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起源-2
起源说有五种
一、中国起源说,19世纪之前,茶树原产于中国的事实已经为国际科学界所公认
美国、俄国、法国、日本、中国的众多科学家在茶树起源问题上,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之后认为,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各种类型茶树共同起源、传播的中心
二、印度起源说,1824年驻印度的英国少校勃鲁士在印度阿萨姆沙地耶山区中发现野生大茶树以后,有人便以此为证,开始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了异议。一个半世纪以来,国际植物学界和茶学界就茶树原产地问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各国科学家就茶树的原产地提出了多种不同的观点
三、1919年荷兰植物学家,科恩·司徒,提出二源论
大叶种茶树原产于中国西藏高原之东包括中国四川、云南以及越南,缅甸,泰国,印度阿萨姆等地,而小叶种茶树原产于中国东部及东南部
四、多源论 1935年美国威廉·乌克斯
泰国北部,缅甸东部,越南,中国云南,印度阿萨姆等地,气候,土壤极适合于茶树生长繁殖,都是茶树的原产地
五、无名高地论 1974年,英国艾登
茶起源于伊洛瓦底江发源处的某个中心地带,或在这个中心地带更北的无名高地。前者指缅甸的江心坡,更北则是指中国云南,西藏境内
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
1, 中国西南地区野生大茶树分布最集中、数量最多
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野生大茶树的记载很多。唐代陆羽《茶经》开篇即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有“建茶皆乔木….”。从这些文献的记载中可知,至少在1200多年以前,我国就已发现了野生大茶树。
于1961年被当地群众所发现,当时树高约32.12米、胸围2.9米,树龄在1700年左右,是迄今发现最古老的野生大茶树。迄今为止,从全世界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的地域分布来看,中国西南地区是野生大茶树发现最多且分布最集中的地区,这是原产地植物最显著的植物地理学特征
2, 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近缘植物的地理分布中心
山茶科植物起源于新生代第三纪,我国西南地区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避难所,也是这些区系成分在古代分化发展的关键地区
3, 茶树生物学的研究证明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起源中心
自第三纪以来,各地壳板块剧烈运动,喜马拉雅和横断山脉初步形成,由于地势升高,以及长期冰川和洪积的影响,这一地区的地形、地势被切割、断裂,上升或凹陷,使我国西南地区形成了群山起伏、河谷纵横的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多种类型的气候块,使茶树发生同源隔离分局状况
中国西南地区茶树种质资源之丰富,种内变异之多,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区都无法比拟的。植物学家认为,某种植物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这种植物的起源中心
4, 古地质学、古气候学的研究证明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
我国西南地区处于劳亚古北大陆的南缘,面临泰提斯海,在地质上的喜马拉雅运动发生以前,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当时劳亚古北大陆热带植物区系的大温床,也是一切高等植物的发源地
地球第三纪末气候转冷,至第四纪初时,全球进入冰川时期。大部分亚热带作物在这一时期被冻死,而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区域受冰川影响较小,因此在这一地区的部分茶树得以存活下来。如今在西南各省发现的为数众多的野生大茶树,也进一步证明了茶树原产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可能性最大
5, 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
任何一种作物或栽培植物,都是从野生采集开始,而后才发展为人工栽培的。因此,在古代首先利用和栽培某种植物的国家或地区,多为该种植物的区域,这也是一个基本的规律。在“三皇五帝”时代,我国思维先人们就已经发现并开始利用茶了
从秦、汉到两晋时期,四川一直是我国茶叶生茶和消费最主要的地区。《茶经》中列举五种“茶”字的形、音,即茶(cha)、槚(jia)、蔎(she)、荈(chuan)、茗(ming)。首见于蜀人著作中的“茶”字就有四个,其发音也与巴蜀方言相近,这也从茶的利用和茶文化的角度证明了茶树起源于我国西南地区
上投法
操作要点: 先倒水,再放茶,让茶慢慢沉下去。
上投法是适合身骨重、多芽毫的茶叶,如绿茶。茶叶身骨重,投入水中后会自行慢慢下沉,释放内含物质,茶叶表面附着的茶毫也缓慢地在水中散开,能得口感鲜活的茶汤,茶汤也不会因茶毫过多而浑浊。
通常来说,细嫩名优绿茶一般用这样的方式泡如碧螺春、信阳毛尖等。
中投法
操作要点: 先倒水,大概注满容器三分之一的位置,然后放茶,等茶浸润一会儿,再注水。
用中投法泡绿茶,是最常见的,也可以说适用于所有绿茶。先将开水注入杯中约1/3处,待水温凉至80°C左右时,将茶叶放杯里去,再将约80°C的开水从碗沿一个地方倒下去,就成了
注水时注意水柱高细些,也可以控制水温。嗯,其实这样也是为了让水流催动茶叶旋转,会很好看。
一般如龙井等大多采用这样的泡法说白了其实就是两次分段来泡,这样的泡法,也不怕泡鲜嫩的绿茶时水温过高出涩味。
下投法
操作要点: 就是先放茶,再倒水。
用下投法泡的绿茶,比较多的是太平猴魁六安瓜片。它们的叶片选用不算特别嫩而且叶片也大。如果想要滋味更饱满,可以两段式倒水,先注水1/3,摇晃玻璃杯最后再注七分水。
讲完了投茶的方式,我们再说说注水的方式。
注水有高低
注水水柱分高低,其实不用记......你只需要理解想要水柱高些就把水壶拿高点......反之就是水壶拿低点......主要就是说水柱长短的区别嘛,至于它高低分别的目的,高些呢,水流的力度就要大些,低些呢,水流的力度就小些,相信大家都懂。
注水有粗细
同理也就有粗细了,你倒得急一些水柱就粗些劲儿猛些,倒得缓一些示柱就细些、劲儿小些跟家里放水洗澡拧阀门差不多一个道理。
注水有位置
我们以盖碗来泡茶举例,你把水柱定在盖碗碗沿的一个地方,让水沿着碗壁流下去,就叫单边定点。
还有一种也是沿着盖碗内侧碗壁注水,但壶嘴会顺着碗壁移动,让水柱溜上一圈,这个注水法名字很形象“环圈注水”。是为了让茶和水接触更充分,更快的出味儿、出香。
以上两种不同位置的注水法,坊间有很生动的形容总结,就是“卑鄙下流”(杯下流)刚听到这个说法时,真是让人笑Cry了好吗?
最后一种很生猛的,就是一个水柱不贴着碗壁走,而是直直的砸到盖碗里的茶上。但是,其实我们不建议这么做!泡茶,还是沿着杯壁注水最佳。
下面我们把这些注水方式组合起来,看看什么方式,适合用来冲什么茶。我们分了“轻重缓急”四种情况,几乎可以应对所有种类的茶。
轻:
定点低,冲细水柱,慢慢地浸润,适合比较碎的普洱熟茶,或者很嫩的茶。
重:
定转注水,水柱高粗,这样的注水方式冲击力很强适合紧实颗粒的,比如乌龙,用螺旋注水法,让水打圈儿注入盖碗,引起旋转的水纹,充分搅动茶叶和水的融合,茶汁更好的浸出来,这样才能把香气激发出来。
缓:
定点注水,水柱高、细。这样的注水方式适合白茶。因为白茶轻揉捻、轻发酵,要稍微急些才能让茶汁浸出,但是由于白茶原叶一般比较细嫩,所以不适合用水柱去击打,水柱应该细些。因为浸出慢,所以需要一个细的水线,有更多时间让它浸出来
急:
旋转注水,水柱低粗。这样的注水方式适合红茶。红茶发酵重,揉捻也重,需要一定程度搅动,让茶汁浸出,滋味出来。但是不能过快,否则茶的滋味瞬间释放出来,会让茶味容易苦涩
顺便......提一句煮茶
煮茶也是一种茶叶的泡法。比如黑茶、老白,煮出来的口感会更顺滑,内质更丰富。
你看少数民族比如内蒙、新疆、西藏等地的小伙伴们,都是用紧压“黑茶”添加不同的原料,用煮的方式饮茶。我们喝黑茶更习惯不加东西,但是同样用煮的,才能让茶汤更饱满顺滑。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840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