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东孚镇的传统农业

东孚镇辖区内土壤较肥沃,气候条件较好,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终年无霜,雨量丰沛,对发展农业作物种植极为有利。传统农业主要有:粮食作物:以水稻、甘薯、大豆为主。经济作物:花生、糖蔗、芋头、生姜、蔬菜。水果种植:龙眼、荔枝、香蕉、菠萝及其他杂果。畜牧业:以养殖鱼虾、猪牛鸡鸭为主。 1、粮食作物

东孚镇的传统农业

东孚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在解放初期(人民公社化前)亩产约在200-300公斤;人民公社化期间(1958-1960年)亩产最高375公斤;1961-1970年,因受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影响,粮食产量有所下降,亩产约250公斤;1971年后贯彻“以粮为纲”号召,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亩产可达425公斤。1982年7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多种经营发展农村经济,粮食种植面积、产量逐年减少;2000年后,因兴建工业区,部分农用地被征用,粮食种植面积减少至1778公顷,亩产仅347公斤,总产量9250吨;至2003年,粮食种植面积780公顷,总产量3647吨;2007年,粮食种植面积336公顷,总产量1573吨。全镇已从产粮区转为购粮区。

2、经济作物

糖蔗糖蔗是东孚镇主要经济作物之一,种植历史悠久。解放前规模较小且分散,种植技术落后,品种以本地竹蔗为主,产量较低,亩产1吨左右。各自然村均有种植,并开设小型糖坊制红糖,其中以水头公司、过坂公司及东埔、后柯的作坊较大型。解放后,东孚镇糖蔗种植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至20世纪80年代,糖蔗产量大提高,亩产最高达6吨。后因市场因素,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至2003年结束种蔗历史。

花生花生是东孚镇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解放后至1982年,每年产出除自食外,可出售1000余吨;1982年后,因部分改种水果、糖蔗等,产出除保证自食所需外,已无余量可供出售;2000年,种植面积只剩1500亩,总产量450吨;2003年,种植面积860亩,总产量215吨;2007年,种植面积不足500亩,总产量100余吨。 1、禽畜

东孚原是农业区域,在以农为主的前提下,发展畜牧业成为主要辅助收入。畜牧业饲养种类主要有:生猪、牛、羊,家禽则以鸡鸭为主,其次是鹅、火鸡、兔等。

生猪养殖为传统家庭副业之一。解放后东孚片区家家户户都有饲养本地生猪,1975—1980年,贯彻猪粮肥票挂钩的奖售政策后,生猪养殖发展更快,至1980年生猪存栏数22292只、1982年存栏25384只,按存栏头数计算平均每户达2.5头以上的有11个大队73个生产队,其中存栏头数每户5头以上的有8个大队50个生产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生猪家庭饲养逐年减少,由养猪专业户(场)取代,至1998年生猪存栏头数66396只。2003~2006年,东孚镇转变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积极推行专业饲养、科学饲养,服务当地经济建设。2007年,海沧区开展养猪整治工作,全区划为生猪禁养区,区域内专业养猪场被拆除,只剩部分家庭饲养,当年生猪出栏0.7万头。

家禽乃家庭散养,主要供自食之用,品种有河田鸡、乌骨鸡、来杭鸡、番鸭、金定鸭等。2007年,家禽出笼46万只。

2、水产

东孚镇南临厦门马銮湾西岸,靠海的贞岱、东瑶、芸尾、鼎美、后柯等村,利用海岸浅滩捕鱼虾或养殖牡蛎、泥蚶等。1953年马銮湾筑堤终结了近海捕捞及海水养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渐改为养殖池塘,主要养殖对虾、罗非鱼、鲈鱼、石斑鱼等。其余靠山的自然村则利用水库、水坝、池塘、水田改池塘养殖,主要养殖草虾、鲢鱼,鲤鱼、鳗鱼、草鱼、黑白鲳鱼、甲鱼、田蛙等。据计载,1969年,全镇区域内水产总产量约964吨。

1980年后,投资规模不断加大、科学养殖技术得到应用,镇域内水产品产量逐年增加,至1985年达5251吨,比1969年增长5倍多,水产养殖业成为全镇村民经济收入的重要财源之一。2000年以后随着工业区建设、土地被征用,水产养殖业逐年萎缩。

2007年东孚镇水产养殖情况表 种类 面积

(公顷) 产量

(吨) 产值

(万元) 鱼类 306.37 1692 1050 鳗 3.2 452 1628 白对虾 3400 416 670 蟹类 80 25 102

南安专项整治生猪养殖污染 拟保存173家规模养猪场

存栏500-1500头的明年底前尽成改造 奖励30万

英溪沿岸一养猪场被拆除

近日,记者从南安市环保局获悉,《南安市生猪养殖污染专项整治举动方案》正式印发,将全面关闭拆除禁养区内排查缺漏、新建、重养及非禁养区内违建养殖场(户),拟保存的173家生猪规模养殖场要抓紧改造,不在拟保存名单内的60家生猪养殖场,须在2017年3月底前制订关闭准备,2017年底前关闭拆除。

普遍存在粪污处理不到位情况

根据调查,目前南安生猪存栏33.2万头,东田、金淘、梅山、洪濑等乡镇养猪场数量较多。生猪养殖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创造了污染。

“拟拆除的60家生猪养殖场及需要升级改造的173家养殖场普遍存在粪污管理不到位的现象,不能做到排放物达标或零排放的请求。”南安市农业局畜牧立相关尽职人说。

7日,记者尾随市环保局工作人员到南安英都镇英溪两岸,作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域,这里还有部分养猪场未关闭。记者看到,一家占地约200多平方米的养猪场离英溪不到500米,有30多头猪,走近便能闻到臭味。

“这家养猪场起码有六七年,养了这么多头猪,却看不到粪水往何处排,应该是通过暗管排到溪里。”霞溪村当地村民说,英溪两岸的一些生猪养殖场直接将污水排到溪里,严重污染水环境。

“这家养猪场多次关闭又重养。虽然有进行污水处理,但粪污处理不到位,未配套全面的环保设施,而且该地处于禁养区。我们前期已跟养殖户沟通,请求他们提前清栏,但今天拆除时却发明还未尽成。”英都镇相关尽职人说,近期英都镇对沿溪两岸进行摸底排查,发明有2家养猪场位于禁养区。对此,他们将进行全面拆除,杜绝“重养”现象。

全面关闭拆除禁养区内养殖场

根据方案,南安将全面关闭拆除禁养区内排查缺漏、新建、重养及非禁养区内违建养殖场(户)。

对禁养区养殖场(户)要严拆,省环保督察反馈的禁养区内排查缺漏、新建和归潮重养的养殖场(户)须在3月底前所有关闭拆除。日常巡查发明归潮重养、违章新建及扩建的养殖场(户),须及时关闭拆除。

不在拟保存名单内的60家生猪养殖场,须在3月底前制订关闭准备,2017年底前关闭拆除。此外,存栏250头以下发明有达不到环保请求的生猪养殖场(户),须及时关闭拆除。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857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