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延河的开发利用

1943年,毛泽东亲自率领当地人民在西川河修筑了一条幸福渠,浇灌西川河沿岸1000余亩耕地。20世纪70年代又进行了扩建,干渠长5公里,实灌面积1100亩,亩产达600多斤。

延河的开发利用

1958年,国家投资680万元,建成了灌溉万亩多耕地的配套工程延惠渠。为了解决水源问题,在支流上又修起了八一、马寺川等百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20世纪末期延惠渠灌溉面积12500亩,已成为亩产千斤的灌区。

1959年,又开始全面治理延河及其支流,经过20多年的治理,共砌威石堤34.6公里,造地0.34万亩,保地0.7万亩,共移动土石方494.4万立方米,投劳286万个工日,投资498.6万元。

1991年,在联合国的资助下,延河流水治理工程正式启动,解决泥沙问题。

1.王窑渠 1972年10月动工修建,1974年7月建成,位于杏子河中游,引水于王窑水库。干渠总长27公里,流经王窑、招安、沿河湾3个乡镇,至云坪村进入杏子河。干渠渠道设计流量1.05立方米/秒,实引流量0.6立方米/秒。流程内5次横跨杏子河。有支渠5条,总长13公里。全渠设计灌溉面积0.8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0.62万亩,保灌面积0.5万亩。干渠全部浆砌为石渠,有斗渠26公里,与12个村委会相连。全渠有大小建筑物278座。其中桥式倒虹4处、大小渡槽50座、排洪桥81座、人行桥16座、石隧洞1处、分水闸5处、暗洞14处、跌水37处、涵洞15座、退水29处,其它建筑物27座。全渠兴建用工94.2万工日,投资12.64万元。2.真武渠 真武渠始建于1957年,1958年竣工。渠首位于县城北约7.5公里西营村,采用筑坝截引延河水入干渠以施灌溉。坝高4.84米、长80米,干渠长20公里。流经真武洞和沿河湾两镇,至沿河湾的范家沟退入延河。干渠设计流量1.0立方米/秒。有支渠7条,长3.6公里。全灌区设计面积5373亩,有效灌溉面积4949亩,受益范围为23个自然村。渠道有大小建筑物203座,其中倒虹13座、渡槽6座、排洪桥49座、退水15处、跌水11处,其它建筑物109座。全渠投工45.4万个,投资131.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30.8万元。该渠供水后于1961年开始向受益者收费。因渠道水源受干旱等影响,且渠道走向复杂,致使灌区下游用水无法保障。3.杏子渠 1956年3月动工,1958年7月竣工。渠首位于沿河湾镇茶坊村山下,干渠全长10公里,取杏子河水入渠,渠经沿河湾镇的云坪、候沟门、闫家湾、黄崖根、碟子沟5个村委会、15个自然村。设计流量0.67立方米/秒,实引流量0.5立方米/秒,有效灌溉面积和设计灌溉面积均为2200亩。该渠有干渠1条、支渠1条、斗渠28条,大小建筑148处。筑拦河坝1座,有进水闸、冲沙闸各1座,渡槽11座,倒虹2处,退水16处,排灌桥38座。1971年和1977年,该渠进行过两次大的维修。第一次是因河床升高而加高大坝;第二次是1977年7月因水毁大堤而重建大坝。该渠共投资53.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8.02万元,受益区群众集资5.68万元。投工6.784个,完成土石方1.25万立方米,建成后效益甚好。4.沐浴渠 又名谭惠渠,位于本县谭家营乡境内,渠首设在孟新庄村,取水于延河。1955年8月兴建,1961年10月竣工。干渠全长7公里,流经孟新庄、沐浴、乔家窑、龙安等4个村委会、6个自然村。设计灌溉面积450亩。共有大小建筑物35座,包括滚水石坝1座、大小渡槽5座、倒虹2处、排灌设施15座、跌水12处。该渠共设资29.1万元,完成土石方30万立方。因设计不周等原因,效益不佳。虽经1965年、1971年两次维修,均未取得效益。到1989年底,全县有自流引水渠道17条,有效灌溉面积16669亩。

农业节水灌溉的六种灌溉方法,灌溉区划分方式

灌溉方式有以下几种:

1、滴灌:一种用水滴向土壤浇水的常用灌溉方式,能满足部分农作物对浇水方式需求。

2、喷灌:喷灌是采用压力喷射的模式,利用压力把水喷射到土地上方。

3、喷灌微喷:采用折射、旋转及辐射式微型喷头将水喷洒到一定区域范围内。

4、微喷:是一种雾滴的喷灌方式,一般结合其他灌溉技术一起使用。

漫灌

漫灌要挖沟渠,以前用人工,后来用牲畜、拖拉机,后来最先进的用激光测距的先进机械,取决于 经济和地理条件,例如需要灌溉的地域面积大小,有什么可用的技术,人工费用等。植物在畦和陇沟中排成行或在苗床上生长,水沿着渠道进入农田,顺着陇沟或苗床边沿流入。

也可以在田中用硬塑料管或铝管引水,在管上间隔距离开孔灌溉,用虹吸管连接渠道。应用管道可以控制水流量,由于温度、风速、土壤、渗透能力等不同,漫灌容易造成有的地方水多,有的地方水不足的现象,管道可以移动,因此可以控制不产生这种不均的现象。

尤其是如果采用自动阀门更可以增加效率。但由于漫灌比较浪费水资源,需要较多的劳动力,并且容易造成地下水位抬高,因此使土壤盐碱化,在发达国家已经逐渐被淘汰。但由于只需要少量的资金和技术,在多数发展中国家中仍然被广泛使用。

农业节水灌溉的六种灌溉方法有喷灌、微喷灌、滴灌、渗灌、涌泉灌、膜上灌等。灌溉区划分方式:规划灌溉面积在20000公顷(30万亩)及以上的灌区为大型灌区,规划灌溉面积在667-20000公顷(1-30万亩)之间的灌区为中型灌区,规划灌溉面积在667公顷(1万亩)以下的灌区为小型灌区。

一、农业节水灌溉的六种灌溉方法

农业节水灌溉的六种灌溉方法有喷灌、微喷灌、滴灌、渗灌、涌泉灌、膜上灌等。

1、喷灌

(1)喷灌是借助专用设备,通过喷头将水喷射至空中,形成雨滴,然后降落至植物以及地表土壤。

(2)管道式喷灌工程分为固定管道式喷灌系统,半固定管道式喷灌系统,移动管道式喷灌系统(机组式)。

(3)如果是砂土,喷灌允许强度为20mm/h。如果是壤砂土,喷灌允许强度为15mm/h。如果是砂壤土,喷灌允许强度为12mm/h。如果是壤土,喷灌允许强度为10mm/h。如果是粘土,喷灌允许强度为8mm/h。

2、微喷灌

(1)微喷灌主要利用安装在毛管上或与毛管连接的灌水器,将水以喷洒状的形式喷洒至作物根区附近的土壤表面。

(2)微喷可以分为吊挂微喷和地插微喷,相较于普通的喷灌,更加节省水资源。

3、滴灌

(1)滴灌主要利用塑料管道,然后通过毛管上的孔口或滴头将水均匀而又缓慢地滴入作物根区土壤中。

(2)滴灌相较于喷灌更加节水,并且可以结合施肥一起进行,适用于果树、蔬菜、经济作物以及温室大棚灌溉。

4、渗灌

渗灌主要借助埋设在土壤中的管道,在灌溉时,水分沿着管壁的孔眼渗出,经土壤渗吸扩散,进入根层。

5、涌泉灌

涌泉灌是指管道中的水通过灌水器(即涌水器),以小股水流或泉水的形式施加到土壤表面的灌水形式。

6、膜上灌

膜上灌主要是在田间垄沟底部覆盖一层地膜,然后引入灌溉水,最终水通过膜上的小孔渗入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

二、灌溉区划分方式

1、灌溉区指的是指有可靠水源和引、输、配水渠道系统和相应排水沟道的灌溉区域,即水库、渠道、田地、作物组成的一个综合体。

2、规划灌溉面积在20000公顷(30万亩)及以上的灌区为大型灌区,规划灌溉面积在667-20000公顷(1-30万亩)之间的灌区为中型灌区,规划灌溉面积在667公顷(1万亩)以下的灌区为小型灌区。

3、目前,我国一共有434处大型灌区,5200多处中型灌区,1000多万处小型灌区。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847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