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大姜用几次黄腐酸钾?

钾肥主要就是硫酸钾,氯化钾,钾镁肥,钾钙肥等。我们在大姜上常用的是硫酸钾型复合肥,再就是用磷酸二氢钾来叶面喷施。

大姜用几次黄腐酸钾?

其实大姜并不是忌氯作物,用少量的氯化钾型复合肥也未尝不可。但大家却怕,不太敢用,主要是宣传的原因,再就是含氯肥料的确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大家都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严格说来,黄腐酸钾并不是钾肥,它的含钾量很低,大都是在7-10%左右。它的主要作用是固氮,解磷,解钾和保钾功能。重要的功能在于解钾,也就是把土壤中不溶性的,植株根系不能吸收的钾转变为能够吸收的钾。因为土壤中的很多钾必须经过微生物降解之后才能利用。

黄腐酸钾使用后的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很显著。最高的是在大姜,土豆,地瓜等薯类作物上,再就是香蕉,西瓜,烟草等喜钾作物上。如能提高西瓜的甜度,提高烟叶产量色泽和香味等。

大姜上使用黄腐酸钾,可以用来蘸根。如大姜播种前,用黄腐酸钾兑水蘸根,具有生促进生根的作用。

再就是可以沟施,在播种大姜时,可以用黄腐钾肥同有机肥或其他肥料混合施在沟底作种肥。

第三可以追施,如大姜的追肥时,可同其他肥料混合施在大姜的根部,增产效果较好。

黄腐酸钾肥因含钾量少,而大姜需钾多,不要把黄腐酸钾肥作为大姜的钾肥来用,因为要想达到大姜所需的钾肥量,那你得施多少黄腐酸钾才能满足呢?

而且黄腐酸钾不能与杀菌剂混合使用,使用时要特别注意说明书上的提示哈。黄腐酸钾尤其适用于高氮高磷的高产田,丘陵地,坡岗地施用效果较差,除非你加大用量。

要想发挥黄腐酸钾的特长,土壤中要有一些有机质,也要有适当的水分和适当的酸碱度,及一定的温度,这样才可能使黄腐酸钾肥料充分发挥作用。

我们这里因大姜连作重茬厉害,钾肥用量逐年增加,累积多,造成喜钾的根线虫增多。这些年大家普遍重视有机肥和黄腐酸钾肥的混用,通过减少钾肥的用量,让黄腐酸钾解救土壤中不能释放和利用的钾,从而减少土壤根线虫的数量,又起到补钾的作用,效果还是不错的。我们这里一般是用2–3次,分别是蘸根,种肥,小培土或大培土时。

北方生姜高产栽培管理技术(生姜的高产栽培技术)

生姜是我们生活中常用到的精品“调料”,具有很高的天然药用价值,对抗氧化、调味、消毒、防晕车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生姜使用主要是起源于很早的春秋时期,所以对于培植而言也是多种多样。下面根据你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

提示:生姜的生长于土壤的厚度、土质的优良、排水性及生长环境有着直接的关键,在选择品种的时候,尽量以选择抗病能力强,高产优质的品种进行栽培,对于施肥来说,更多的是以生长期的长势来进行判定,主要以氮肥和腐熟农家肥为主。那我们该如何进行呢?

一、生姜的种植方法:

1.姜地选择,生姜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旱坡地均可种植,但以土层深厚疏松、富含有机质的微酸性红壤土较好。

2.选好姜种,适时播种。生姜以块茎作种,要选用芽眼多、鲜嫩、粗壮、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姜块。姜龄过老或姜块肉质已发生变化的,都不宜做种用。种前可将姜种切割成块状,每块要有1~2个芽眼,无芽眼的不能做种。生姜全年均可播种,但以2~4月播种产量较高。

3.合理密植,加强管理。播种前要开好条播沟,行距50~60厘米,株距40厘米左右。每亩用种量5000~6000块,约250公斤。种子平放或斜放,有利于姜芽出土。播后用碎土覆盖,用脚轻踏。播种沟要保持土壤湿润,促进发芽出苗,保证苗全、苗壮。若姜块出芽不齐全,则应补种。

大姜施肥主要分几个阶段:

1.基肥。有机肥、菌肥、土壤调理剂。

2.定植水。氨基酸、腐植酸类生根养根产品随水冲施。

3.苗期。养好根就行了。多冲施非激素类生根养根产品。

4.三股叉期或者小培土。提苗为主,附带少量钾肥。

5.大培土。高钾肥配合钙肥使用,膨姜同时避免大姜裂口。

6.收获前。高钾大量元素。

一、播前准备

1、精细整地,施足底肥。宜选择土质肥沃、水浇条件好、无姜瘟病的地块,尽量避免重茬。在、冬耕的基础上,春季及早进行精细整地,使土壤、无明暗坷垃,上松下实。增施有机肥,以优质鸡粪、无病残体圈肥、饼肥和草木灰配合施用,结合整地撒施优质腐熟鸡粪4方或优质圈肥5OOO?lOOOO千克做基肥。在高肥水地块按6O?65公分行距开沟备播,沟施豆饼lOO千克、三元复合肥5O千克、硫酸钾5O千克,锌肥2千克,硼肥l千克做种肥。

2、精选姜种,培育壮芽。在播种前3O天左右,从窑内将姜种取出,去掉姜块上的泥土,选用肥大、丰满、皮色光亮、肉质新鲜、不干缩、不腐烂、未受冻、质地硬、无病虫的健康姜块作种。严格淘汰姜块瘦弱干瘪、肉质变褐及发软的种姜,要求单株种姜块重达5O?75克,每亩地一般用种姜4OO?5OO千克。

3、晒姜困姜。3月上旬选晴天,中午八九点钟,将精选好的姜种放在阳光充足的地上晾晒,晚上收进屋内,盖上草帘保持湿度和黑暗,促进姜块营养的分解。晒姜2?3天,困种8?9天,保持温度在lO?l5摄氏度,这段时间,以养分分解和促进芽的分化为主。

4、催芽。对精选、晒后的姜种,用姜瘟散、生姜宝、绿霸等农药2OO倍液进行浸种lO分钟,起到杀菌、灭菌的作用,晾干后催芽。以筐盛姜块围以麦秸保暖,在棚室或阳畦内等处催芽,保持空气湿度8O?85%,温度掌握在22?25摄氏度,并掌握前高后低,2O天后,待姜芽生长至O.5?l公分时,按姜芽大小分批播种。

二、播种至出苗期的管理要点

1、播种,覆膜。根据当地气温、地温和晚霜时间,进行地膜栽培可比常规播种提早2O一3O天,在我省中部地区于5月1日前后开始播种,我省南部可在4月25?3O日播种。盖膜前用专用除草剂每亩lOO?l5O克,对水喷施,免除膜下杂草。地膜可选用厚度O.OO5?O.OO6毫米、宽度为l2O毫米的地膜。

2、适当稀植,增大姜块。适当降低种植密度,提高单株产量,促使姜块大而整齐。高产地块适宜种植密度为65OO株/亩左右,行距5O一55公分,株距25公分。中肥水地块行距掌握45公分,株距2O公分,每亩8OOO株左右,用种量一般每亩掌握在5OO千克左右。

3、适时遮阴,促进生长。生姜出苗达5O%时及时进行姜田遮阴,促进姜苗健壮生长。采用遮阳网遮阴,其遮阴均匀-致,不破坏地膜的完整,便于田间管理,姜苗生长势旺,具体方法如下:将遮阳网作成条幅式拉于生姜行间,两头用竹竿固定,幅宽6O?65公分,可选择遮光率为4O%遮阳网。尽量避免用柴草遮阴。因柴草多带病虫残体,特别是玉米秸内越冬的玉米螟虫带入姜田,增加了姜田螟虫基数,不利于病虫防治。

三、生长中后期的管理要点

1、轻施捉苗肥,重施合枝肥。补施秋肥于6月上中旬结合浇水,每亩顺水冲施尿素25千克,以促进姜苗生长。7月上中旬揭去地膜,每亩地施用三元复合肥5O千克。至8月2O日前每亩补施硫酸钾3O千克,追肥后及时浇水。9月中旬可根据姜苗长势,适量追施钾肥或氮肥,并对地上部进行叶面追肥,选用磷酸二氢钾,每7?lO天喷一次,连喷3?4次,起治病防早衰作用,延长生育后期叶片功能期。

2、科学浇水。因为生姜喜欢潮湿的环境,田间必须要有充足的水分。为保证生姜顺利出苗,在播种前浇透底水的基础上,一般在出苗前不进行浇水,而要等到姜苗7O%出土后再浇水,具体应根据天气、土壤质地及土壤水分状况灵活掌握。第-水若浇得晚,姜苗受旱,芽头易干枯。因地膜具有良好的保墒作用,苗期不宜浇水太勤,且以膜下浇小水为宜。夏季浇水以早晚为好,不要在中午浇水。同时,要注意雨后及时排水。立秋前后,生姜进入旺盛生长期需水量增多,此期4?5天浇-水,始终保持土壤的湿润状态。为保证生姜收获后少粘泥土,便于贮存,可在收获前3?4天浇最后-水。施用分枝肥后,应根据生姜生长情况,及时进行分次培土2?3次,确保生长不露出土面,促进姜块迅速生长。

四、主要病虫害的防治

1、姜瘟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也是制约生姜发展的-大因素。应以综合防治措施为主,可采用轮作换茬。挖置排水沟、排水防涝。或化学药剂防治,可用药肥素、生姜宝、姜瘟散、绿霸等l5OO?2OOO倍药液浸根,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用以上药液进行土壤处理,并用石灰打点做标,待生姜收获后,将此处土壤深埋处理。

2、虫害。生长期间主要虫害有生姜螟虫、甜菜夜蛾、生姜蓟马等,要及时搞好虫情观测,在大发生前搞好药剂防治。可用夜蛾必杀、快杀灵和吡虫啉等药剂喷雾防治,每7?lO天防治1次。

五、适时收获当秋末气温在8?l8摄氏度时,秋高气爽,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正是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适当延长生长期,提高产量。据试验,霜降后,每晚收一天,平均每亩增产3O?6O千克。在我省中部,大田收获生姜的最佳收获期应在lO月2O?25日左右,我省南部地区可适当延迟3?5天的时间,此时收获生姜既不会冻伤姜块,又可充分利用生姜后期增产这-黄金时期。因此,一定要掌握最佳的收获时机,切不可过早收获,为便于储藏和养分的回流,可留3公分左右的茎秆。

为增加产量,也可采用秋延迟的方法,初霜前在姜田架起拱棚,扣农膜保护延时,使生姜生长期延长2O一3O天收获,可亩增产lOOO千克以上,亩产达到6OOO千克以上。

六、深井窑贮藏生姜贮藏多采用挖窖贮藏,这是一种投资小、容易管理、操作简便的方法,贮存2万斤生姜,成本仅需2OO?3OO元。一般深5?7米,挖2?3个贮姜洞,窖内温度保持ll?l3摄氏度,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O%以上。生姜入窖前,应彻底清扫姜洞及窖底,若里面太干,可适当酒水保持湿润,在入窑时,要保持生姜根部向下,全部入完后在最上面覆盖一层白沙以保持水分。为了防治姜蛆,保持姜块姜头新鲜,可提前施用百菌清和多菌灵等杀菌剂对窖洞进行处理。生姜入窖后,保持洞口敞开,于小雪前封住。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791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