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沂州海棠的发展

沂州海棠相传已经有着3000年的栽培历史,然而今天的沂州海棠已非传统意义上的海棠,她朵大花艳,雍容华贵,沂州海棠是沂蒙山区特有的花卉精品,栽培历史悠久。据史志记载,临沂在明清时期即有沂州海棠的栽植(注:清乾隆二十五年《沂州府志》)。沂州海棠为何能如此之艳之美呢?这要从沂州木瓜说起。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汤河镇就以独特的沂州木瓜而闻名全国,八十年代初,汤河海棠种植户经过多年的良种选育,让其与本地的沂州木瓜嫁接,嫁接后的海棠,花繁朵大,红、兰、白各色分外艳丽,且抗病性、适应性极强,特别是人为改变其生长环境和调节温湿度,花期提前一个多月,填补了春节前后市场缺乏多色木本花卉的空白。

沂州海棠的发展

1996年,农科院陈俊愉院士到临沂考察,认为该区的木瓜海棠是明显别于贴梗海棠和传统木瓜海棠的新型观赏资源,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并将其命名为“沂州海棠”, 沂州海棠有近百个品种。春季花朵烂漫,秋季果实满树,芳香袭人,可大面积植于人行道两侧、城市街道绿地和矿区绿地、亭台周围、丛林边缘、水滨池畔。此外,海棠果实可供食用、药用,享有“百益之果”之美誉。

近年来,临沂市林业科研人员已成功研究并推广了沂州海棠周年催化上市技术,通过恒温冷库储存,可以使海棠延迟在夏秋季节开花,从而达到了周年开花的目的。目前,“沂州海棠”已成功注册商标,品牌效益深入人心,沂州海棠不仅在北方享有骄人盛誉,还成为“北花南销”的代表,尤其在元旦、春节期间推销到广东、深圳、上海、香港等南方大城市,甚至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每株可卖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沂州海棠在临沂市12个县区都有广泛种植,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

2008年9月中旬,沂州海棠在第五届中国林产品交易会上一举捧得盆栽花卉类金奖。2009年4月份,临沂市成功举办了首届沂州海棠节。2009年临沂市河东区获得“山东海棠生产基地”称号之后,又被中国花卉协会授予“中国海棠之都”称号。

国内养花种花最大的地方是哪里?

罗川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农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全镇社会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罗川依托区位、自然、资源等历史和现实的条件,积极开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

一是抓好特色蔬菜种植基地的建设。通过土地有效合理流转,建立冬春早熟蔬菜种植示范村。截止2006年底蔬菜总种植面积达20000亩,其中,大棚种植冬春早熟蔬菜面积达1000亩;露地蔬菜种植面积达19000亩;争取2个蔬菜品种通过国家级无公害认证,争取1个蔬菜品种通过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健康稳步发展。

二是抓好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建设。截止2006年底引进10个优质稻新品种进行小规模试验,试验获得成功后逐步推广扩大,全镇优质稻生产已达1.8万亩。罗川镇结合热坝冬春季节昼夜温差大,积温高,适宜油菜生长,油菜种植总面积达6000亩以上,通过选育、栽培优良品种,精深加工菜油,罗川菜油品牌渐为人知,逐步成为全县优质粮油生产基地。

三是抓好反季花卉种植基地建设。通过引进昆明满天星花卉有限公司在罗川种植反季花卉的实践证明,反季花卉种植产业是罗川的一个特色产业、朝阳产业。罗川引入和扶持花卉种植龙头企业2个,通过龙头企业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走“公司+基地+协会联农户”的路子,罗川的花卉产业种植面积达186亩,从而通过公司带动农户发展花卉生产,罗川逐步成为花卉种植基地。

四是抓好优质瓜果生产基地建设。目前以西瓜、哈密瓜、碰柑为主的优质瓜果生产基地现有2000亩,并以每年1000亩递增的速度在增长。罗川镇申报的哈密瓜、葡萄两个瓜果产品已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已经成为罗川农产品的品牌,为拓展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给游人到罗川来旅游提供了优美环境。

五是抓好畜牧养殖基地建设。目前除重点抓好传统养殖即饲养生猪外,罗川镇重点发展肉牛和肉鹅养殖,以扶持发展养殖大户为突破口,逐年扩大养殖范围,肉牛出栏4000头,黑山羊出栏率达8000头。通过连年的发展,促使罗川成为我县内肉牛和肉鹅、黑山羊养殖大镇之一。

通过抓好五大基地建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不断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力度,罗川镇五大产业正蓬勃发展。

鄢陵花卉鄢陵地处中原腹地,位于河南省中部,辖7乡5镇,382个村,总人口60万,面积87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0.8万亩,是国家确定的粮食基地县、优质棉基地县、全国产棉大县和秸秆养牛示范县。鄢陵花卉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素有“花都”、“花县”之美称,享有“鄢陵腊梅冠天下”之盛誉,是我国“南花北移、北花南迁”的天然训化基地。近几年来,该县立足县情,坚持把花卉园艺业作为振兴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全力实施“以化富县、依花名县”战略,抓住机遇,完美政策,扩大规模,提高效益,使全县花卉园艺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目前,全县花卉种植面积已突破10万亩,总产值7.8亿元,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花卉生产、销售集散地。

审时度势,坚持把花卉园艺业作为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来抓

鄢陵县是一传统的农业大县,长期以来,农民以种植粮棉为主,随着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粮棉大县的优势逐渐失去,影响了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势必行。鄢陵发展花卉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有良好的种植花卉的地理气候,适宜南北方各种花卉的生产种植,自古就是南、花北移和北花南迁的理想场所。二是种植花卉历史悠久,农民有种植花卉提优良传统和丰富经验。三是发展花卉有良好的现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农民种植花卉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花卉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花卉业效益迅速增长。四是花卉为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花卉业是世界公认的20种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各地建设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和文明城市步伐的加快,使社会对花卉消费的需求猛增。特别是国家神话西部大开发,把退耕还林、还草作为建设重点,更为发展花卉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鄢陵的优势在花卉,特色在花卉,潜力也在花卉。基于这一认识,县委提出“彩色革命”的口号,决定实施“以花富县、依花名县”战略,努力把鄢陵建成中国北方最大的花卉生产交易基地,达到以花为媒招商,以花会友联谊,以花观光旅游,以花强县富民的目的,加快实现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县的跨越。通过广泛深入地宣传发动,一个想花卉、议花卉、发展花卉的高潮在全县兴起。

优化环境

为确保“以花富县、依花名县”战略的实施,县里从加强领导组织,出台优惠政策,搞好示范带动作用等方面入手,努力营造花卉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为调动花农生产积极性,县里规定,凡在花卉生产销售区租赁或征用土地建园办场的,一年内缓征农林特产税和工商管理费,从第二年开始连续两年实行足额征收,全部返还;对花卉种植达到一定规模的专业村和农户,可适当调整或减免粮油定购任务。县里还加大资金投入,每年拿出100万元作为花卉发展基金,用于扶持花卉龙头企业和花卉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搞好示范带动,县四大班子领导和乡镇主要领导干部都拿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花卉、研究花卉,指导花卉园艺业生产和产前、产中特别是产后服务。此外,还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设立花卉园艺广告宣传基金,树立花卉名县的整体形象。在去年举办的‘99昆明世博会上,鄢陵作为河南省县级参展单位,获2银7铜的殊荣,受到了省政府的表彰。

调整结构,形成花卉产业产品优势

针对粮棉大县的实际,县里提出,调整种植业结构,扩大花卉生产规模,把花卉园艺业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调整花卉生产布局,建设“一区两带一廊”,建成了腊梅、桂花、菊花、月季等八大生产基地。在此基础上调整品种结构,发展地方特色花卉系列。依靠科技进行,实施名牌战略,组织力量对腊梅、桧柏等花卉进行系列开发,促进其成为在国际国内叫响的名牌花卉。目前,投资3000多万元的我国最大的腊梅研究中心正在建设,占地200多亩的腊梅基因库已经建起,引进、开发腊梅品种8个,拥有5万多株古桩腊梅和1万多盆盆栽腊梅,初步形成了集科研、生产、销售、观光为一体的腊梅基地。 培育龙头,走公司加农户的发展路子 加快花卉园艺业产业化进程,关键是要培育好龙头企业。近几年来,县里围绕培育龙头企业,按照 “谁有能力谁牵头,谁牵头就扶持谁”的原则,抓大扶强促龙头,集中力量上了一批投资在百万元以上的花卉项目,形成了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发展模式。同时还按照企业管理模式,根据花卉流通规律,面向国内外,承揽园林规划,设计大工程、大项目,促使生产与经营衔接,实现集团化经营。在基地建设方面,国家有关部委看好鄢陵花卉发展,一批花卉重点项目在鄢陵落户。该县承揽的国家林木优良无性系快繁基地项目和省科委高新农业技术试验示范任务,已完成投资3000多万元30亩花卉产业化基地项已列入省政府重点工程和“十五”计划,9个子项目已开始动作。

依靠科技,提高花卉生产质量和档次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816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