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插秧都有哪些技术要求?
机械插秧是靠双膜育秧或软盘育秧技术所培育出带土毯状秧苗,由插秧机对带土的秧苗切块来实现分秧与插秧,即规格化育秧+精细整地+机械化插秧。
机械插秧的技术要求:
一、农艺对机插适用条件
保证插秧机的技术状态和驾驶员操作水平外,还要保证本田整地质量与秧苗状况符合机插的条件,才能保证插秧作业效果。
1、翻地与整地
(1)秋季翻地:秋翻比春翻垧产多一千。秸秆还田在翻地年度进行,达到每隔两年稻草还田、秋翻一次。在春季结合搅浆平地机掩埋稻秸,翻地要田面平整、深浅一致,垡片、地头整齐。
(2)泡田整地、耕翻、旋耕田,春季放水泡田在整地前2~3天灌水,池内2/3有水,1/3露垡,缓水慢灌,达到花达水。水整地粘土要在插秧前5—7天进行,使土壤沉淀好。沉淀时间短会造成秧船壅泥,以致压苗、垄形不明显,影响靠行作业;秧苗直立度不好,影响缓苗、分蘖。整地要田面平整、耙细、埋杀杂草,做到寸水不漏泥。
2、秧苗
机插的关键在于秧苗,秧苗的状况关系到机械插秧的成败。育出的秧苗要适合插秧机的要求。秧苗的播种量要适宜。要求播种均匀,插秧机每切一次秧片,小面积里的秧苗株数符合农艺要求。每盘播种量:干种110~130g,催芽种136~160g,每穴株数4—6棵。计算时取稻种千粒重为27g、发芽率为85%,根据插秧机纵、横进给量,行距、株距,每穴棵数确定播量。实际播量要大。秧片形状整齐无残缺,土层内无杂物,土厚2~3cm,水分适宜,秧苗粗壮不徒长、无病虫害、长势均匀。
二、驾驶技术要求
1、严格遵守说明书中规定的安全常识、操作规程,掌握机械构造原理,正确使用、维护保养、保管。
2、插秧期:当地气温稳定通过12~13℃时开始插秧。机插要求:早、稀、浅、正、直标准。插后及时补苗,放水扶苗。
3、下田前要根据地块情况考虑行走路线和转移地块进出方便。
4、插秧机插秧时靠田边、地头两边,要留出与机幅相等的作业宽度,以便圈边出田。插秧机作业时行驶要直,靠行间隔一致,不压苗。
5、当第一次给插秧机补给秧苗时或苗箱上没有秧苗时,务必将苗箱移到最左或最右侧。插秧作业到最后时观察:若再插则所剩余的秧田不足一幅插秧作业宽度时,应通知装秧手预先取出靠边一个或几个秧箱内的秧苗,使插秧机相应少插一行或几行,最好留下一幅插秧机作业宽度,以便最后圈边出田。
三、作业质量下降的原因及改善措施
1、立秧差:插深调节不当;表土过硬。
2、分离针与推秧器间带秧:苗床缺少水分;推秧器变形或工作不正常;本田过分细软或缺水;推秧器与分离针间隙过大。
3、漏穴:秧苗骑秧门;秧门口有泥环、稻根等异物;秧片规格过宽;秧苗密度不均。
4、均匀度差:送秧齿轮缠根多;各分离针取秧量不一致;秧苗密度不均。
5、秧片拱起:苗床水分过多;苗床土厚不当;送秧齿轮缠根多。
四、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1、一组栽植臂不工作,并有响声:分离针在秧门口碰石块、树根等异物;离合器弹簧弹力弱;安全离合器打开;无声链条活节脱落。
2、推秧器不推秧或推秧缓慢:推秧杆弯曲;推秧弹簧弱或损坏;推秧拨叉生锈;栽植臂内缺油;分离针变形与推秧器无间隙。
3、秧箱两边有剩秧:秧箱移动臂夹子松动;滑套、螺旋轴或销磨损。
4、纵向送秧失灵;棘轮齿磨损;棘爪变形或损坏;送秧弹簧弱或损坏;送秧凸轮与送秧连接用锁圈和钢丝销脱落。
五、插秧机的维护保养、保管
1、插秧机每天作业后都要清洁并检查各部位,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解决;加注补充燃油、润滑油和润滑脂。按说明书要求进行保养,是保证插秧机正常工作、延长使用寿命、如期完成插秧工作的基础保障。
2、插秧机工作条件恶劣、使用时间短、停放时间长、停放保管不当,容易造成钢铁锈蚀、断裂、橡胶老化以及零部件变形损坏。
3、长期保管要求:外表清洁;放净燃油、润滑油;卸下三角皮带单独存放;润滑各润滑点及有关部位;往火花塞或进气道灌入机油20mL左右,转动曲轴数圈,使活塞顶部、缸套内壁、气门座有油,封闭气缸;清洗空气滤清器,然后将空气滤清器、消音器、油箱口等用布包好;栽植臂放最下面位置防止弹簧弹力减弱。
机械插秧的发展措施:
1、加强研究,不断完善机插稻、直播稻、麦套稻在全省大面积示范应用的时间比较短,许多生产实际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制约了技术的推广速度,在生产过程中还需要栽培、植保、土肥、气象、耕作、农机等多部门密切配合,更好地为大面积生产服务。
2、加强宣传,提高认识稻农中存在的“懒种稻”思想,片面追求轻简稻作,导致直播稻面积快速增加,生产水平下降,与“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也不一致,长久下去会影响到粮食安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加大宣传,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主流媒体,专题讲座、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性,宣传水稻最新栽培科研成果,大力推广水稻丰产稳产、高效实用栽培技术,引导农民更新观念、科学种田,提高他们运用先进稻作技术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加大投入,正确引导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建立主导品种、主推技术高产示范方,让农民对先进、科学的技术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用得上,通过现身说法,积极引导农民使用主推技术,减少生产风险,提高种植水平。同时可采取技术补贴政策,对应用丰产高效稻作技术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或物化补贴,引导农民应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从而调动广大农户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扩大丰产稳产高效实用栽培技术的应用面积,确保水稻生产稳定发展。
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深入人心,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特别是在购机补贴政策的激励下,广大农民加大了对购置农业机械的投入,农业机械化水平迅速提高。水稻生产的机械化,是制约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的薄弱环节和关键,其中水稻机插技术又是关键中的关键。
一、插秧机的调试
1、整机安装
插秧机的基本构造由发动机、传动系统(变速箱)、行走机构(转向离合器、驱动轮)液压仿形系统、操纵和调节机构、取秧量调节机构、移箱器等组成。出厂时,将这些部件包装运到各地,购机户应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按插秧机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安装。
2、安装要求
安装技术要求、安装质量直接影响插秧机的工作质量。因此,安装后应达到以下技术要求(1)各运动件安装后,转动应灵活,无碰撞、卡阻现象,对运动件应加注润滑油。(2)操纵手柄(杆)转动灵敏,转向离合器转向自如,发动机油门操纵机构应轻便,并能准确控制发动机转速。(3)所有紧固的地方,都应按规定拧紧。离合器分离彻底,结合平稳。(4)各传动部件,不允许有漏油现象,工作运转应正常。
3、插秧机的试运转
插秧机安装调整后,要进行试运转,在运转中检验安装质量。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排除,使插秧机处于最佳技术状态,投入作业。按插秧机使用说明书的要求,给发动机加足燃油,对各部位加注机油或黄油。起动发动机。待发动机运转平稳后,让插秧工作部件空运转10~15min,观察是否运转灵活。按操作要求,驾驶插秧机在平整的道路上行走,观察发动机的运转情况。如:插秧机传动机构、行走系统是否正常,转向离合器是否转向自如等。
二、插秧机的操作
下田插秧前还要对插秧机作一次全面仔细的检查调试,以确保插秧机能够正常工作。并要根据大田的肥力、水稻品种等,对插秧的株距、插秧的深度、每穴的秧苗株数进行检查和调整。
1、插秧的株距、深度、株数的调整
(1)插秧的株距调整。应根据水稻品种、秧苗大小、大田肥质等确定插秧的株距。株距通过株距调节手柄进行调整。它有标为70、80、90的3个档位,对应的株距分别为147、131、117mm,基本穴数分别为21万、24万、27万穴/hm2。(2)插秧深度的调整。根据农艺生产要求,机插秧深度应达到“不漂不倒,越浅越好”。早稻的插秧深度一般为10mm,插秧深度调节是通过插秧深度调节手柄来调整,共有4个档位。往上为浅,往下为深。还可通过换装浮板支架上6个插孔来调节插深。(3)每穴秧苗株数的调整。水稻品种不同,每穴秧苗株数也不同。一般每穴秧苗为3~5株,如不对,应通过调节纵向取秧量和横向送秧量来调节秧针取秧量,从而改变机插时每穴株数。调节手柄位置每调整一档就改变取苗量1mm。手柄向左调,取秧量增多;向右调,取秧量减少。
2、插秧作业路线
科学选择插秧作业路线、合理安排装秧地点,可提高插秧作业效率。主要有2种作业路线。第1种:插秧时,先在田埂周围留下1排即4行宽的余地。插秧机从田块的左侧下田插第1排。然后紧靠第1排,插第2排,依次进行。最后沿田埂四周插完留下的一排,插秧机再出田。第2种:第1排直接靠田埂左侧下田插秧,田头两边留2排即8行宽的余地,然后一排紧靠一排插秧,当插到田的右侧时,留1排4行宽的余地,再把田头2排8行插完,再插田的右侧留下的一排,插秧机再出田。
3、掌握操作技术。精心驾驶
这是提高机插秧质量和夺取高产的重要环节。在插秧作业时,(1)插秧机要保持匀速前进,不能忽快忽慢或频繁停机。作业行走路线要保持直线性,行走中尽量不用捏转向手把或猛烈扳动扶手架方法来纠正插秧机前进作业的直线性,以防急弯造成漏插或重插。(2)边插秧边观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排除。同时注意送苗辊在苗箱槽口的工作情况。若发现槽口有秧根或粘土,要及时停机清理,以免影响插秧质量。
4、插秧机的维护保养
(1)每天作业后,要清理插秧机上的泥土杂物等。(2)清理干净后,检查发动机、齿轮箱中的油料,不足时添加。对各运动、摩擦部位加注机油或黄油进行润滑。(3)检查调整。对整机上各紧固螺丝、螺帽进行检查,发现松动要及时紧固;对主离合器、插秧离合器、秧针与导轨的间隙、秧针与苗箱的间隙等进行检查调整。
(作者单位:154302黑龙江省桦川县江川农场农机科)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836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