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发端于什么时期
一、生成期(相当于先秦、两汉)
以地主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帝国初步形成,相应地皇家的宫廷园林规模宏大、气魄浑伟,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
1、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
2、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
3、由于原始的山川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再加上神仙思想的影响,大自然在人们的心目中尚保持着一种浓重的神秘性。
二、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豪门士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以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民间的私家园林异军突起。佛教和道教的流行,使寺观园林也开始兴盛。园林艺术兼融儒、道、玄诸家的美学思想而向更高水平跃进,奠定了中国风景园林发展的基础。
1、在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的直接影响下,中国古典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至于表现自然,由单纯地摹仿自然山水进而至于适当地加概况、提炼、抽象化、典型化,开始在如何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方面有所探索。
2、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已基本消失或仅保留其象征的意义,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的甚至唯一的功能。
3、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集中地反映了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成就。它一开始即出现两种明显的倾向:一种是以贵族、官僚为代表的崇尚华丽、争奇斗富的倾向;另一种是以文人名士为代表的表现隐逸、追求山林泉石之怡性畅情的倾向。
4、皇家园林的建设纳入都城的总体规划之中,大内御苑居于都城的中轴线上成为城市中心区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5、建筑作为一个造园要素,与其他的自然诸要素取得了较为密切的谐调关系。
三、全盛期(相当于隋唐五代)
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的独特风格已经基本形成了。
1、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它作为这个园林类型所独具的特征,不仅表现为园林规模的宏大,而且反映在园林总体的布置和局部的设计处理上面。
2、私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上代又有所升华,着意于刻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以及局部、小品的细致处理。
3、寺观园林的普及是宗教世俗化的结果,城市寺观具有城市公共交往中心的作用,寺观园林亦相应地发挥了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郊野寺观的园林把寺观本身宗教活动的场所转化为点缀风景的手段,吸引香客和游客,促进原始型旅游的发展。
4、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这三个艺术门类已有互相渗透的迹象,中国古典园林的诗画情趣特点开始形成。
四、成熟前期(相当于两宋到清初)
封建文化的发展已失去汉、唐的闳放风度,但却转化为在日愈缩小的精致境界中实现着从总体到细节的自我完善。相应地,园林的发展亦由盛年期而升华为富于创造进取的完全成熟的境界。
1、这个时期园林的创作方法逐渐向写意转化。
2、文人广泛地参与造园,丰富的造园经验不断积累,再由文人或文人出身的造园家总结为理论著作刊行于世。
3、随着佛教禅宗传入日本,中国的造园艺术继唐代以后再度影响日本,促成了盛极一时的禅宗园林,如书院造庭院、枯山水以及茶庭等的相继兴起。
五、成熟后期(相当于清中叶至清末)
园林的发展,一方面承前一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成就;另一方面则暴露出某些衰退的倾向,逐渐流于繁琐、僵化,已多少丧失了前一时期的积极、创新精神。
1、皇家园林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波折。
2、民间的私家园林一直沿袭上代的高峰水平,并形成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地方风格鼎峙。
3、园林已由赏心悦目、陶冶性情为主的游憩场所转化为多功能的活动中心。
4、造园的理论探索停滞不前,没有出现像上个时期那样的有关园林和园艺的略具雏形的理论著作。
5、中、西园林文化开始有所交流。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677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