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养殖调水的正确顺序

调水分步走:

养殖调水的正确顺序

1、水体解毒

养殖用户大量使用消毒剂及杀虫药剂,在消毒、杀虫的同时,严重破坏水体环境。要想使水体尽可能的改好及延长好的水质,需要尽可能的稀释缓解杀虫剂等化学药剂,缓解对养殖对象的身体器官的毒害影响。随着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大部份养殖用户已逐步由过去,等养殖对象生病——滥用鱼药(受到鱼病高峰期爆发性死亡等突发性事件影响),转变为:预防为主导的新型养殖模式——水体环境修复。

2、净水

由于在历年的养殖过程中,饵料的大量投放的、养殖对象粪便如不解决水体底部的残留污染,为了最大限底的一次性调好水,尽可能的延长水体良好的时间段。使用微生态制剂产品将水体中、上部的悬浮有害物质尽最大限底的统一沉入池底进行有效的分解。水体保持干净的时间也会大大延长。当肉眼观看水体浑浊、不良时,水体中含有悬浮物、有害有机质、饵料残物、粪便等过多,要用用以芽孢杆菌为主导菌进行分解。芽孢杆菌耗氧量较大,因此需要在晴天使用。同时氧气不足只能降低氨氮,不能降亚硝酸盐。

芽孢杆菌镜检图

3、生物改底

对于底部有害有机物等残留物质,底部的饵料、粪便导致弧菌等有害菌大量爆发、氨氮亚硝酸盐超标等不良现象,出现天气变化如下雨、刮风等情况,上升到水体中、上部,对养殖环境将起到负面影响。对于水体明显发生发黑、池底老化状况的水体,使用速效改底片分解水底有害物质。再用生物底改,再辅以乳酸菌、放线菌为主导菌种进行改底。

4、肥水

水体底质调好了、水质调好了。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肥水,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肥水实际上水体中有益藻占据优势地位,即藻相“肥、活、嫩、爽”。

为了达到理想的养殖用“肥水”,在养殖初始阶段,一般往水中投入较多的有机肥和化肥、生物肥。化肥的效果比较速效,但肥效短;有机肥的肥效长,但肥效慢。现在,一般以有机肥为主。有机肥的营养成分大多数都是有机大分子(蛋白、脂肪、糖类、难溶性有机酸等),不能直接被藻类吸收,必须经过水中的细菌分解为小分子的氨基酸、肽类最终矿化成无机盐(磷酸盐、硫酸盐、碳酸盐等)才能被植物吸收。为何要先调好水在肥水呢?如在没有调水之前,肥水时,必需先设法让水体中生态平衡,有益藻类等有益物质占优势时,这时肥水才能发挥出最佳效果。反则可能会发生肥水不明显及肥不起的结果。

对于调水,必需将水上、中部、底部改好后,再进行日常的定期调水,将会真正保持养殖对象的水体整体环境的时间最大限底的延长,及天气变化影响养殖对象应激能力的提高,最终减少养殖对象发病及爆发性鱼病的发生。同时,定期的测水,日常水质物理指标来如氨氮、PH值、溶解氧、硫化氢严格监管。当发现水的某项指标正向让养殖对象发病的可能性发展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才能保证水产养殖 稳产高产。

正确顺序:

1. 首先,将鱼塘中的鱼捞出来,放到一个临时的水缸中。

2. 接着,将鱼塘中的水全部放掉,清理鱼塘底部的杂物和污物。

3. 然后,用清水冲洗鱼塘,将鱼塘内的污物和杂物清洗干净。

4. 接下来,进行杀虫消毒处理。可以使用一些杀虫剂和消毒剂,如氯化钠、过氧化氢等,将其均匀地喷洒在鱼塘内。

5. 等待一段时间后,再用清水将鱼塘冲洗干净,确保鱼塘内没有残留的杀虫剂和消毒剂。

6. 最后,调整鱼塘的水质,将新的水加入鱼塘中,并逐渐调整水的PH值、温度和硬度等参数,让水质逐渐达到适合鱼类生长的标准。

7. 将鱼放回鱼塘中,等待一段时间后,观察鱼的状态,确保鱼塘的水质和环境适合鱼类生长。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807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