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丹丘山典故
丹丘位于三门亭旁灵凤山南麓。最早记载并使丹丘名声远播的,是东晋年间著名文学家孙绰写的《天台山赋》:“睹灵验而遂阻,忽乎吾之将行。仍羽人于丹丘,寻不死之福庭。苟台岭之可攀,亦何羡于层城?”传说三国时著名道士葛玄曾在此结茅设炉修炼“九转金丹”而得名,南北朝时因梅长者“吟经引凤”的传说而改名灵凤山,古有“东岭凤翔”之称。
道教初创时期,一些出身士族的道士向往隐逸生活,逃避乱世,许多人入深山老林修炼道术,隐居洞穴,或在洞旁修建茅草屋,垦荒植茶,筑坛立灶,炼丹寻求长生不死之药。
道士葛玄(164-244),字孝先,出身于贵族家庭。葛氏原是吴地句容(今属江苏)的世家大族,祖上曾经封侯拜将。不过,葛玄自小喜欢学道术,遍览五经,博古通今,长大后不断到大山名川访求异人,遍寻名师,得到真传,道力进步神速,名震江南。
葛玄名声一大,引起了官府朝廷的注意,麻烦就来了。吴国的皇帝孙权得知他是个有道之人,十分器重,以诚相待,想让他做高官。葛玄推辞,却摆脱不了羁绊,做了孙权的客卿。可是,葛玄不耐烦官府礼节,时间一长,心想:“虽然我学了不少道术,却没有时间去冶炼金丹,得道成仙,如何是好?”于是想了一个办法,逃离京城,远遁当时偏僻的天台山隐居参道。在天台山遇到左慈,学习《九丹金液仙经》《白虎七变经》《三元真一妙经》等道家经典著作。一日云游来到天台山支脉湫水山,见此山峰薄入云霄,丹丘之地,林深谷幽,视野开宽,坐北朝南,背山面溪,前有宁和溪潺潺流过,狮吼山遥遥相对,是一处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葛玄被吸引,遂披荆斩棘,建茅篷设丹炉修炼“九转金丹”。他精勤不懈,清苦修炼。
丹丘西面有座鹤山,山上有一只白鹤。每当皓月当空,丹丘丹炉之火彻夜通红,青烟袅袅,映红了半边天际,葛玄于宁和溪畔吹奏笙箫。悠扬的箫声划过天空,白鹤就飞临丹丘,翩翩起舞,待到天明时才长鸣三声,依依不舍飞回鹤山。如此年复一年。后来,葛玄在丹丘炼成丹药之际,忽见一阵强烈白光闪起,一连闪了几次,白光炫目,直冲夜空,照耀得如同白昼。葛玄赤足踏在仙鹤背上,凌空飘落,得道升天,遨游三山海上。葛玄医术高明,为当地百姓医治瘟疫疾病,在浙东一带名声远播,当地乡民称其为葛仙翁,被后世道教徒尊称为葛仙公,又称“太极左仙公”。
到了东晋年间,章安令梅盛,字昌图,以清正廉直闻名,后弃官不赴,带着家人童仆,泛舟溪上,一路游山玩水,寻找安家立身之地。一日,梅盛遨游到宁和里,见丹丘山云起霞飞,蔚为奇观。想起当年葛玄在丹丘羽化登仙,他不禁萌生了终老其间的想法,于是跟儿子选择宁和里中门居住,始为三门中门梅姓始祖。梅盛隐身茅庐,躬耕垄上,为了专心致志吟经念佛,将家事嘱付给儿子,在丹丘修了几间茅草屋,隐居诵《莲花经》度日。有一天,忽然发现有丹凤在庭下徘徊,停歇在院中的大柿树上,如谛听状,岁余方去。
临海郡守把这件奇事上奏给当时的统治者,南朝宋文帝下令召梅盛进京做官。梅盛早已厌恶官场的尔虞我诈,不想刚刚放松的心灵被世俗所累。于是,他婉言谢绝:“这都应该感谢圣上皇恩浩荡,国泰民安,我有什么贤德呢?”宋文帝喟然长叹:“此长者之言也。”因此,梅盛也被后人称为“梅长者”,意为德高望重的人。
南北朝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始建丹丘寺,后历代时有兴废。丹丘因孙绰的《天台山赋》名声大振,慕名来游者络绎不绝。郑虔、贾岛、陈孚、林景熙、谢铎等文人雅士歌咏诗吟,给丹丘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681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