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70年代的渔业发展
海是本港主要的原产品之一。根据渔农自然护理署资料,在一九九九年,海鱼捕获量和养殖量估计分别为127780公吨和5810公吨,总值达17亿元。扣除在中国香港以外地方卸货和出售的渔获后,供本地食用的渔获约有 62930公吨,相当于中国香港海鲜消耗量的 36%。 中国香港约有5170艘渔船,其中舢舨和非机动渔船占2300艘,有 12900 名本港渔民和6300名内地过港渔工在这些渔船上作业。主要的捕鱼方法是拖网,渔获量占年内卸下的海鱼量67 %,重量达 85 610公吨。 长洲小艇 米埔基围水闸 中国香港的水产养殖包括内陆塘鱼养殖、海鱼养殖及蠔只养殖。一九九九年,水产养殖业的产量达5807公吨,价值达 1.41亿元,占渔业总生产量的 4 %,及渔业总生产值的 8 %。 内陆塘鱼养殖业 内陆淡水鱼养殖业集中在新界西北部。鱼塘有淡水及半咸淡水两种,并成为湿地系统的一部分。随着新界地区日渐都市化,鱼塘面积逐渐缩减。 在一九九九年,本地内陆鱼塘所占面积约1094公顷,生产4500公吨淡水鱼,价值达 0. 72亿元。这些鱼塘中,约有 99%从事混养(即大头、鱼、鲤鱼及鲩鱼连同福寿鱼或乌头类一并养殖 ) 。余下 1 %的鱼塘是单养肉食性鱼类,即只养殖生鱼、盲鰽或塘虱。大多数鱼苗及幼鱼是从内地、泰国或台湾输入,有些生鱼及塘虱则是本地繁殖的。传统上,鱼苗会在初春放养,大部分饲养品种会在 8至12个月内长至可售卖的体积。 海鱼养殖 渔农自然护理署负责签发海鱼养殖牌照。目前约有1454名海鱼养殖业人士在26个指定的海鱼养殖区作业,占海域总面积达 209公顷。大多数领有牌照的养鱼场面积细少,以家庭作业方式经营。一九九九年,海鱼养殖业供应的活海鱼达 1250公吨,价值6600万元,供应本地活海鱼需求量约 5%。 海鱼养殖通常在不当风的沿岸地区进行,以悬于浮排的网箱养殖海鱼,自鱼苗或幼鱼养至可供售卖之体积,普遍养殖的品种包括丝、芝麻斑、火 点、红鲔、红鱼、鱼仲和黄腊。鱼苗主要从内地、泰国、菲律宾或印尼输入。 传统上,养殖的海鱼均以杂鱼喂饲;近年来,愈来愈多海鱼养殖户改用湿式或乾式粒料。这些饲料比杂 鱼更营养丰富,亦减少喂饲造成的污染。 为 了 减 少 红 潮 对 海 鱼 养 殖 的 影 响,渔农自然护理署已 改 善 红 潮 的 警 报 系 统 , 由 肉 眼 监 察 红 潮 改 为 积 极 监 察 浮 游 植 物 , 在 红 潮 形 成 前 预 先 加 以 防 范 。
参考: me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834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