数不分瓣,全部包于数层银白色或紫红色的鳞皮内,每一瓣也有薄膜包裹,底座生有众多细长的白色须根。叶数枚,基生,阔条形或条状披针形,扁平或微凹,宽达2.5厘米,顶端长尖,下部成长鞘,淡绿色,肉质,表面带白粉。花茎直立,长圆柱形,长于叶,高55~100厘米;佛焰苞浅绿色,有长喙,长7~10厘米;伞形花序顶生,花小而稠密;具膜质长苞片1~3,浅绿色;花被片6,披针形,粉红色;雄蕊6,白色,基部合生,与花被贴生;子房长圆状卵形,花通常不育。蒴果。种子黑色。花间常杂生珠芽。花期5~6月。蒜耐寒,耐旱,生命力强。

栽培技术

1. 整地施肥,应选择向阳、背风、排灌方便、保水保肥力强的肥沃田块,清除前茬作物残留物,及时耕翻晒垡,浇足底水,施足基肥(亩施优质有机肥5000~8000千克,20~30千克磷、钾肥),播种前畦面保持平整、松软。 蒜怕淹水,选择介质很重要,要保水力佳也要排水方便,绝不能淹水。 2. 播种育苗,应适时(多为清明前后播种,处暑前后收获,所以有“清明在外,处暑在家”的俗语)播种,合理密植,播种前应用新高脂膜拌种(能驱避地下病虫,隔离病毒感染,加强种子呼吸强度,提高种子发芽率),一般播种适宜深度为3~4厘米。播种后浇透水,为防止干旱,同时喷施新高脂膜800倍液保温保墒,防治土壤结板,提高出苗率。 3. 田间管理,根据大蒜生长需求及时的浇水追肥,中耕除草,在生长期及时喷施壮茎灵,同时还应在孕薹期喷施地果壮蒂灵使地下果营养运输导管变粗,提高地果膨大活力,增强植株抗病力,提高大蒜产量。 4. 病虫防治 4.1 叶枯病该病为真菌性病害,病菌主要在病残体上越冬。多雨高温、氮肥过多、过于繁茂的徒长弱苗极易发病。病菌侵染叶片和花梗,一般多从叶尖开始发病,逐渐向下扩展。初生为白色圆形斑点,后扩大为密生黑色粉状霉层,最后叶和梗变黄枯死,并从病部折断。发病严重时,大蒜不易抽薹。防治方法:(1)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的抗病性。(2)收获后清除病残体并集中处理。(3)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4.2 灰霉病该病为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多发生于植株生长中后期,病斑初为水渍状,后为白色或灰褐色,病斑扩大以后成梭形或椭圆形的灰白色大斑,半叶甚至全叶表面生灰褐色绒毛状霉层,组织干枯,易拔起。病菌以菌丝态在土壤或病残体上越冬。大蒜感染此病后,常造成叶柄和地下蒜头腐烂。防治方法:(1)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雨后及时排除渍水。(2)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3)发病初期,喷施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 4.3 害虫大蒜常见的害虫有根蛆、葱蓟马、潜叶蝇、蛴螬等。防治方法: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作基肥,且蒜种与肥料应适当隔开,切不可将蒜种贴在肥料上种植。根蛆危害严重的地方,可用90%晶体敌百虫750克对水50公斤溶解,再泼洒在750公斤粪土上,拌和后施下。同时遭受根蛆、蛴螬危害时,可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喷洒基部。如发生葱蓟马、潜叶蝇,可用杀虫剂喷雾防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671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