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食心虫习性

桃小食心虫属鳞翅目,果蛀蛾科,又名桃蛀果蛾桃蛀虫桃小实蛾。分布地区为北纬31。以北东经102以东。在我国主要以北部和西北部苹果梨及枣产区受害严重

食心虫习性

(一)形态特征

1.成虫 雌虫体长7~8 mm,雄虫体长5~6 mm,灰白色或浅灰自色。 前翅中央靠近前缘处有一蓝黑色近乎三角形的大斑,基部和中部有7簇蓝黑色的斜立鳞片。雄虫下唇须短而往上翘,雌虫长而直。

2.卵 初产时橙色,后变橙红色至深红色,近圆形。卵壳上密生刻纹,顶端环生2 -3圈"Y"状外长物。

3.幼虫 体长13-16 mm,圆简形,粗胖橙红色或桃红色。前胸侧毛组有两毛。第八腹节的气门较其他各节更靠近背中线。

4.蛹 体长6.5-8.6 mm,黄白色至黄褐色,复眼红色至红褐色,体壁光滑无刺。

桃小食心虫

(二)生活习性

桃小食心虫在辽宁河北、山东、山西等地- 年发生一 代和部分个体发生第二代;河南黄淮平原地区一年发生2~3代,山区-年1 ~2代。各地均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越冬幼虫出土时间因地区、年份和寄主的不同而异。河南平原果园,越冬幼虫5月上旬开始出土;

7月上旬结束,可持续60多天,造成世代重叠现象。越冬幼虫出土后,一天即可做成化蛹茧,称为"夏茧"出土到羽化约需14天左右。

成虫夜间活动,交尾、产卵。田间卵发生约从6月中旬开始,延续到9月中下旬,长达90-100天。卵多散产在果实尊洼里,卵期1周左右。幼虫孵化后在果面上爬行一段,觅到适合部位蛀人,多数直达果心,蛀人孔多在果实胴部。

(三)综合防治

对桃小食心虫应采取树上与树下防治相结合,园内与园外防治相结合,工防治相结合,苹果树与其他果树相结合的策略防治。

1建握有利时机,搞好地面防治 各地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在幼虫出土时进行地面防治。使用的药剂有:每667 m'用50%甲基对硫磷乳剂40 ~50 mL,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200-300mL,或50%地亚农乳油400-600mL,对水75kg喷施于树冠下;或25%对硫磷微胶囊剂500 g/667 m2拌细干土施于树冠下。虫重果园,10~15天再施一次药。施药前要整平树盘,除净杂草,药后浅耙。

2.做好树上防治 在做好地面防治的基础上,还要搞好树上防治。测报可用桃小性诱剂诱扑器监测成虫发生期。每一果园挂5个诱扑器,以橡皮诱芯或聚乙烯管为载体,每诱芯含量为500μg,每天检查--次,记载诱蛾数,在诱蛾盛期使用化学防治。药剂有:每667m2用2.5%溴氰菊酯乳油,或2.5%功夫乳油,或10%天王星乳油,或20%灭扫利乳油25 -30mL,或50%杀螟松乳油50 mL,对水50 ~75 kg喷雾。喷药要均匀周到,以果实为主。全园要在4~5天内喷完一遍药。

3.加强管理 要及时摘除虫果,尽可能将果实套袋

4.园外防治 做好园外有可能遗留大量越冬幼虫场所的防治,加强其他寄主防治。

大豆食心虫的生活习性:大豆食心虫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吐丝缀成茧在土中越冬。第二年7月中旬幼虫咬破土茧爬到表土陆续化蛹,8月上中旬出现成虫高峰,交尾、产卵于豆荚上,卵经6~7天后孵化,蛀入荚内为害,在荚内为害20~30天左右,9月上中旬开始脱荚,9月中下旬为脱荚盛期,幼虫脱荚后即入土作茧越冬。

大豆食心虫在田间发生期和发生量与气候有关,特别是化蛹期和羽化盛期的降雨量影响最大。化蛹期降雨多,土壤湿度较大,有利于幼虫化蛹和成虫羽化出土,且发生期较早,发生量多;如成虫羽化盛期天气特别干旱或下暴雨,成虫羽化和产卵量剧减,为害也减轻。

成虫有趋光性,喜傍晚在豆地成团飞舞,产卵有选择性。喜在绿色、大型、嫩荚、荚上多毛的品种上产卵。大豆品种不同,被害程度也不同。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744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