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松如何修剪
雪松的修剪整形方法有以下几点:
1.雪松主干弯曲应扶正:雪松采用低位分枝的中央领导干形的整形方式。对于正头弯曲、软弱的苗木,应该将嫩梢用细竹竿绑扎起来,使得树干挺直,同时利用其顶端的生长优势,促使其向高处生长。
2.雪松大侧枝的选留:由于雪松的侧枝呈现不规则的轮生,数量多而间距又过于小,树冠葱郁而封闭,导致营养分配不均,各个侧枝的长势往往很不均衡。
因而修剪时就要求使各个侧枝在主干上分层排列,每层应保留4-6个左右的侧枝,层间距离约为30-50厘米,并注意保护新梢,同时除去过密枝、细弱枝和病虫枝。对于不作为侧枝的较粗壮枝条,应先短截,辅养一段时间再处理。
3.需平衡雪松树势:为了形成雪松优美的树冠,要求下部的侧枝长,向上依次缩短,此外,同一层的侧枝的长势需要保持相对的平衡。因而在整形修剪之时,要注意各侧枝生长的相对平衡。对于长势过强的枝条可以进行适当的回缩剪截,并选留生长弱的平行枝或下垂枝替代之,进而平衡树势。
4.调整“下强上弱”的雪松树:回缩修剪下部的强壮枝、重叠枝、平行枝等,并且给上部植株喷施适量的生长激素,以促进枝条生长。
5.雪松偏形树的修剪:对于偏形树,可以采取引枝补空的方法,用绳子或者铁丝将附近较大的枝条牵引过来以填充空缺;或是采取嫁接的方法,在空隙大而无枝的植株上,以腹接的方法来嫁接健壮饱满的芽,以促使新枝的萌发。
扩展资料:
雪松的繁殖方法:
1.适时播种:雪松播种繁殖可于3月中下旬进行播种,播种量为75千克/公顷。也可提早播种,以增加幼苗抗病能力。选择排水、通气良好的砂质壤土作为苗床。播种前,用冷水浸种1—2天,晾干后即可播种,3—6天后开始萌动,约15天萌芽出土,可持续1个月左右,发芽率达90%。
2.幼苗期需注意遮荫,并防治猝倒病和地老虎的危害。一年生苗可达30—40厘米高,翌年春季即可移植。
3.移植:雪松苗留床1-2年后可移植。通常于2-3月进行,植株需带土球,并立支竿。初次移植的株行距50厘米为宜,第二次移植的株行距应扩大到1-2米。生长期应根据情况施以2-3次追肥。
4.贮藏:雪松喜阳光充足,也稍耐阴、在微碱性土、酸性土均能适应,于粘重黄土及瘠薄干旱地上也能生长,但在积水洼地或地下水位过高处,则生长不良,甚至会死亡,系浅根性树种。易被风刮倒。
5.幼叶对二氧化硫极为敏感,抗烟害能力很弱。幼龄苗生长缓慢。通常雄株在20龄以后开花。而雌株要迟上30龄以后才开花结籽。因花期不一,自然授粉效果较差。通常需预先采集与贮藏花粉,待雌琼花成熟时进行人工授粉,才能获得较多的优质种子。
参考资料:
园林树木修剪原则 树木修剪的方法及
(一)短截
又称短剪,指对一年生枝条的剪截处理。枝条短截后,养分相对集中,可刺激剪口下侧芽的萌发,增加枝条数量,促进营养生长或开花结果。短截程度对产生的修剪效果有显著影响。
1、轻短截 剪去枝条全长的1/5~1/4,主要用于观花观果类树木的强壮枝修剪。枝条经短截后,多数半饱满芽受到刺激而萌发,形成大量中短枝,易分化更多的花芽。
2、中短截 自枝条长度1/3~1/2的饱满芽处短截,使养分较为集中,促使剪口下发生较壮的营养枝,主要用于骨干枝和延长枝的培养及某些弱枝的复壮。
3、重短截 在枝条中下部、全长2/3~3/4处短截,刺激作用大,可逼基部隐芽萌发,适用于弱树、老树和老弱枝的复壮更新。
4、极重短截 仅在春梢基部留2~3个芽,其余全部剪去,修剪后会萌生1~3个中、短枝,主要应用于竞争枝的处理。
(二)回缩、截干
1、回缩 又称缩剪,指对多年生枝条(枝组)进行短截的修剪方式。在树木生长势减弱、部分枝条开始下垂、树冠中下部出现光秃现象时采用此法,多用于衰老枝的复壮和结果枝的更新,促使剪口下方的枝条旺盛生长或刺激休眠芽萌发徒长枝,达到更新复壮的目的。(图10-3)。
2、截干 对主干或粗大的主枝、骨干枝等进行的回缩措施称为截干,可有效调节树体水份吸收和蒸腾平衡间的矛盾,提高移栽成活率,在大树移栽时多见。此外,尚可利用逼发隐芽的效用,进行壮树的树冠结构改造和老树的更新复壮。
(三)疏
又称疏删或疏剪,即把枝条从分枝基部剪除的修剪方法。疏剪能减少树冠内部的分枝数量,使枝条分布趋向合理与均匀,改善树冠内膛的通风与透光,增强树体的同化功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并促进树冠内膛枝条的营养生长或开花结果。疏剪的主要对象是弱枝、病虫害枝、枯枝及影响树木造型的交叉枝、干扰枝、萌蘖枝等各类枝条。特别是树冠内部萌生的直立性徒长枝,芽小、节间长、粗壮、含水分多、组织不充实,宜及早疏剪以免影响树形;但如果有生长空间,可改造成枝组,用于树冠结构的更新、转换和老树复壮。
疏剪对全树的总生长量有削弱作用,但能促进树体局部的生长。疏剪对局部的刺激作用与短截有所不同,它对同侧剪口以下的枝条有增强作用,而对同侧剪口以上的枝条则起削弱作用。应注意的是,疏枝在母枝上形成伤口,从而影响养分的输送,疏剪的枝条越多、伤口间距越接近,其削弱作用越明显。对全树生长的削弱程度与疏剪强度及被疏剪枝条的强弱有关,疏强留弱或疏剪枝条过多,会对树木的生长产生较大的削弱作用;疏剪多年生的枝条,对树木生长的削弱作用较大,一般宜分期进行。
疏剪强度是指被疏剪枝条占全树枝条的比例,剪去全树10%的枝条者为轻疏,强度达10~20%时称中疏,重疏则为疏剪20%以上的枝条。实际应用时的疏剪强度依树种、长势和树龄等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萌芽率强、成枝力弱的或萌芽力、成枝力都弱的树种应少疏枝,如马尾松,油松、雪松等;而萌芽率、成枝力强的树种,可多疏枝;幼树宜轻疏,以促进树冠迅速扩大;进入生长与开花盛期的成年树应适当中疏,以调节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平衡,防止开花、结果的大小年现象发生;衰老期的树木发枝力弱,为保持有足够的枝条组成树冠,应尽量少疏;花灌木类,轻疏能促进花芽的形成,有利于提早开花。
(四)伤
损伤枝条的韧皮部或木质部,以达到削弱枝条生长势、缓和树势的方法称为伤。伤枝多在生长季内进行,对局部影响较大,而对整株树木的生长影响较小,是整形修剪的辅助措施之一,主要方法有:
1、环状剥皮(环剥) 用刀在枝干或枝条基部的适当部位,环状剥去一定宽度的树皮,以在一段时期内阻止枝梢的光合养分向下输送,有利于枝条环剥上方营养物质的积累和花芽分化,适用于营养生长旺盛、但开花结果量小的枝条。剥皮宽度要根据枝条的粗细和树种的愈伤能力而定,一般以1个月内环剥伤口能愈合为限,约为枝直径的1/10左右(2~10mm),过宽伤口不易愈合,过窄愈合过早而不能达到目的。环剥深度以达到木质部为宜,过深伤及木质部会造成环剥枝梢折断或死亡,过浅则韧皮部残留,环剥效果不明显。实施环剥的枝条上方需留有足够的枝叶量,以供正常光合作用之需。
环剥是在生长季应用的临时性修剪措施,多在花芽分化期、落花落果期和果实膨大期进行,在冬剪时要将环剥以上的部分逐渐剪除。环剥也可用于主干、主枝,但须根据树体的生长状况慎重决定,一般用于树势强旺、花果稀少的青壮树。伤流过旺、易流胶的树种不宜应用环剥。
2、刻伤 用刀在枝芽的上(或下)方横切(或纵切)而深及木质部的方法,常结合其他修剪方法施用。主要方法有:
1)目伤 在枝芽的上方行刻伤,伤口形状似眼睛,伤及木质部以阻止水分和矿质养分继续向上输送,以在理想的部位萌芽抽生壮枝枝;反之,在枝芽的下方行刻伤时,可使该芽抽生枝生长势减弱,但因有机营养物质的积累,有利于花芽的形成。
2)纵伤 指在枝干上用刀纵切而深达木质部的刻伤,目的是为了减小树皮的机械束缚力,促进枝条的加粗生长。纵伤宜在春季树木开始生长前进行,实施时应选树皮硬化部分,细枝可行一条纵伤,粗枝可纵伤数条。
3)横伤 指对树干或粗大主枝横切数刀的刻伤方法,其作用是阻滞有机养分的向下回流,促使枝干充实,有利于花芽分化达到促进开花、结实的目的。作用机理同环剥,只是强度较低而已。
3、折裂 为曲折枝条使之形成各种艺术造型,常在早春萌芽初始期进行。先用刀斜向切入,深达枝条直径的1/2~2/3处,然后小心地将枝弯折,并利用木质部折裂处的斜面支撑定位(图10-4),为防止伤口水分损失过多,往往对伤口进行包扎。
4、扭梢和折梢(枝) 多用于生长期内生长过旺的半木质化枝条,特别是着生在枝背上的徒长枝,扭转弯曲而未伤折者称扭梢(图10-5),折伤而未断离者则为折梢(图10-6)。扭梢和折梢均是部分损伤输导组织以阻碍水分、养分向生长点输送,削弱枝条长势以利于短花枝的形成。
园林树木修剪原则(图)
来源:水利工程网 作者:王正 日期:[2009-11-27]
随着近年来园林绿化面积的增加和植物配置方式的多样化,园林树木的整形修剪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整形修剪的方法因树木种类的不同而千差万别,笔者认为,不论使用何种方法,以下五个原则是园林工作者必须要遵循的。
1.遵循树木生物学特性的原则
园林树种不同,其分枝方式、干性、层性、顶端优势、萌芽力、发枝力等生长习性也有很大差异。修剪时必须尊重和顺应不同树种的生物学特性。
2.遵循树木生命周期的生长发育规律原则
任何园林树木在其生命周期中,总是遵循离心生长——离心裸——向心更新的生长程序。修剪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与控制树木不同年龄时期生命周期所表现的各种生长变化规律,延长离心生长的生命活动周期,控制过早出现离心裸,因势利导,利用向心更新规律维持和造就新的树冠,并保持其树冠的圆整和整个树体的生命周期。
3.遵循树木整体性及各器官生长发育的相关性原则
一棵树就是一个生命系统,不同器官之间既有各自功能又有密切联系,既有互相促进又有互相制约。树木修剪必须遵循顺应树木整体性及各器官生长发育的相关性原则,协调平衡这些关系。
4.遵循植物群落中各树种的生态位原则
人工栽植的观赏树木,栽植初期只是一种群聚关系,只有经过长期的生长栽培和外界环境的作用才能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种类组成,一定外貌的植物群落。各种树木在植物群落中趋于形成各就其位、各得其所的生态位。在修剪过程中必须重视植物群落结构,在外貌、色彩、线条等方面处理得丰富多样、美观协调,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按照群落整体结构要求,合理进行整形修剪。
5.遵循园林树木的修剪反应规律原则
园林树木冬季修剪的主要方法有短截、缩剪、疏剪和缓放,由于枝条的生长势、生长部位、生长姿态及修剪强度的不同,其修剪反应差异很大。修剪时必须深入观察、研究上述综合因子,遵循树木修剪反应规律,慎重修剪,才能达到理想的修剪目的。此外还必须考虑到园林树木生长的立地条件和周边环境对树木修剪反应的影响。
总之,应通过合理的整形修剪达到树木整体的促进生长和局部的抑制作用,以提高园林树木个体及群体的生态效果。
一般来说,园林树木的修剪可分为冬季修剪和夏季修剪。
1、冬季修剪。又叫休眠期修剪(一般在12月至翌年2月)。耐寒力差的树种最好在早春进行,以免伤口受风寒之害。落叶树一般在冬季落叶到第二年春季萌发前进行。冬季修剪对观赏树木树冠的形成、枝梢生长、花果枝形成等有很大影响。
2、 夏季修剪。又叫生长期修剪(一般在4月至10月)。从芽萌动后至落叶前进行,也就是说,新梢停止生长前进行。具体修剪的日期还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及树种特性而不同。如对花果树修剪,要剪除内膛枝、直立枝、无用徒长枝、过密交叉枝、衰弱下垂枝及病虫枝等,使营养集中于骨干枝,有利于开花结果。绿篱夏季修剪主要保持整齐美观。其他园林树木的修剪,则根据功能要求进行不同形状的整形修剪。
三、不同季节对园林植物修剪的不同要求
园林树木的生长发育是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而变化的,要正确掌握修剪的时期,才能确保管养目的顺利达到,修剪方式前面工作描述,主要是结合抹牙、摘心、剪枝、除蘖等技术,大规模修剪在花木休眠期进行,以免树液流失过多,影响生长势。
春季,为花木生长期或盛花期,树体贮存养分少,花木本身处在消耗养分时期,此时修剪易早衰,但可以抑制树高生长。如早春开花的品种其枝条上的花芽是去年分化形成的,不能在春季短截,宜花落后修剪,对观叶树种如谒伞⒙藓核伞⑽逭胨伞⒋笠堕拧⒏呱介诺龋梢哉 ?/2顶端嫩芽,疏剪集中芽,对萌发力强的树种,不定芽多,要及时剥除,如六月雪迎春花、扶桑等。
夏季,随着雨水的增多,光照和通风较差,使苗圃、灌木丛、花木密集地变得闷热潮湿,容易发生腐烂,必须及时清除枯枝烂叶,修剪过于纤细的枝条和花期后的花枝,改善生长环境。
秋季,为植物养分存贮期,也是根系干枝生长活动期,因此尽量避免木本植物的修剪,因刀口易造成腐烂现象,无法进入休眠而导致树体弱小。
冬季,为植物大规模修剪季节,落叶性花果一般在落叶后修剪。常绿性花果在萌芽前修剪。冬季修剪对树冠构成、枝梢生长、花果枝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幼树以整形为主,定形观叶树以控制侧枝生长、促进主枝生长旺盛为主。定形观花果树,着重于培养树形的主干、主枝等骨干枝,以早日成形并开花结果。
从一般常绿树生长规律看,4—10月为活动期,此时修剪为宜,避免冬季修剪;而11月—竖年3月为休眠期,如果剪去枝叶有冻害危险。而在6—7月进行短截,有望获得嫩枝而供扦插繁殖。
对于花木、果树、庭园树、行道树都要控制竞争枝,因此可不分季节而随时修剪,如内膛枝、徒长枝、直立枝、细枝、病虫枝、下垂枝。
外界环境条件的周期变化,每年也不完全相同。气象因子(如:温度、雨量等)在每年不同季节的波动和采取不同的栽培技术措施,在一定范围内能改变树木物候的进程。不同树种和品种的物候期不同,尤其是落叶树木和常绿树木的物候有很大的差别。
(1)落叶树的年周期
由于温带地区的气候,在一年中有明显的四季,所以,温带落叶树木的物候季相变化,尤为明显。落叶树木的年周期可明显地分为生长期和休眠期。即从春季开始萌芽生长,至秋季落叶前为生长期,其中成年树的生长期表现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方面。
树木在落叶后,至翌年萌芽前,为适应冬季低温等不利的环境条件,处于休眠状态,为休眠期。在生长期和休眠期之间,又各有一个过渡期。即从生长转入休眠期和从休眠转入生长期。这两个过渡时期,历时虽短,但很重要。
在这两个时期中,某些树木的抗寒,抗旱性和变动较大的外界条件之间,常出现不相适应而发生危害的情况。这在大陆性气候地区,表现尤为明显。现将落叶树木物候的四个时期分述如下。
①休眠转入生长期
这一时期处于树木将要萌芽前,即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在3℃以上起,到芽膨大待萌时止。树木休眠的解除,通常以芽的萌发作为形态标志。而生理活动则更早。
树木由休眠转入生长,要求一定的温度,水分和营养物质。当有适合的温度和水分,经一定时间,树液开始流动,有些树种(如核桃、葡萄等)会出现明显的“伤流”。
北方树种芽膨大所需的温度较低,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在3℃以上时,经一定时期,达到一定的累积温度即可。原产温暖地区的树木,其芽膨大所需的积温较高。花芽膨大所需积温比叶芽低。树体贮存养分充足时,芽膨大较早,且整齐,进入生长期也快。树木在此期抗寒能力降低,遇突然降温,萌动的花芽和枝干西南面易受冻害。干旱地区还易出现枯梢现象。 ②生长期。从树木萌芽生长至落叶,即包括整个生长季。这一时期在一年中所占的时间较长。在此期间,树木随季节变化,会发生极为明显的变化。如 萌芽、抽枝展叶或开花、结实等,并形成许多新器官(如:叶芽或花芽等)。萌芽常作为树木生长开始的标志,其实根的生长比萌芽要早。不同树木在不同条件下每年每种树木在生长期中,都按其固定的物候顺序通过一系列的生命活动。不同树种通过各个物候的顺序不同。有些先萌花芽,而后展叶;也有的先萌叶芽,独枝展叶,而后形成花芽并开花。树木各物候期的开始、结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也因树种和品种、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而异。
③生长转入休眠期。秋季叶片自然脱落是树木进入休眠的重要标志。在正常落叶前,新梢必须经过组织成熟过程,才能顺利越冬。
早在新梢开始自下而上加粗生长时,就逐渐开始木质化,并在组织内贮藏营养物质(绝大部分是淀粉,可溶性糖类等碳水化合物和少部分含氮化合物)。新梢停长后这种积累过程继续加强,同时有利于花芽的分化和枝干的加粗等。
结有果实的树木,在采、落成熟果后,养分积累更为突出,一直持续到落叶前。秋季日照变短是导致树木落叶,进入休眠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气温的降低。落叶前在叶内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减弱,叶绿素的分解、部分氮钾成分转移到枝条等,最后叶柄基部形成离层而脱落。落叶后随气温降低,树体细胞内脂肪和单宁物质增加;细胞液浓度和原生质粘度增加,原生质膜形成拟脂层,透性降低等,有利于树木抗寒越冬。
上述说明,过早落叶,不利养分积累和组织成熟。干旱、水涝、病害等会造成早期落叶,甚至引起再次生长,危害很大,该落不落,说明树木未作好越冬准备,易发生冻害和枯梢。 树体的不同器官和组织,进入休眠的早晚不同。温带树木多数在晚夏至初秋就开始停止生长,逐渐进入休眠。某些芽的休眠在落叶前较早就已发生,一般小枝,细弱短枝,早形成的芽,进入体眠早,长枝下部的芽进入休眠早在生长季,可用短截新梢先端除去抑制作用,看剪口芽的反应来判断是否休眠。剪口芽不萌发,说明已处在休眠中,如暴剪口芽萌发,但生长弱
并很快停长,则说明休眠程度尚浅,如果剪口芽极易萌发并继续延长生长,说明未进入休眠。皮层和木质部进入休眠早,形成层最迟,故初冬遇寒流形成层易受冻。地上部主枝、主干进入休眠较晚,而以根颈最晚,故易受冻害。不同年龄的树木进入休眠早晚不同。幼龄树比成年树进入休眠迟。刚进入休眠的树,处在初休眠(浅休眠)状态,耐寒力还不强,遇间断回暖会使休眠逆转,突然降温常遭冻害。
④相对休眠期。秋季正常落叶到次春树体开始生长(通常以萌芽为准)为止是落叶树木的休眠期。局部的枝芽休眠出现则更早。
在树木休眠期,短期内虽看不出有生长现象,但体内仍进行着各种生命活动,如:呼吸、蒸腾、芽的分化、根的吸收、养分合成和转化等。这些活动只是进行得较微弱和缓慢而已,所以确切地说,休眠只是个相对概念。
落叶休眠是温带树木在进化过程中对冬季低温环境形成的一种适应性。如果没有这种特性,正在生长着的幼嫩组织,就会受早霜的危害,并难以越冬而死亡。
(2)常绿树的年周期
常绿树,并非周年不落叶,而是叶的寿命较长,多在一年以上至多年,每年仅仅脱落部分老叶,又能增生新叶,因此全树终年连续有绿叶存在。
常绿针叶树类:松属针叶可存活2~5年,冷杉叶可活3~10年。紫杉叶存活高达6~10年。它们的老叶多在冬春间脱落,刮风天尤甚。常绿阔叶树的老叶,多在萌芽展叶前后逐渐脱落。常绿树的落叶,主要是失去正常生理机能的老化叶片,所发生的新老交替现象。生长在北方的常绿针叶树热带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树木,其各器官的物候动态表现极为复杂。各种树木的物侯差别很大,难以归纳。有些树木在一年中能多次抽梢,如:柑桔可有春梢、夏梢、秋梢及冬梢;有些树木年内能多次开花给实,甚至抽一次梢结一次果,如:金桔;有些树木同一植株上,同时可见有抽梢、开花、结实等几个物候重叠交错的情况;有些树木的果实发育期很长,常跨年才能成熟。在赤道附近的树木,年无四季,终年有雨,全年可生长而无休眠期,但也有生长节奏表现。在离赤道稍远的季雨林地区,因有明显的干、湿季,多数树木在雨季生长和开花,在干季落叶,因高温干旱面被迫休眠。在热带高海拔地区的常绿阔叶树,也受低温影响而被迫休眠。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851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