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帮忙分析08年养猪的行情!

我国养猪业近几年经历了几个大的波动,可以说是有喜有忧。2000~2002年期间,生猪价格徘徊在较低价位,到2003年“非典”过后的下半年才开始回升,同年8月份进入盈利区,2004年生猪价格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盈利状态一直持续到2005年9月,此后开始由南向北迅速下跌,2006年5月跌至“低谷”后开始有所回升,同年9月份生猪价格一直上升,直到现在仍保持在历史最高价位。养猪业发展至今是什么原因导致生猪价格如此大的波动呢?2008年的行情又会怎样?今后养猪业的发展方向如何呢?

帮忙分析08年养猪的行情!

一、养猪业行情变动原因分析

养猪行情的一般规律是:一直以来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比较重视传统节日,受春节和中秋节的影响,在每个年度内生猪价格往往出现“两段高、中间低”的规律;受市场控制养猪业经济循环周期往往是3~4年,即“两大年一小年”。但是在疫情等突发事件发生时,往往是疫情对生猪市场的影响远远大于市场的影响。

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2000~2002年期间,生猪价格一直处于较低价位。2003年上半年发生“非典”,生猪市场流通困难,部分养殖户养猪积极性下降,淘汰了部分母猪,到下半年加上“禽流感”的影响,禽蛋消费量下降导致猪肉需求量上升。因此2003年下半年生猪价格上升,养猪业进入盈利区,到2004年9月达到高峰。人们养猪积极性大大加强,积极补栏,2004年各大种猪场种猪供不应求。由于能繁母猪数量大增,导致2005年9月开始生猪价格快速下跌,到2006年6月份猪粮比跌至4.37:1,是2000年以来的最低点,养猪业处于亏损状态,养殖户大量淘汰能繁母猪。加上四川发生链球菌及2006年5月份以后全国自江西开始由南向北发生“猪无名高热病”,使养猪业雪上加霜,大小养猪户都不敢补栏。此时消费者又不敢吃猪肉,虽然能繁母猪及生猪存栏量大大下降,但是猪肉价格在短时间内没有回升。

直到2006年年底生猪市场才开始回升,同时,高致病性蓝耳病致使母猪患病后发生流产或死胎以及仔猪成活率低,从根本上加剧了生猪的短缺和恢复生产的艰难,种种原因势必导致2007年生猪价格一路飙升。另外我国从事养猪业的散养户较多,饲养技术水平低,对于突发疫病的应急能力低,经不起市场的波动,养猪业生产周期长,投资大,疫病风险大于市场风险,再加上我国养猪业规模化程度低,这些都将影响着我国养猪业行情的稳定。

二、2007年养猪业回顾

存栏情况 在以前的波动中生猪存栏只是出现增速减缓,没有出现过生猪存栏绝对下降的情况。2006年生猪存栏4.9亿头,首次比上年下降2.6%:母猪存栏4700万头,下降3.6%。2007年7月底生猪存栏同比下降6.5%,6月份生猪同比下降24.1%。2007年全年猪肉产量将比2006年至少减少5%。

2007年7月份以来,随着一些养猪扶持政策的措施的落实,全国母猪、仔猪存栏不断攀升,到11月底比10月底母猪存栏上升8.5%。

生猪市场 在2007年上半生猪价格为2.15~2.4元/千克,猪粮比5.22:1,养猪处于盈利区。受疫情影响,人们补栏的积极性仍然不高,纯种母猪及二元母猪销量很低,基本没有新建或补栏的。到下半年生猪价格一路飙升,到目前为止达到4.0元/千克,加上政府各种有利于养猪户政策的出台,大大加强了人们的补栏积极性,现在二元母猪已供不应求.转载自中国兽药114网,引纯种的养殖户也开始增加。春节即将来临,人们对猪肉的需求量在增加,生猪价格只能上涨,不会下降。

养猪成本 一般养猪成本中饲料成本约占70%,饲料成本中大部分是玉米和豆粕,而玉米和豆粕的价格分别从2005年的2000元/吨涨到现在的4000元/吨,尤其豆粕价格在前两个月曾高达4000元/吨。仔猪短缺,猪苗费用更是增加到400~600元/头,占到养猪成本的一半。其他的电费、人工费,设备等费用都在不同程度的增加。

疫病情况 我国高致病性蓝耳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2007年7~8月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高发期,生猪疫情发病率比6月份和2006年同期明显下降。10月1日~25日,全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点29个,发病3608头、死亡710头。与9月份相比,分别下降65%、87%和91%。

三、2008年生猪行情展望

生猪存栏不足,养猪业仍处于高盈利区 今年政府给了养猪业大力支持,引种的、扩群的也很多,但是短时间内难以恢复生产,在未来的两年内生猪市场行情不会大幅度下跌。

国养猪业还将趋于规模化、大型化 我国的养猪结构目前主要以农户和小型为主,占生猪出栏总量70%,由于小养殖户饲养的品种落后、技术落后、饲养条件差,抵抗市场风险和疫情风险的能力非常差。受去年严重疫情影响,很多小养殖户对于现在上涨的行情只能是望洋兴叹。以后中国的养猪业必将走向规模化、大型化,朝着优质、高效、安全的目标发展

人工授精技术应该普及应用,以增加养猪效益 人工授精技术的优越性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人工授精可以降低养猪成本,减少外来引种所带来的疾病风险。这一技术在美国2005年母猪的人工授精覆盖率就达到了80%以上。而我国目前主要是自然交配,或者使用鲜精,自然交配增加成本,使用鲜精保存时间短受胎率低。应该朝向人工授精方向发展。

猪价涨跌幅度将越来越小,周期会越来越短,养猪业慢慢进入稳定利润时期 养猪业的风险除了市场风险还有更可怕的疫情风险。市场风险是遵循一定规律的,供大于求下跌,供小于求上涨,随着市场的成熟这种风险会越来越小。疫情风险取决于疫病的流行情况,这对于疫情流行规律,科学技术越来越进步,人们预防疾病,控制疾病的能力越来越高。因此疫情风险会越来越小。

生猪良种化的进程加快 小养殖户饲料和饲养条件差,再加上引种费用较高,饲养优良品种得不到可观的经济效益。疫情过后,小养殖户数量大大减少,又有政府对大型猪场的优惠政策,大型猪场新建的多,原来的老猪场补栏快,因此良种化的进程也会加快。

养猪利润波动越来越小,逐步进入稳定时期 我国养猪业行情时好时坏,波动过大,利润好的时,一头肥猪利润在500~700元;行情差时,利润在200~100元之间,说明我国养猪业处在一个不成熟的发展阶段,随着养猪结构的转型及品种良种化进度的加快,养猪业行情会越来越稳定,养猪利润空间应处在20%~30%之间。

肥猪出栏体重会有所降低 今年养殖户肥猪出栏体重普遍较高,因为猪价在14元/千克以上时,饲养一头肥猪100千克出栏和150千克出栏毛利分别在500元到1000元/头,高价下体重越大利润越大。2008年随着养猪利润的稳定,生猪价格将有所回落,利润趋于合理化阶段,所以肥猪出栏体重会下降,在100~125千克为适宜,这也符合正常的料肉比。

我国生猪市场存在较大的潜力 目前,我国高收入人群中每天人猪肉均消费水平已经分别达到100~150克。而农民年人均猪肉消费20千克。虽然短时间内我国居民很难达到高收入人群的消费水平,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猪肉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我国肉类消费还存在着成倍增长的空间。

总之,养猪业经过几十年的风雨历程,尤其是各种疫的病影响给人们带来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养猪业品种落后,又以小养殖户和散养户为主,消费人群农村人口多的国情,分析得出,我国养猪业必将走向养殖规模化、品种优良化、利润稳定化、饲料绿色化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实现我国养猪业的优质、高效、安全。

根据最新数据统计,2022年我国生猪出栏量排名前20的养猪企业合计出栏生猪约为1.68亿头,占全国总量的24%。

根据各个猪企公布的出栏计划,这一占比在2023年可能会达到30%左右。

而这只是TOP20的数据,如果按照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即为规模化的标准,那么2023年我国生猪行业规模化程度应该会达到65%左右。

无可厚非,中国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化时代已经正式到来!

往前倒推10年,2011年当时我国生猪行业的规模化程度约为36.6%,2015年为44%,到2020年这一占比急剧涨至57%,2023年则会达到65%左右。

不难看出,最近5年以来,是我国生猪产业规模化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那么,我国生猪养猪业到底是怎样完成这样的历史跨越的?最主要的还是借助了“非洲猪瘟”这个外力的推动!

剧变:非洲猪瘟是如何一步步逼退散户成就猪业规模化时代的?

众所周知,2018年非洲猪瘟这一高传染烈性猪病入侵中国,我国生猪产业遭受巨大损失,行业也在这一影响下出现分化。

1、非瘟入侵,养殖户损失巨大,经营能力较差、抗风险能力的小散户被淘汰。

相关数据显示,仅仅2018/2019两年时间,我国年生猪出栏在1~49头的户数降幅分别达到16.40%与28.18%,这就为规模化发展腾出了空间。

2、2020年前后,由于受到非洲猪瘟影响,生猪价格达到历史新高,创造了40元/公斤的神话,为了降猪价、稳民生,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其中针对规模场的临时救助补贴、用地政策放宽、贷款贴息补贴等层出不穷,直接刺激规模场加速发展。

3、同样是在非瘟后行情高价和政策红利的的利润刺激下,资本市场的大鳄跨界入局养猪业,加之行业内部的头部企业也在加速扩大规模,使得养猪业规模化程度得到空前提升。

4、除了非瘟的影响之外,这几年环保政策也在不断给养猪业施压,一部分不达标的养殖户(多是散户)只能被迫离开。

同时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也是养猪业走向规模化的必然支撑。

数据显示,2000~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从36.20%增加至63.89%,也就是说在这20年期间,农村的壮年劳动力很大一部分都转移到城市了。

道理很简单,农村都没有劳动力了,谁还能来养猪?

加之,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为“无人养殖”“一个人管理1000头猪”的实现提供了硬支撑诸此种种,都为我国生猪行业集中化、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机遇、支撑和先决条件。

所有事物的发展肯定都是历史的必然,就像我国生猪产业的规模化进程,肯定是历史的必然,但问题就在于或早或晚?现在的情况是加上“非瘟猪瘟”这个催化剂,就不是水到渠成,反而有些拔苗助长,甚至是“大跃进”,那势必就会带来很多问题:最明显的就是低效,例如猪场空栏率高、猪场运转的低效,人员的低效等,这就为经营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很大的风险。

“大跃进”式发展下规模猪场暴露的问题

1、能力与规模不匹配,人员效率低下

很对猪场在这2-3年的发展中规模是升级的,但管理方法还停留在原地。

例如原来你的母猪是500头,现在升级到5000头,试想如果你还用原来的管理模式这样配套吗?就好像刚创业的小公司需要人性化管理,但是数万人的大企业就需要制度管理,如果不匹配,管理起来要么累死人,要么问题百出,这都将最终导致人力、物力、精力的一个巨大浪费,其实说到底就是低效。

这里能力的匹配还包括人员和人员能力的匹配。

据笔者了解的情况是,虽然目前头部猪企的扩张形势很迅速,但是也有一部分第二梯队的猪企正在采取“收紧”政策,很多猪场新建项目正在放缓甚至停工,原因就是人员队伍跟不上,无论是一线的养殖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严重缺乏。

而如果一线人员没有经验会导致养殖效益大打折扣,很简单,就拿一个配种环节来说,有经验的配种员可能将配种率做到90%,没有经验的做到80%,对于一个几千上万头的猪场而言,这个差距背后隐藏的经济损失有多大,不需多言。

对于管理人员更是如此,当下行业内有很多优秀的技术和先进的理念,以及一些系统的管理方式没有被企业的管理者或者是高端人才惜吸收掌握,简单举例,一个猪场的繁育群的结构如何设置,如何进行配置和管理,直接关系到未来3年猪场的健康程度、PSY等各项指标,如果管理人员的水平较低,没有长远目标,没有过硬的管理方法,更是将从根源上导致猪场的低效运营。

所以,当我们的猪场规模扩大时,相关的配套必须跟得上,不然低效的运营早晚会把企业拖垮。

规模场的老板们也扪心自问下,你的猪场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不匹配”问题?

2、生产效率低下

在经历非洲猪瘟之后,目前全国猪场平均的PSY19,这个数据和丹麦的34头、法国的36头、荷兰的33头,比利时33头,相比还有太大的差距。

有人会说这是发达国家的数据,好,那我们再看下巴西、阿根廷、哥伦比亚这些发展中国家,2022年他们的平均PSY达到了30,而巴西国内效率排名前50的农户,他们的平均PSY更是达到惊人的36头。

看到这些数据我相信国内的很多猪场老板应该就两个反应:1、震惊!2、质疑。

但是巴西现象有一个很值得我们思考的事情:那就是巴西这个国家全国猪场的PSY生产水平前50的企业及农户和全国平均水平来看并没有质的一个差别。

但这个问题在我国就不一样了。

在我国,别说头部猪企和小型养猪户的PSY有着天壤之别,就算同是第一梯队的猪企PSY水平以及成本水平也相差很大。

这就说明,目前我国养猪业没有系统的标准,甚至是规模猪场之间也都是自有一套,各自为政。

所以,目前来看,我们只有规模化提升了,标准化、流程化、制式化的管理并没有形成。

什么时候,我们的猪场养500头或者是养1万头,都是像管理一个现代化工厂一样,有标准可比对,谁来养?养多少?都是没有较大差别的时候,那才是规模化的最终成效。

目前我国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程度在60%-65%之间,距离欧盟与美国的88%与97%还有不小的差距,未来我国规模猪场还有很大空间可以发展。

但是整体竞争力的提升肯定不是一朝一夕能成就的。

规模猪场未来提升的几个方向

1、需要管理人员具备顶层设计的思维和理念。

也就是说你的猪场在扩大规模投产之初就应该为5年、10年甚至更远的未来做好准备,猪场的设计理念、种猪基因的选择、匹配的营养、智能程序的选择等等,都要走在前面,不然试错成本会很大,也很容易就会被淘汰。

2、需要提升认知水平。

对疾病防控的认知、对新型养殖模式的理解(例如批次化养殖模式到底应该怎样规划),对智能设备的应用,对经营方向的把控等等,整个养猪过程涉及到的方面太多、太杂,只有方方面面都得到提升,才能降低风险。

3、有专业且稳定的团队。

想把猪养好,人员一定是第一位的,哪怕是以后智能化越来越普及的情况下一些关键岗位的人员素质对猪场的盈利水平也有较大的影响,例如配种环节,所以“有人”“有优秀的人”一定是扩大规模的前提

结语

无论是规模化程度的空间还是生产效率,中国生猪产业依然有很大的提升潜力,但是文中提到的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可能会成为拖垮规模猪场的一根根稻草,而养猪业只有从标到本的全面提升,才能让这场转型的大仗打得漂亮!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831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