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产量节约能源
农业如何节能减排
人多地少的国情形成了我国农业追求产量、追求收益的生产方式,农民为了多产粮,只有多施化肥,越施得多,土地的质量越不好,结果带来土壤肥力下降、水质污染、食品安全隐患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正是这些压力形成了农业增产和节能减排的巨大矛盾。当前,超量施用化肥农药、养殖粪便排泄成为农业“公害”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减少我国农业“公害”就涉及到农业生产节能减排问题。
要解决农业发展和农业节能减排的矛盾,关键是找到能够源头控制与治理兼顾、民生与环保兼顾的切入点,找到一种综合解决农产品食品安全、农业面源污染、农业节能减排的创新模式。然而,有机废弃物资源循环模式,利用微生物技术,通过再生资源在循环利用中创造价值增量的利益驱动,带动农民增收,调动农民应用再生资源的积极性,既改善农业环境又促进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成为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一种新模式。这种模式是城乡联动,让有机质从农村中来,再回到农村去,通过再生产品资源化利用,清洁畜牧业、有机种植业、微生物转化业三维联动,实现种养平衡。具体包括三种技术途径:首先是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利用餐厨垃圾、玉米皮生产生物玉米,利用水产下脚料、杂鱼生产生物鱼粉,利用低质杂粕生产生物豆粕,使低值的有机废弃物在循环利用中创造价值增量,这种产业化应用成本低,农民用得起,还能带动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发展与农业节能减排的双赢。其次是采用生物饲料饲喂的清洁养殖技术。再生产品为高活菌、高蛋白、高能量生物饲料,可以替代10%-30%全价饲料,节省饲料粮,提高饲料转化率,同时动物增强抗病能力,改善畜舍气体、水质环境,改善肉品、风味,养殖粪便无抗生素和重金属污染,可以制成优质生物有机肥还田,提升土壤有机质,减少化肥使用量。再是采用微生物菌剂与有机肥混配使用的绿色有机种植技术,能快速转化有机肥的肥效,加速土壤有机质提高,增加土壤益生菌数量,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产量,提高品质和口感,对重茬、连作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
据测算,每处理1吨有机废弃物,可产生0.6吨的再生产品,通过有机碳还田方式,可在土壤中固定0.3吨有机碳,直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7.2吨当量。再生产品加工成生物肥料,可覆盖农田24亩,与施用普通农家肥相比,土壤有益菌数量提高1个 数量级,土壤有机质快速提高,能减少30%化肥、35%农药使用量,相当于减少土壤氨氮排放15公斤、COD排放72公斤。再生产品加工成生物饲料,能节省饲料粮0.6吨,相当于节省0.6亩吨粮田,同时利用无污染粪便能加工成950公斤优质有机肥。
节约能源,较少排放,节能可以通过节电,减排可以通过余热,废气的回收在利用。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专业化分工和提高社会效率为重点,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满足人们需求和方便群众生活为中心,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高高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加快园区生态化改造,推进生态农业园区建设,构建跨产业生态链,推进行业间废物循环。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促进企业能源消费、工业固体废弃物、包装废弃物的减量化与资源化利用,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组织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
使用有机肥,最好与猪场或者鸡场实现合作共赢,利用禽畜粪便发酵产生有机肥,利用有机肥种植出安全有机的绿色食品,还可以提高销售价格。灌溉采用喷淋方式,这样即省水效率又高。
答:
1、要提高效率意识,树立成本意识。
2、开展技能比拼。
3、鼓励创新。
4、树立标杆的作用鼓励大家发挥积极性。 〖节约能源〗1、鼓励员工在工作中提出良好建议,及措施降低能源消耗能量。
2、提高员工技能和责任心。
3、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按流程和标准操作。
4、能源消耗与个人绩效挂钩就行考核。
5、对浪费能源的行为进行惩罚等。
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可分为:增加总产,提高单产两大类.
增加总产:在单产不变情况下,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或增加复种实现;在种植面积不变情况下,只有通过提高单位面积的作物产量的途径来实现了。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提高农作物产量。
提高单产:途径有1: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能,增加光合产物积累,如选用高光效的作物品种、进行合理的肥水管理等;(火龙果)阳光必须充足.2:提高作物产品的经济系数,增加有效产品的生物产量,减少非有效产品的生物量;(杂交)来翻倍增长产量.3:减少有害生物对作物的危害,以减少作物产品的损失。如病虫害防治、鼠害的防除等,以减少农作物的损失。(定时定点防疫)4提高收获系数,增加产品产量。如甘蔗的低砍收获增加甘蔗茎产量,水稻收获注意防治落粒的损失等。(等到合适的时候高产高收)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816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