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竹种植株距
桂竹(学名: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Sieb. et Zucc. )是禾本科刚竹属植物,竿高可达20米,粗达15厘米,幼竿无毛,节间长达40厘米,壁厚约5毫米。箨鞘革质,背面黄褐色;箨片带状,中间绿色。末级小枝具2-4叶,叶舌明显伸出,拱形或有时截形。小穗披针形,长2.5-3厘米,花柱较长,羽毛状。笋期5月下旬。
分布于黄河流域及其以南各地,从武夷山脉向西经五岭山脉至西南各省区均可见野生的竹株。早年引入日本。生长于海拔1000米以下山坡下部、盆地、丘陵和平地。
该种竿粗大,竹材坚硬,篾性也好,为优良用材竹种;笋味微淡涩,可供食用。秆箨可作药品、食品包裹材料。
栽培技术
选地
桂竹适宜海拔1000米以下,平原、丘陵和山坡,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疏松、湿润,pH值5-8,排水良好的地段生长。
栽植
春季2-3月,秋季9-10月,都可造林,以春季造林最好。
①母竹标准:选1-2年生,径2-3厘米,竹秆通直,生长旺盛,发枝低,无病虫害竹。单株或双株挖起,鞭成黄色,来鞭15厘米去鞭25厘米,带土15-20千克,留枝4-5盘,砍去梢部。就近造林随挖随栽;远途运输,竹兜要包扎好,洒水,保持竹兜湿润。
②母竹栽植:每亩60株,株行距3×3.7米。栽前挖好穴,穴长、宽、深50×50×40厘米;栽时,穴内填适量有机肥与土合匀,再放母竹距穴地平低10厘米,竹秆扶直鞭根舒展,用表土将母竹兜周围填实,再分层填土逐层踏实,浇足水,填松土保墒。秋季栽植培土成“馒头”形。
抚育管理
新造竹林:全面垦复,间作套种豆类、绿肥1-2年,以耕代垦。此后,每年3-4月;
6-8月,9-10月各松土、除草、施肥一次,遇旱浇水,但不能浇水太勤,雨季排涝,防止腐烂鞭根。发笋期作好护笋养竹,平时要护竹养笋,不能随意砍伐。经营好四年左右成林成材。
抚育采伐:桂竹零星换叶,发笋无大小年之分。遵循竹子的生长规律,砍密留疏,砍老留幼(砍伐3-4年生竹),砍小留大,砍劣留优(劣竹为畸形、风拆、雪压、有病虫害竹)。这四个原则要灵活运用,总结为:在密林中砍老竹、小竹、劣竹。每年10-11月或翌年2-3月,即发笋前一个月进行。采伐后,竹林郁闭度保留在0.8左右。结合采伐割除杂草、灌木。每隔3-4年,全面垦复,挖除伐根、老鞭,勿伤新鞭根。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711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