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山东清明节习俗
1、荡秋千
清明这天,青岛有荡秋千的习俗,尤其是闺中女子,所以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的说法。
2、吃面燕
早时青岛就有在清明节做“面燕”的习俗。相传为了纪念介子推,民间还将面燕称为“介推燕”。
3、放风筝期望除灾祛病
据了解,自古以来,清明节前后,青岛就有放风筝的习俗。“到了这个季节,村里的青年男女、少年儿童都结伴到山间、田野上,到比较空旷的地方放风筝。”中国的放风筝习俗已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了。
据史书记载,我国放风筝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当时称为“纸鸢”。到了五代时,纸鸢乘风上天,鸢上系竹哨升空,迎风哨响,其声如筝鸣,谓之风筝。沿袭至今,风筝在民间仍有鸢、鹞的称呼。有史书说,风筝最早的功能可能是与除灾祛病有关
给死去的亲人烧纸,添坟,寄托那个哀思,祭祀离世的亲人在那个世界过的更好!
给于在阳间未享受的生活,在阳间受的苦,希望在那千遥远的世界享受幸福安康的生活,己寄托心中的那份挂念和祝福,希望以后不再受苦,不受生活的各种痛苦,只有幸福安康!
斗鸡蛋
如今在山东一些地方的农村,每到清明节,孩童之间还有一个斗鸡蛋的传统:家长们把鸡蛋煮熟之后,染以红、绿、黄、花等颜色交给孩子。
而拿到这些彩鸡蛋的孩子们,则将它们装在网兜里,然后出门找小伙伴们斗鸡蛋:孩子们各拿一个鸡蛋,相互以蛋尖顶住用力,谁的鸡蛋破了,谁就输了,而胜者会再找下一个朋友继续这样的游戏。
据刘德龙考证,这种“斗鸡蛋”的游戏,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大约到了宋朝的时候,基本上这个游戏就很少见到了,不管是文物还是史料中,都几乎没有记载了,但是目前在山东很多地方,居然还能保存着这种游戏方式,实在是民俗学上的一大景观。”
清明一饭
在清明时节,山东很多地方的农村,还有饭牛、饭马、饭驴的传统。“例如在齐河、博山等地,每到清明,农夫们会煮上一锅小米干饭让牛饱餐一顿,以犒劳它一年的苦劳,这就叫"饭牛"。”相关人士表示,此外在山东其他的地方,农夫们也会在清明时节给家里的牲口们做一顿好饭,以犒劳它们一年的辛劳。
因此在山东地区,有不少这样的民谚:“打千骂万,清明一饭”、“打一千骂一万,熬到清明喝稀饭”。
另外,在长岛当地,清明节这天还是“驴生日”,当地人会吃高粱米稠粥,而在饭熟之后,一定要先盛一碗喂给家里的驴。
子推燕
在寒食节的起源地山西,很多普通百姓会在清明时节制作子推燕面,用面粉和枣泥做成燕子状饼(三角馅饼),然后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晾晒,而春风吹起,这些形似燕子的面饼就会随风而动,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当然,这样的习俗并非在山西存在,在山东的胶东地区,也有不少村庄有做子推燕的习俗。
据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民俗学会会长刘德龙介绍,这种子推燕的制作方法,与山西一带基本一样。“我们曾在胶东做过调查,据说胶东有80%以上的人,是当年从山西移民过来的,因此他们也把这种技艺带到了胶东一带。”
不仅如此,如今在胶东一带,子推燕的制作精巧多样,每个面燕都画得五彩斑斓,口中衔一块小红条,栩栩如生。而当地人往往会根据居民门口挂的面燕,来评价这家妇女的巧拙。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671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