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施工方案
二、冬期施工的起止时间及郑州的有关气象资料
1、冬期施工起止时间计算方法
“当冬天到来时,如连续5d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以下,则此5d的第一天为进入冬期施工的初日;当气温转暖时,最后一个5d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以上,则此5d的最后一天为冬期施工的终日。每天温度达到0℃以下,也按冬期施工。”
2、郑州市气象资料
根据郑州市气象局历年观测值统计,郑州市进入冬期施工的时间为11月24日,终止时间到次年3月5日,日历天数为102d。最低日平均气温-11.4℃,极端最低温度为-17.9℃,极端最低温度平均值为-12.5℃,日平均温度≤+5℃期间内的平均温度为1.6℃。
目前,时间已至2002年1月底,预计2月6日我方可以开始施工,至3月5日冬期施工结束,冬期施工时间为30d左右,根据目前情况判断,今冬为暖冬,但为防止天气突变,仍要做好冬期施工的准备工作。
三、冬期施工的组织措施
1、工程部与郑州市气象部门联系,及时发放气象资料;及时接收天气预报,记录在气象表中,防止寒流突然袭击。
2、组织现场管理人员的冬期施工技术培训,学习冬期施工有关规定和技术操作规程,提高职工冬期施工意识。
3、安排专人测量施工期间的室外气温及砂浆、混凝土的温度并做好记录。
4、每周召开生产会议,现场主要管理人员参加,及时讨论、研究、解决冬期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6、物资准备
详见冬期施工保温用材料一览表。
7、施工队伍准备
由质检和工长进行进场安全教育和冬期施工技术交底,做好相应记录,施工队伍签字后报送资料员及经理部。
三、冬期施工要点及措施
1、生产及生活用临建措施
1.1办公室、会议室采用电暖气供热。
1.2利用公司实验室的标准养护室养生混凝土试块。
2、钢筋工程冬期施工保证措施
2.1钢筋在负温下,力学性能要发生变化;屈服点和抗张拉强度增加,伸长率和搞冲击韧性降低,脆性增加,这种性质称为冷脆性。时效、焊接接头以及钢筋在加工中的表面缺陷都会增加钢筋的冷脆性。因此,钢筋工程必须采取冬期施工措施。
2.2钢筋的冷拉调直
钢筋冷拉调直之前,首先检查原材表面有无严重的该痕和裂纹等缺陷,如有严禁使用。冬期钢筋冷拉调直,严格控制其冷拉率,I级钢不超过4%,Ⅲ级钢不超过1%。
2.3钢筋负温闪光对焊
2.3.1负温闪光对焊,要采用闪光-预热-闪光焊工艺。
2.3.2负温闪光对焊,调伸长度增加10-20%,以利于增大加热范围,增加热储备量,降低冷却速度,改善接头性能;变压级数应降低1-2级,以能保证闪光顺利为准;在闪心过程开始之前,应将钢筋接触几次,使钢筋温度上升,以利于闪光过程顺利进行,烧化过程中期的速度适当减慢;预热时的接触压力适当提高,预热间歇时间适当增长。
2.3.3钢筋负温闪光对焊焊接参数按下表选用
钢筋直径
(mm)
变压器级数
调伸长度(mm)
一次闪光留量(mm)
预热留量(mm)
二次闪光留量(mm)
预锻留量(mm)
见红区长度(mm)
12
V
30
10+e
5
20-25
14-18
V
33
3+e
2-3
8
5-6
25-30
20-25
IV、V
35
3+e
3-4
9-10
5-6
25-30
28-32
V、VI
37
3+e
4-5
10
6-7
30-35
2.4钢筋的负温电弧焊
2.4.1钢筋负温电弧焊接时,必须防止产生过热、烧伤、咬肉和裂纹等缺陷,在构造上应防止在接头处产生偏心受力状态。焊接参数应按下表选用:
焊接种类
钢筋直径(MM)
焊接
层数
平 焊
立 焊
焊接速度(mm/min)
焊条直径(MM)
焊接电流(A)
焊条直径(MM)
焊接电流(A)
搭接
10-14
1
3.2
130-140
3.2
90-110
90-100
4.0
150-170
4.0
110-130
16-20
2
3.2
130-140
3.2
90-110
80-90
4.0
150-170
4.0
120-140
22-40
3
4.0
150-170
3.2
100-120
70-90
5.0
180-240
4.0
140-180
坡口
18-20
1
3.2
140-160
3.2
120-130
22-40
2
3.2
140-160
3.2
120-130
4.0
160-180
4.0
150-170
2.4.2为防止接头热影区的温度梯度突然增大,进行搭接电弧焊时,第一层焊缝先从中间引弧,再向两端运弧;立焊时,先从中间向上方运弧,再从下端向中间运弧。以使接头端部的钢筋达到一定的预热效果。在以后各层焊缝的焊接时,采取分层控温施焊。层间温度控制在150-350℃之间,以起到缓冷的作用。
2.4.3II级钢筋负温电弧焊接头进行多层施焊时,采用“回火焊道施焊法”,即最后回火焊道的长度比前层焊道在两端各缩短4-6mm,以消除或减少前层焊道及过热区的淬硬组织,以改善接头的性能。
2.4.4钢筋接头焊接时要防雨雪,雨雪后要及时清扫,严禁使刚焊接好的接头碰到雨雪。
3、混凝土工程的冬期施工保证措施
新浇筑的混凝土如果遭冻,由于拌合水结成冰后的体积增加约9%,同时水泥的水化作用也停止进行。在恢复正温养护以后,水泥浆体中的孔隙将比正常凝结的混凝土显著增加,从而使混凝土的各项物理性能全部下降。因此从保证混凝土工程全面质量出发,冬期施工中必须防止混凝土在硬化初期遭受冻害。
3.1混凝土质量的控制
本工程全部采用商品砼。砼浇筑前15d,项目技术部门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对砼的质量等方面提出书面的技术要求,递交给商品砼厂家,商品砼厂家根据技术要求进行试验,并出配合比报项目技术部,经总工审批后,商品砼厂家才能按此配合比生产砼,并严格按照此配合比执行,搅拌过程中不得随意改动。如果现场条件变化或原材料改动而需变动配合比,变动后配合比仍需总工审批后才能执行。
3.2对商品砼搅拌的控制,浇筑砼时,派专人到商品砼厂家,监督配合比执行情况,特别是如防冻剂等外加剂的添加量,必须监督厂家严格按照审批过的配合比中的含量添加。如果发现厂家有偷工减料现象,将对厂家采取严厉的惩罚。
3.3砼采用何种外加剂和外加剂的添置,除设计和施工规范的特殊要求(在技术要求中反映)外,原则上由项目技术部确定,报项目监理公司及顾客审批,由商品砼供应商实施。
3.4现场对商品砼的验收,现场质检、试验人员,严格按照技术要求验收砼质量,验收砼要从浇筑地点取样试验,特别是坍落度。商品砼厂家必须考虑运距、浇筑速度、气候等综合因素,来确定出机时的坍落度。
3.5混凝土浇筑时,试验人员按要求做试块,试块数量较平时多做二组,此二组与结构同条件养护,分别用于检查受冻前砼强度和转入常温养护28d的强度。
3.5.1混凝土的浇筑
混凝土浇筑前,如果模板和钢筋上有积雪或污垢,必须先清除后才能浇筑砼。入模温度要求不低于5℃,基础底板大体积砼斜面分层浇筑时,应通过计算确定浇筑速度和入模温度使得已浇筑层的砼温度,在被上一层覆盖前,不应低于计算规定的温度,也不得低于2℃。
3.5.2砼的养护
主要采取综合蓄热法养护砼,砼中掺加防冻剂,浇筑后及时采用草袋(麻袋)和塑料薄膜覆盖养护。负温下养护,砼表面严禁浇水。对于基础底板大体积砼的养护详见《大体积砼施工方案》。
3.5.3砼的测温
大体积砼的测温,采水银温度计测温,测温方法及测温点的布置具体见《基础工程施工方案》。
3.6砼质量保证制度
3.6.1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管理人员各负其责,管理到位。并制定相应的奖罚制度,由经理部确定奖罚尺度。
3.6.2模板、砼浇筑、试验各设专职人员负责,±0.000以下每项各设一人。质检员、安全员也分班、分工,以保证砼施工中工期和质量。
3.6.3所有各项测量及检验结果,均应填写“混凝土工程冬期施工记录”和“混凝土冬期施工日报”,其格式如附表。
4、抹灰工程冬期施工的技术措施
4.1根据施工进度计划,仅抹灰后期在冬季进行。
4.2搅拌砂浆用的热水使用电热管加热,水温最高不超过80℃,并根据砌筑时砂浆温度不低于5℃的要求调节水温。
4.3抹灰砂浆的搅拌、运输的注意事项同上述砌筑砂浆。砂浆使用时的温度应在5℃以上。
4.4严禁使用已冻结的砂浆,不准单以热水掺入冻结砂浆内重新搅拌使用。
4.5砂浆随拌随用,不可积存和二次倒运,砂浆的储存时间不要超过20min。
5、地下防水工程的冬期施工措施。防水做的时间尽量选在晴天温度高的时候做,当温度低于5℃时采取暖棚保暖措施,详见《地下防水施工方案》。
四、安全与防火措施
1、安全保证措施
1.1本工工程防滑措施采用水泥路面,主要施工区全部硬化。大雪后专职工长负责及时清理积雪。
1.2现场施工人员一律按规章统一着装,不准穿易刮、易掉的大衣及易滑的鞋登高作业。
1.3电源开关、控制箱等设施要加锁,并设专人负责管理防止漏电触电事故发生。
1.4安全员现场严格检查工作。
2、防火保证措施
2.1室内外一律禁止使用电炉及煤炉取暖。
禁烟区内严禁吸烟。
2.2若需用亚硝酸钠等外加剂时,要严格控制外流量和做好现场标记防止人员误食中毒。(本工程除特殊需要临时购买,原则上不储存)。
2.3现场动明火的人员,如气焊、电焊、气割的工人,必须有上岗证,现场必须有安全部门开具的动火证明方允许施工。
2.4易燃、易爆材料独立堆放,并做出标识,远离火源。
2.5开展安全施工竞赛,定时检查,安全员每天将不规范操作名单列在现场黑板报上批评,严重者要重罚直至移交司法部门处理。每月做一次月底评定,对文明施工队伍及个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冬期施工保温用材料一览表
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草袋
个
3000
0.5×1m2
塑料薄膜
M2
1400
电暖气
个
8
氯化钠
公斤
根据实际需要
测温导线及触头
根
30根
测温计
台
2
温度计
个
10
1 存在问题1.1 建园标准低 1.1.1 苗木问题 当前新建园苗木的问题最多。苗木市场比较混乱,苗木生产依然处在一种近乎无人监管的自由状态,目前的苹果苗木生产基本上仍然以传统的农户育苗为主体,分散经营的育苗户基本上设有专门的采穗囿,接穗来源五花八门,品种纯度根本无法保证,甚至带有检疫对象也是常事。大的育苗基地要比农户设施好一些。但也有些育苗基地是挂羊头卖狗肉,自己育一点苗子做幌子,大量的苗木还是从农户收购,然后挂上自己牌子堂而皇之地销售。可见,苗木问题是当前果业发展急需解决的大问题。
1.1.2 规划缺乏前瞻性 建园时表现在规划起点低,品种结构不合理;
1)规划起点低,近年新建的苹果园中行政性规划的居多,行政性的建园一般比较重视规模、地利,而从生态建园、有机苹果生产方面考虑的比较少,出发点不符合当前苹果产业的发展趋势。
2)品种结构不合理。近年各地建园的品种都是自选,导致整体布局上存在问题较多:一是早熟短缺,中熟不足,晚熟相对过剩,二是晚熟品种中富士所占比例过大。品种单一,成熟期过于集中,三是专用加工品种严重不足,与鲜食品种比例不协调。苹果浓缩汁档次低,市场风险大。
1.1.3 栽植质量不高 建园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栽植时期不适宜。苹果秋栽缓苗期短,成活率高,但近年新栽树中秋栽比例不足10%,大部分为春栽或冬栽,以致缓苗期长,成活率低,栽植当年生长量小,朴苗后树龄不一致,后期管理不便。
2)不按技术规范栽植。一是开挖定植穴(沟)深度不够,表土和底土不分,二是有机肥使用量低或者纯粹不使用,三是栽后灌水不足。
3)授粉树配置不合理。主要是授粉树比例不足,配置不均匀等。
4)矮化树中间砧入土深度不均。中间砧入土深度直接影响矮化树的树冠大小和矮化效果,当前由于果农对栽植技术执行不严格,加之开挖栽植坑大小深浅不一、栽后苗木下沉不匀等因素,造成中间砧入土深度不均,有些果园中间砧入土过深,树体生长旺盛,矮化效果差,管理困难,有些则入土过浅,幼树生长缓慢,矮化树太矮,产量上不去,这些问题几乎是当前矮化果园的通病,导致矮化栽培大范围的低蚊益甚至失败。
1.2 幼树管理粗放
1.2.1 间作不合理 当前幼树间作中的问题,最常见的是间作小麦和玉米,对幼树营养及通风透光影响很大,加上这些果园所留营养带一般都不足,争水争肥严重,造成幼树生长缓慢、挂果延迟,最后大多形成小老树,也有部分早期死亡。
1.2.2 土肥水管理水平低 幼树土肥水管理方面普遍存在不深翻扩穴,系纵向生长缓慢,幼树不发苗,施用化肥多而农家肥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不利于早成花和早期丰产,水分供给不匀,前期干旱缺水,春梢生长量小,后期水多徒长,养分无效消耗等问题。
1.2.3 整形修剪问题 以矮化富士为例,整形修剪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中央于上不去,易歪斜,现在的矮化树大多不设立支柱,修剪上也还是以前的老传统,一把剪子定乾坤,加上整形中对新的修剪技术操作不严格,常常是主、侧枝直径接近中央领导干直径,造成中央干上不去,树体歪斜。
2)树形不适宜。过去矮化树推广的是多主枝的高大树形,如改良纺锤形、自由纺锤形和不规范的细长纺锤形,使矮化树不矮,果园密闭,光照差,导致矮化栽培效益低,现在推广细长纺锤形和主干形,但仍然有好多果农沿用老树形,搞不好以后又得大改形。
3)拉枝不规范。细长纺锤形幼树期拉枝存在以下问题,①拉枝时机把握不准。第1~2年不拉枝或拉枝过晚,侧枝生长旺,中干上不去。第3年侧枝不足1m时就拉下垂,封顶停长早,幼树扩冠慢,不利于早丰。②拉枝角度不合适。一种是见枝就拉,统一下垂,结果后下垂更严重,树势迅速变弱,一种是不开基角只拉梢角,形成弓形枝,导致在弯弓处冒出许多长枝。
1.2.4 病虫害防治不力 幼树的病虫害常常是等到非常严重的时候才去防治,提前喷药预防的很少,比如近年幼园发生严重的金纹细蛾、卷叶蛾、红蜘蛛、蚜虫等害虫的防治都没有在最佳防治时机,这既增加防治费用又影响了幼树的正常生长,很不划算,腐烂病是幼树的潜在隐患,特别是新栽幼树距离老果园近的已出现腐烂病,并有蔓延和加重趋势。
1.2.5 配套设施差 就现有水平而言,果、畜、沼、窖、草是当前发展生态果园的一个很好的模式和途径,而围绕这个模式的果园配套设施现在发展很是缓慢,特别是农村沼气,是解决目前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和农村有机肥源不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现在果园配套建设沼池的进度较慢,与发展高效生态果业、扩大无公害和有机苹果生产规模的局面很不适应,也极大地阻碍了幼龄果园生态化的进程。
1.2.6 技术服务跟不上 当前的技术推广机构设置到乡村一级的较少,一般都是县一级农技部门下乡搞服务,这种服务方式受到好多因素限制,比如交通、农技人数等,再加上近年国家大中专学生不分配的影响,农技人员后备力量不足,知识更新较慢,使得果树技术推广覆盖面极为有限,新技术普及率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树管理水平的提高。
2 对策
2.1 高标准建园
2.1.1 彻底解决苗木问题 解决苗木问题,一是要强化苗木监管,二是要加强苗木生产。
1)强化苗木监管。①加大监管力度,以苹果苗木为重点,涉农行政部门应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定期开展果树苗木繁育单位普查和临时检查,重点查处无许可证生产经营、繁育推广未经审定品种、调运销售无检疫合格证苗木等违法行为。严厉查处假冒伪劣种苗坑害果农案件。严把生产源头和市场准入关口,加大抽检力度,提高抽检密度,扩大抽检范围,结合苗木市场特点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抓住各生产、销售季节,有针对性地开展苗木质量抽检活动,对苗木生产和销售全过程实行动态监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②落实监管责任。一是强化属地管理责任,以县为主,由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履行日常监管责任,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苗木监管责任制。二是推行执法责任制度,县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与苗木监管责任部门签订责任书,明确职权、职责、目标,要求和保障措施,三是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不认真履行苗木监管职责的,要通报批评,对监管措施不落实、发现有违法行为的苗头不控制、该报告的不报告、该查处的不查处、该移交的不移交等,造成不良后果的,要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纪律处分。四是推行监管工作记录制度。具体履行苗木监管职责的机构要建立监管工作记录。如实记录监管工作开展情况。
2)加强苗木生产,上边说的监管不是要限制苗木生产,而是为了使其走上正规化的路子,更好地为果业 发展服务。近年来市场的好转大大刺激了各地发展苹果的热情,加之老果园更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苹果苗木大有供不应求之势,建议各县区自力更生,按照本地发展需求尽快建立正规的果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鼓励专业人员从事果树良种引进和对现有栽培品种的筛选、繁育、推广工作,大力发展和培育无病毒苗木,满足果业发展需求。
2.1.2 长远规划 一是要高起点规划。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果品市场的日益丰富,消费者对果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的消费者已不再象过去那样过于注重苹果的外观品质,而是更注重其食用品质。未来市场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果品”和“有机果品”将成为消费主流。现在建园就要从绿色和有机的高度出发,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和国家发展沼气的大好机遇,超前规划,迅速形成一批生态有机果园,二是要宏观调整品种结构,品种结构上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从整体布局上给出指导性意见和细则,严格控制小区域品种选择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总体扭转早中熟不足和晚熟过剩的局面,考虑到市场平稳过渡因素,建议分次调整,早中晚熟比例初步调整到10:20:70,下一步加大中熟比例,调整到10:30:60,同时在符合大原则前提下灵活调整好主栽品种的区域分布密度,克服单一富士为主的弊病,优化小区域品种布局,另外根据龙头企业实际规模适当发展加工专用品种,提升果汁档次。
2.1.3 规范栽植 规范栽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选择最佳栽植时期。大力提倡秋季建园,把秋栽比例提高到60%以上。
2)严格执行栽植技术规范。提倡通行开沟栽植,开沟标准达到1m深、1m宽,表土和底土要分开堆放,底层回填表土和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栽后灌足水并覆膜、套袋。
3)合理配置授粉树,授粉树配置要符合大的品种配置方案,比例以1:4~5(授粉树:主栽品种)为宜,注意选择合适的配置方式,做到全园均匀分布。
4)把握好矮化树中间砧的入土深度,一般来说。旱地建园的中间砧入土要深,以占到矮化砧总长度1/2为宜,水地建园则稍浅,中间砧入土以1/3为好,但也要考虑品种特性,长势旺的品种可再多露3~4cm,长势弱的就要少露3~4cm,已建成果园的,中间砧全部入土树体旺盛的要及时除土挖根,让中间砧露出地面。中间砧全部露出地面树体较弱的,可在中间砧周围培土使其少量生根,促进树体生长。
2.2 加强幼树管理
2.2.1 合理间作 间作以不影响幼树生长和幼园管理为原则,按照“1年生1m、2年生1.5m、3年生2m2的规范要求。留足树盘,一般可选择短期矮生、不与果树争水争肥的豆科类、块茎类、药用类作物种植,杜绝种植小麦、谷子、玉米、高梁等高秆作物,同时也要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可按照果菜搭配、远近结合的立体模式,在园内套种双膜西瓜、地膜洋芋、辣椒等经济作物,实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既保证了前期收入,又为幼树提早结果创造了条件,此外,间作还应注意两点,一是间作物与果树不得有共同病虫害,二是坚持以果为主。当间作物与果树发生矛盾时,应对间作物适当控制,保证果树正常生长和管理。
2.2.2 重视土肥水管理 按照“果、畜、沼、窖、草”的生态建园模式,大力发展奶畜、沼气、集雨窖、果园种草,促进幼树管理向生态化发展,土壤管理上要以秋季深翻扩穴为重点,肥料以畜禽粪、沼渣沼液为主要肥源,结合果园种草,综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有机质含量,为幼树丰产奠定良好基础,水分管理可利用冬春干旱、夏秋雨多的气候特点,修建果园集雨窖,雨多季节蓄水,干旱时补水,解决水分供给矛盾。
2.2.3 严格整形修剪 整形修剪应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直立强壮的中干,直立强壮的中干对纺锤形树形培养和树体丰产性影响极大。幼树要坚决防止中干偏斜。对1~3年生树要严格控制强旺主、侧枝,加强中干生长,保持中干直立和绝对的粗度优势。必要时可设立支柱扶直中干,办法是立架拉丝,一般每隔10m左右立一根2.5m长的水泥桩,分别在1m和2m处各拉一道12号钢丝,扶直中干。
2)正确选择树形,早期正确选择树形可使以后的果园管理少走弯路,避免再次大改形,就目前来看,较为适宜的树形方案如下(以富士为例),短枝富士/M26中间砧双矮树,667m2(亩)83~111株,宜采用主干形;红富士/M26中间砧,667m2(亩)56~66株。宜细长纺锤形,短枝富士/乔化砧,667m2(亩)33~56株,宜采用自由纺锤形,红富士/乔化砧,667m2(亩)27~33株的用四主枝开心形。
3)规范拉枝,幼树拉枝要严格按照目标树形要求,准确把握拉枝时机;纺锤形树形要根据各主侧枝对中干的影响程度灵活掌握拉枝时机和拉枝程度,原则是保持中干的绝对生长优势,开心形树形主、侧枝拉枝的适宜枝龄为2~3年生,过早枝条尚小,影响树冠成形。过晚主、侧枝过粗过大,既费工费力,又影响早期结果,拉枝部位应位于距枝条顶端的1/3处,使基角张开,不要将枝条拉成弓背形,拉枝角度应根据品种、密度、树形和立地条件等灵活掌握,稀植大冠的开心树形,主枝角度以60°~70°为宜,纺锤形树形,主枝角度以90°~100°为宜,短枝型品种易早衰,为保持其生长势,角度可稍小些,普通型品种生长旺盛。角度宜稍大些,立地条件好,肥水充足的果园,拉枝角度可大些,立地条件差,肥水不足的果园,拉枝角度要小些。
2.2.4 加强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防病治虫、防重于治”的原则,做到“治早、治小、治了”,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要抓住关键季节开展幼园病虫害测报和统防统治,特别是对发生严重的金纹细蛾、卷叶蛾、红蜘蛛、蚜虫等害虫掌握在最佳时机有针对性地重点防治。对幼园腐烂病要高度重视,特别是距离老果园较近的幼树。一旦发现必须及时根治,以防蔓延。并要注意全国喷药预防。
2.2.5 改善配套设施 结合当地实情,按照“果、畜,沼、害、草”的生态建园模式,搞好幼园配套设施建设。要抓住关键环节,利用国家发展沼气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补贴政策优势,大力宣传,在农村特别是果区普及沼气建设,为有机苹果生产奠定良好基础。
2.2.6 强化技术服务 从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投入、资金政策等方面加以倾斜,健全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充实和加强县、乡、村果业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组织,乡镇设立果树站、村成立果协,适时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果业技术培训,帮助果农及时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使技术推广与果树生产有机结合。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855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