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农作物几年熟
西周和春秋时期除少数上等地可年年耕作外,主要实行休耕制,有的是二年轮耕一次的二圃制,有的是三年轮耕一次。战国时期是中国耕作制度由休耕制向多年耕作,年年耕转变的重要时期。战国时,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施肥、灌溉等条件好的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连续多年耕作,年年耕作。
如魏园就出现了这种情况,《汉书.食货志》载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时说:" 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除山泽居邑叁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
这一记载在计算方百里耕地收获粮食的增减是按年年耕作计算的;计算一个男劳力耕田百亩的收获量时也是按年年耕作计算的。这正说明魏国大面积土地上推行了年年耕作、多年耕作。当时魏国在好地上每个男劳力分给百亩土地实行年年耕作,在贫瘠的土地上则采用轮作休耕制,《吕氏春秋.乐成篇》说" 魏氏之行田也以百亩,邺独二百亩,是田恶也" 就说明了这一点。
值得注意的是,战国时出现了一年两熟制。这就是说在一块耕地上一年可以收获两次。《荀子.富国篇》说:" 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量器名),一岁而再获之。" 所谓" 一岁而再获之" 就是一年两熟制已经出现的明证。
从休耕制到多年耕、年年耕作再到一年两熟制出现,可以大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耕作制度演变过程应当注意的事情。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作物基本上是一年一熟,并且每隔两三年就要休耕一年。
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尚未得到很高的发展,但是这个时候已经能够使用铁器来进行工作。
由于精耕细作的发展,这个时候农作物产量有了一定的提高,农作物一般是一年一熟,主要种植粟。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还很落后,更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化肥种子和农药,农业生产主要还是靠天吃饭,由于我国大部分农业区,都分布在季风区,虽然水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也形成了以年为单位的循环,所以那个时候多是一年一季。由于作物的生长主要依靠土壤本身的肥力,所以一些地区存在休耕的机制,即种一年,休一年。所以也存在二年一季的情况。
春秋战国时期农作物一年一熟
由于积累了这些经验,西周时那种垦种休闲交替的易田制渐被废弃,耨地实行连种,一年一熟,部分发达地区还试行复种,两年三熟,从而实现了耨作制度上的重大转变。 战国时代五种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情况,据《周礼·职方氏》说是这样的:
一、扬州“其谷宜稻”。
二、荆州“其谷宜稻”。
三、豫州“其谷宜五种”,即黍、稷、菽、麦、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823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