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病虫害的化学防治,有哪些禁控农药?
进行食用菌病虫害的化学防治,必须严格执行农业部2002年5月24日第199号公告明令禁止使用的18种农药:六六六、滴滴涕、毒杀芬、二溴氯丙烷、杀虫脒、二溴乙烷、除草醚、艾氏剂、狄氏剂、汞制剂、砷类、铅类、敌枯双、氟乙酰胺、甘氟、毒鼠强、氟乙酸钠、毒鼠硅。以及在蔬菜、果、茶叶、中药材上不得使用和限制使用的19种农药: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甲拌磷、磷胺、甲基异柳磷、特丁硫磷、甲基硫环磷、治螟磷、内吸磷、克百威、涕灭威、灭线磷、硫环磷、蝇毒磷、地虫硫磷、氯唑磷、苯线磷高毒农药,以及一切汞制剂农药及其他高毒、高残留等农药。
种植杏鲍菇时用农药吗
食用菌发生病虫害后,即使能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也已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产量和品质,还多费工时,增加成本,效果也不会理想。所以,发病前采取各种措施加以预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一劳永逸的效果。另外,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措施,都有其局限性,单独采取一种防治方法,难以有效地解决病虫害危害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几种措施间的补充和协调。因此,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一样,也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综合防治就是要把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种有效可行的防治措施配合应用,组成一个有计划的、全面的、有效的防治体系,将病虫害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和最低的水平下。基本的综合防治措施如下:
(1)生产环境卫生综合治理
食用菌生产场所的选择和设计要科学合理,菇棚应远离仓库、饲养场等污染源和虫源;栽培场所内外环境要保持卫生,无杂草和各种废物。培养室和出菇场要采取在门窗处安装窗纱,防止菇蝇飞入等措施。操作人员进入菇房尤其从染病区进入非病区时,要更换工作服和用来苏尔洗手。菇房进口处最好设一有漂白粉的消毒池,进入时要先消毒。菇场在日常管理中如有污染物出现,要及时科学处理等(参见第一章的相关内容)。
(2)生态防治
环境条件适宜程度是食用菌病虫害发生的重要诱导因素。当栽培环境不适宜某种食用菌生长时,便导致其生命力减弱,给病虫害的入侵创造了机会,这也就是“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如香菇烂筒、平菇死菇等均是菌丝体或子实体生命力衰弱而致。因此,栽培者要根据具体品种的生物学特性,选好栽培季节,做好菇事安排,在菌丝体及子实体生长的各个阶段,努力创造其最佳的生长条件与环境,在栽培管理中采用符合其生理特性的方法,促进健壮生长,提高抵抗病虫害的能力。此外,选用抗逆性强、生命力旺盛、栽培性状及温型符合意愿的品种;使用优质、适龄菌种;选用合理栽培配方;改善栽培场所环境,创造有利于食用菌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都是有效的生态防治措施。
(3)物理防治
利用不同病虫害各自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采用物理的、非化学(农药)的防治措施,也可取得理想效果。如利用某些害虫的趋光性,在夜间用灯光诱杀;利用某些害虫对某些食物、气味的特殊嗜好,可进行诱杀;链孢霉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易发生,把栽培环境湿度控制在70%、温度在20℃以下,链孢霉就迅速受到抑制,而食用菌的生长几乎不受影响。此外,防虫网、**黏虫板、臭氧发生器等都是常用的物理方法。
(4)生物防治
利用某些有益生物,杀死或抑制害虫或害菌,从而保护食用菌正常生长的一种防治方法,即所谓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治菌等。其优点是,有益生物对防治对象有很高的选择性,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无副作用,能较长时间地抑制病虫害。生物防治的主要作用类型有:
①捕食作用 有些动物或昆虫以某种害虫为食物,通常将前者称作后者的天敌。如蜘蛛捕食菇蚊、蝇,捕食螨是一种线虫的天敌等。
②寄生作用 寄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寄主)为食物来源,它能破坏寄主组织,并从中吸收养分。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和环形芽孢杆菌对蚊类有较高的致病能力,其作用相当于胃毒化学杀虫剂。目前,常见的细菌农药有苏云金杆菌(防治螨类、蝇蚊、线虫)、青虫菌等;真菌农药有白僵菌、绿僵菌等。
③拮抗作用 由于不同微生物间的相互制约、彼此抵抗而出现微生物间相互抑制生长繁殖的现象,称作拮抗作用。在食用菌生产中,选用抗霉力、抗逆性强的优良菌株,就是利用拮抗作用的例子。
④占领作用 绝大多数杂菌很容易侵染未接种的培养基,相反,当食用菌菌丝体遍布料面,甚至完全“吃料”后,杂菌就很难发生。因此,在生产中常采用加大接种量、选用合理的播种方法,让菌种尽快占领培养料,以达到减少污染的目的。
(5)化学农药防治
在其他防治病虫害措施失败后,最后可用化学农药,但尽量少用,大多数食用菌病原菌也是真菌,使用农药也容易造成食用菌药害。其次是食用菌子实体形成阶段时间短,在这个时期使用农药,未分解的农药易残留在菇体内,食用时会损坏人体健康。在出菇期发生虫害时,应首先将菇床上的食用菌全部采收,然后选用一些残效期短,对人畜安全的植物性杀虫剂,如可用500~800倍的菊酯类农药防治眼蕈蚊、瘿蚊;用烟草浸出液稀释500倍喷洒防治跳虫。食用菌栽培中发生病害时,要选用高效、低毒、残效期短的杀菌剂,常用的甲醛,对培养料和覆土可用5%的药液,每立方米用500毫升喷洒,并用塑料薄膜覆盖闷2天。甲醛还可作为熏蒸剂,每立方米空间用10毫升加热蒸发,杀死房间砖缝、墙面上的各类真菌孢子。其他常用的消毒剂还有石炭酸、漂白粉、生石灰粉等(参见第二章有关内容)。
(6)注意事项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食用菌广泛使用的多种农药均未做过食用菌食品安全的相关分析,使用方法和估计的残留期都仅是以蔬菜为参考。然而食用菌与绿色植物的生理代谢不同,有关基础研究十分缺乏,对此需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杏鲍菇是一种肉质真菌,学名为Pleurotas eryngii(DC.Fr .)Quel,因为该菇具杏仁的香味,称其为杏仁鲍鱼菇,简称杏鲍菇。
杏鲍菇主要分布欧洲南部、北非、中亚地区高山、草原、沙漠地带,是一种品种极为优良的食用菌。杏鲍菇肉厚,开伞慢,柄组织细密结实,雪白粗长,孢子少、保 鲜期长,子类体质地脆嫩,风味独特,有草原上美味牛肝菌的美称,适合保鲜、加工和烹调,亦可干制,极受消费者欢迎,日本已正式把杏鲍菇列入可供商业栽培和 销售的新菇种,我国台湾省和日本用自动化工艺进行批量生产。我国已有部分省市进行栽培,售价高,鲜菇价格为每公斤6-20元之间,栽培效益 佳。
一、生物学特性
1、营养:杏鲍菇需要较丰富的碳氮源,氮源略高,养分易于分解,菌丝生长越好,产量越高,栽培料中添加棉籽壳、含氮量较高的作物秸杆粉替代杂木屑及玉米粉可提高产量。
2、 温度: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5OC左右,原基形成温度范围10-18OC最适12-15OC子实体生长的气温为5-25OC以10-18OC为宜,超过 18OC易发生病害及徒长,低于10OC子实体较难生长及易畸形。
3、水分:菌丝生长阶段培养料含水量以60%-65%为宜;子实体形成阶段,相对湿度要求90%-95%,生长阶段以85%-90%为宜。
4、光线: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线,子实体形成和发育需要散射光,光线过强,菌盖变暗,光线过弱,菌盖变白,菌柄变长。
5、空气:子实体生长发育需要新鲜空气,但在营养生长期CO2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原基形成需充足氧气,子实体生长期也需新鲜空气。
6、PH值:菌丝生长的PH值范围是4-8,最适为PH5-6。
二、栽培技术
1、 栽培原料:据国外资料,杏鲍菇的自然栽培法早在室外用段木栽培,产量很低,国内用棉籽壳、蔗渣、木屑,辅以米糖、麦麸等原料进行栽培,产量较高,目前栽培 生物转化率达50%-80%,目前杏鲍菇培养料的配方对产量起的作用相当大。据对几个杏鲍菇产区考察,比较可靠的配方是:每1000袋用湿杂木屑420斤 (折干260斤),棉子壳260斤,麦麸125斤,玉米粉35斤,糖5斤,盖菇粉15斤。
2、栽培季节 根据杏鲍菇出菇最适温度为12-18 OC,杏鲍菇栽培袋安排在9月上中旬至10月上中旬,始菇期11月上旬至11月下旬,至来年3月结束。
3、 栽培袋制作:将栽培主料、辅料按配方称量拌匀,加水至含水量60%左右,拌匀后用17×35×0.045CM聚丙烯或低压聚乙烯袋装料,送灭菌锅中进行常 规灭菌,待冷却后,在无菌条件下接入菌种,置25 OC培养室中发菌,菌丝长透袋后即可进行出菇管理,与金针菇制袋工艺基本相同,注意一是棉子 壳一般需头天预湿,二是含水量要足够,每袋重约达1.6~1.8斤。因此接种量要大一点,每袋菌种接50袋以内。
4、 出菇管理:杏鲍菇出菇阶段的管理是取得优质、高产、稳产的关键,菌丝长满袋后即可置于栽培室内出菇,取掉棉花和套环即可。开袋时间以后基形成或出现小菇蕾 时开袋时最佳,这样原基分化和小菇发育正常,出菇整齐,菇体经济性状好。①温度控制:菇房温度直接影响原基形成和子实体生长,温度低于 10 OC,原基难以形成,当时温度升高到18 OC以上时,子实体出长快,品质变差,原基也停止分化,温度持续 18 OC以上时,原有子实体菇柄变软萎缩腐烂。整个栽培管理过程中,出菇室温度应控制在14-18 OC为宜。②湿度控制:初期培 养室的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左右,湿度太低子实体会停止生长,原基干裂不分化,增湿时尽量不要把水浇到菇体上,特别是在气温较高时,容易使子实体发 黄,并会感染细菌造成腐烂。而子实体快接近采收时,湿度可控制在85%左右,有利延长子实体的货架寿命。③空气调节:子实体发育阶段需新的空气,菇房要经 常通风,通风不良,子实体难以形成,已形成了小子实体也会萎缩停止生长,若加上高温、高湿,会造成子实体腐烂。④光线,子实体发生与发育均需散射光线,避 免强光直射。
5、病虫害防治:低温时不易发生病虫害,气温升高时,子实体 易发生病虫害有细菌病,木霉有及菇蚊、蝇,加强通风和进行温湿度调控可防止病虫的发生。由于杏鲍菇对一些农药很敏感,故在防治时要注意选择农药品种及喷施 时间。
6、采收:当菌盖近平展,孢子尚未弹射时为采收适期,采收一批后菇 进行养菌、搔菌,并采取同样的湿温度管理措施,大约为15-20天可形成第二批菇。目前其生物转化率为50%左右,杏鲍菇成品要求为,菇盖大3-5cm, 菌柄粗2-4cm,长8-14cm,菇体无破损,单菇重30克以上。其余为次品,采收后应分级后投售。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850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