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仙游县的人口

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仙游土地上就有人类居住,园庄乡土楼村溪尾山留有先民活动的遗址、遗物。先民们以磨制的石器、上釉的陶器作为日常生活、生产用具,从事农耕渔猎以及手工纺织业、制陶业等。

仙游县的人口

据宋《仙溪志》载,唐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建县时,仙游人烟稀疏。五代十国时,北方人民避乱南迁,其时主客未满千户。北宋末年,北方人民再次避乱南迁,大批入境。明代,人口趋于下降,在其后的150余年间,徘徊在1--1.5万口之间。到清代,经历了“乾嘉盛世”之后,人口增加,同时人口统计由仅计成丁口数改为男女老少均计在内,故人口统计数骤增,至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全县人口达49320户共计306798人。

民国初期至民国31年(1942年),人口相对稳定在30~34万人之间。民国32~37年,因抗日战争和内战,农村经济衰落,居民外出谋生渐多,全县保持在29万人左右。

1949年,全县有79901户,333898人。1953年全县第一次人口普查,82317户,362961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94724户,489683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158584户,768790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196024户,875999人。至1992年底,全县计有218364户,914756人。1949年至1992年的43年间,全县人口增加580858人,年均增13508人。

据《莆田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仙游县人口数达824707,占莆田市的29.68%。

2013年末,仙游县常住总人口84.0万人,出生率12.0‰,死亡率6.3‰,自然增长率5.7‰,城镇化水平37.1%。 仙游为福建糖蔗、柑橘、龙眼生产基地。农副产品有稻米、小麦、甘薯(枫亭薯著名),花生、黄麻、大豆、蔬菜、油菜籽,兴化桂圆、度尾无籽蜜柚(文旦柚),陈燮柿、云庄栗、蜜枣,宝坑番石榴、榜头梧店芒果、书峰青靛、龙华金沙薏米、古洋晒烟皆为特产,香蕉、枇杷、猕猴桃,油茶籽、油桐籽、山苍子、板栗、药材,蛏、牡蛎、蛤、马鲛、鲤鱼、鳗、蟹,家畜良种黑白奶牛、长莆猪。

仙游历来是农业县。据福建省考古队1987年在榜头、大济等地发掘的古遗物考证,早在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后期,先民们已从事耕耘、狩猎、养殖、捕捞等原始农事活动。唐代,得到初步开发。宋代,有了新的发展,全县有陂坝651座,初步解决农田用水。明代,甘薯、菸烟、玉蜀黍、花生等相继传入仙游。清代,县境内中、南部地带扩大稻谷多熟制,茶、烟、蔗、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民国时期,由于社会不安定,加之长期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农业以小农经济为主,耕作技术落后,生产发展缓慢,粮食单产低,不敷自给。据1949年统计,全县农业总产值仅3087万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土地改革,生产不断发展。195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7338万元。1958~1961年,农业生产受“大跃进”、共产风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农牧渔业产量降至1952年的水平。1962~1965年,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至1965年,全县农业上《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有231个大队,成为全省农业生产的一面红旗。1966~1976年,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农业产量下降。1978年后,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商品经济,农业生产得到全面发展,1984年,农业总产值达20778万元。1992年,农业总产值达73240万元,人均收入825元。

2011年,仙游县农业总产值完成40.92亿元,可比价增长2.0%。增加值完成24.0亿元,粮食播种面积为38.99万亩;粮食产量362134吨,茶叶生产3233吨,水果总产量69694吨;食用菌总产量42684吨。畜牧总产量达到59589.78吨,其中:生猪出栏37.4万头,禽出栏238万只;奶类产量达到3997吨。 仙游是福建制糖工业中心之一,誉称“福建糖仓”,工业门类还有 林产化工、食品、机械、制盐、造纸、皮革、日用品等,特产兴化米粉,工艺品有木漆碗、木雕、竹编、竹插、刺绣、抽纱。

2011年,仙游县工业总产值完成252.64亿元,比2010年增长40.2%。工业增加值69.7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30.16亿元,其中:轻工业产值168.51亿元,重工业61.65亿元。

田利村。

社硎乡隶属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其中田利村是盆地丘陵地区,水田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合种植水稻。

仙游县隶属福建省莆田市,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中部,湄洲湾南北岸结合部。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853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