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在什么环境下生存
白芨,(学名:Bletilla striata)又名连及草、甘根、白给、箬兰、朱兰、紫兰、紫蕙、百笠。
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块根),植株高18-60厘米。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以及缅甸北部。主要花期在春季,但依各地气候之不同,晚冬至夏初都可能开花。
白芨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及园林价值。主要用于收敛止血,消肿生肌。花有紫红、白、蓝、黄和粉等色,可盆栽室内观赏,亦可点缀于较为荫蔽的花台、花境或庭院一角。
形态特征
白芨的初生假鳞茎是圆球形,生长到一定程度才形成V字形块状假鳞茎。
叶4-6枚,狭长圆形或披针形,长8-29厘米,宽1.5-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收狭成鞘并抱茎。
花序具3-10朵花,常不分枝或极罕分枝;花序轴或多或少呈“之”字状曲折;花苞片长圆状披针形,长2-2.5厘米,开花时常凋落;花大,紫红色或粉红色;萼片和花瓣近等长,狭长圆形,长25-30毫米,宽6-8毫米,先端急尖;花瓣较萼片稍宽;唇瓣较萼片和花瓣稍短,倒卵状椭圆形,长23-28毫米,白色带紫红色,具紫色脉;唇盘上面具5条纵褶片,从基部伸至中裂片近顶部,仅在中裂片上面为波状;蕊柱长18-20毫米,柱状,具狭翅,稍弓曲。花期4-5月。[1] 果期7-9月。有变种白花白芨,花白色,园艺品种尚有蓝、黄、粉红等色。白芨的花粉呈块状不易散开,所以在授粉上也不是很有利。
白芨的种子极细小,似粉末,状没有胚乳,只有几个细胞构成的发育不完全的胚。白芨在湿润的苔藓上发芽,且长时间不干燥。
生长习性
喜温暖、阴湿的环境,如野生山谷林下处。稍耐寒,长江中下游地区能露地栽培。耐阴性强,忌强光直射,夏季高温干旱时叶片容易枯黄。宜排水良好含腐殖质多的沙壤土。
常生长于较湿润的石壁、苔藓层中,常与灌木相结合,或者生长于林缘、草丛、有山泉的地方,亦生于海拔100-32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下,栋树林或针叶林下,在北京和天津有栽培。白芨生长的石头均是砂岩类,这样白芨才能吸收到毛管水、从而牢牢地吸在上面。
分布情况
白芨原产中国,广布于长江流域各省。产自陕西南部、连云港、南通、南京、句容、宜兴、溧阳、上海、甘肃东南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和贵州。
朝鲜半岛和日本也有分布。
栽培技术
地栽前翻耕土壤,施足基肥。3月初种植,栽植深度3㎝。生长期需保持土壤湿润,注意除草松土,每2周施肥1次。一般栽后2个月开花。花后至8月中旬施1次磷肥,可使块根生长充实。
繁殖方法
常用分株繁殖。春季新叶萌发前或秋冬地上部枯萎后,掘起老株,分割假鳞茎进行分植,每株可分3-5株,须带顶芽,传统栽培主要靠分株繁殖. 但分株繁殖周期长,繁殖效率低, 而且耗种量大, 很难满足大量栽培的需要。
亦可采用播种繁殖,但白芨的种子非常细小且无胚乳, 因此在自然状况下很难萌发和生长, 实生苗的栽培较为困难. 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快速繁殖大量种苗,在不同培养基上进行无菌播种, 种子萌发后用组织培养方法进行无性系繁殖,实现白芨种苗的规模化生产而探索有效的快速扩繁技术。
病害防治
常发生黑斑病,用70%甲基托布津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
白芨种子直播育苗技术
白芨(Bletillastriata)为兰科白芨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各省,观赏价值较高,假鳞茎块根状,块根具有消肿生肌、收敛止血等作用,用于肺结核咳血与溃疡病出血,工业上可用作糊料或提取白芨胶。白芨又称紫兰、连及草等,花期4~6月,果熟期8~10月。随着研究深入,白芨应用范围和使用量加大,野生白芨过度采挖,组培苗成本高,人工驯化栽培成活率低,市场价格一直较高。人工栽培条件下,采用分割假鳞茎的方式能够进行繁殖,但成本高,效率低,每公顷投入近75万元,对公司、合作社、药农来说,投入成本较高。加上大田生产3~5年后,很难保证市场收购价格,风险太大,不易批量生产。
白芨一个蒴果内含3万~5万粒种子,自然条件下萌发率低于5%。目前,陕西、贵州等地已通过设施苗床播种,获得较高的萌发率,为规模化生产白芨种苗的方法提供了捷径。然而,在直播育苗过程中,人们对苗床基质、光照、温度、水分管理难以把控,加上蚯蚓、蛴螬、蝼蛄等害虫以及青苔难以控制,多地设施大棚内开展的白芨种子直播育苗最后会出现难以成苗或存活苗较少的现象。
鉴于此,在湖北省金水源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大棚基地开展白芨种子直播试验。经过3~4年的试验后,大棚内白芨种子直播育苗及驯化成苗成功。本研究为白芨繁殖提供充足的苗源,为快速有性繁殖开辟了新途径。现将白芨种子直播技术总结如下。
1播前处理
1.1采种贮存
秋季采收饱满、完整的白芨成熟果荚,去除扁、黑、深黄及带病虫害果荚后,晾干。播种前,保存在干燥凉爽通风的室内。
1.2播种方式及时间
白芨种子在大棚内直播时间应选在3月底至4月初,播种量为15.0~22.5kg/hm2。去除果荚,将种子置于三面密封无漏洞的盒子内,没密封的一面用孔径较小的无纺布包裹,倒置盒子,将种子均匀撒播在厢面,苗床湿度为70%~80%。每公顷喷施2025kg综合益生菌水溶液(有效微生物含量:300亿CFU/mL,综合益生菌∶水=1mL∶150g),培养微生物。播种后,用塑料小拱棚密封。
1.3基地选择
大棚四周排水良好,棚内不易积水,且水源充足,远离污染源。苗床底部选用干燥、土质疏松、排水量好的含有机质丰富的腐殖土和沙壤土。苗床环境良好、土质疏松肥沃、不易积水,且表层选用保水性好的基质。
1.4苗床整理
播种前,清除苗床前茬根,深翻土壤15~25cm,作厢,开排水沟,沟深20cm、宽15cm。厢面每公顷喷施2025kg一支绝(氯氰47.5%·毒死蜱47.5%,总有效成分含量52.25%)和甲氰菊酯混合水溶液(一支绝∶甲氰菊酯∶水=1mL∶2mL∶750g),杀虫。用已消毒灭菌的湿基质平铺2~3cm。基质预先经过约2.1mL/g综合益生菌水溶液浸透(有效微生物含量300亿CFU/mL)。
2播种后管理
2.1除草
随时除草,除早除小。种子发芽阶段采用手工除草,次年可采用手工或专用除草剂(如精喹禾灵)除草。
2.2白芨苗管理
播种3~5个月后,检查育苗株数、间苗,促进地下块茎生长。干旱时及时灌溉。种子翻青前,棚内温度控制在15~35℃;种子发芽后,棚内温度控制在15~25℃。发芽后,夏季高温,去除塑料小拱棚。
3虫害防治
3.1虫害
白芨种子直播虫害一般有蚯蚓、蛴螬、蝼蛄等,在早晨或傍晚对厢面每公顷喷施2025kg一支绝和甲氰菊酯混合水溶液(一支绝∶甲氰菊酯∶水=1mL∶2mL∶750g),杀虫防治。
3.2青苔危害
白芨种子直播出苗较慢,且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下,容易出现青苔。用2%~5%硫酸铜水溶液对厢面青苔进行喷洒或控制棚内温湿度与光照。
4肥水管理
发芽后至10—11月,除净杂草,每周每公顷喷施2025kg花宝4号水溶液(花宝4号∶水=1g∶600g)。每周在喷施花宝4号水溶液后,间隔3~4d,每公顷施2025kg含氨基酸水溶肥料(氨基酸≥100g/L;Cu+Mn+Zn+B≥20g/L)。
此外,在掀掉小拱棚前6周,每隔1d,每公顷喷施1800g硫酸钾或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幼苗地上部达2cm后,每隔2~3d,添加200g生根粉至硫酸钾或磷酸二氢钾水溶液中。
5移栽驯化
第2至第3年,带土移栽至设施大棚内进行驯化,设施大棚预先经过50%多菌灵500倍稀释液消毒,每公顷喷施2025kg一支绝和甲氰菊酯混合水溶液杀虫、除草,喷施2025kg综合益生菌水溶液(综合益生菌∶水=1mL∶150g)。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831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