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分等因素的获取和分布规律

广东省分等因素因子数据的获取来源包括:①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及珠江三角洲耕地地力调查成果;②水利和水文调查部门资料;③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④野外实地补充调查。下面根据广东省确定的分等因素逐一介绍各分等因素的获取和结果分布。

分等因素的获取和分布规律

(一)地形坡度

1.地形坡度的获取

从县(区)地形图中提取地形高程数据,通过GIS系统建立DTM,经与农用地分等单元图叠加,提取出各分等单元坡度属性。根据《农用地分等规程》的分等因素分级标准,广东省将地形坡度分为六级:一级,地形坡度<2°;二级,地形坡度2°~5°;三级,地形坡度5°~8°;四级,地形坡度8°~15°;五级,地形坡度15°~25°;六级,地形坡度≥25°。

2.地形坡度分布概况

广东省耕地主要分布在平坦和较平坦地区,其中地形级别为一级的农用地最多,占总面积的47.0%左右。珠江三角洲平原和潮汕平原70%以上的耕地地形坡度<2°,90%以上的耕地地形坡度<5°;全省耕地地形坡度二级的占24.3%左右,三级的占15.9%左右;8°以下的耕地占87.3%,8°~15°的占8.7%;15°~25°的占3.7%左右;≥25°的最少,只占了0.3%左右。≥15°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清远、河源、肇庆、茂名、云浮和韶关等山区(图3-14)。广东省各地级市耕地地形坡度等级面积分布如表3-7所示。

图3-14 广东省耕地地形坡度分级面积比例图

表3-7 广东省各地级市耕地地形坡度等级面积分布表

(二)田面坡度

1.田面坡度的获取

根据各县(区)野外实地补充调查资料、农用地利用现状及土壤特性综合判读分等单元田面坡度。水田、水浇地、望天田、菜地均作为平地处理,只对旱地进行田面坡度分级。广东省田面坡度分为五级:一级,田面坡度<2°;二级,田面坡度2°~5°;三级,田面坡度5°~8°;四级,田面坡度8°~15°;五级,田面坡度≥15°。

2.田面坡度分布概况

广东省85.0%的农用地田面坡度为一级;二级的占9.9%;三级的占4.9%,主要分布在信宜、雷州、徐闻、乐昌、南雄等地,占当地耕地面积的20%左右;田面坡度四级的不到0.2%,零星分布在信宜、高要、阳西、新兴、乐昌、五华、平远、广宁、怀集、封开等山地(图3-15)。广东省各地级市耕地田面坡度等级面积分布如表3-8所示。

图3-15 广东省耕地田面坡度分级面积比例图

表3-8 广东省各地级市耕地田面坡度等级面积分布表

续表

(三)地下水位

1.地下水位的获取

根据实地调查资料和各地水文地质部门的地下水位分布图,结合分等单元土壤属性的校核,综合获取地下水位数据。土壤地下水位的活动直接影响土壤层次的发育和肥力的高低。低洼地土壤潜水层位高,土壤排水困难,往往造成田面积水,土壤通气性不好,还原性强,并产生还原性的毒害物质,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地下水位过深,往往水分不足,易造成干旱,如岗地。地下水位在0.6~1米之间,土壤干湿交替,有利于土壤物质更新和土壤层次发育。广东省将地下水位分为三级:地下水位距地表距离在0.6米以上,属于一级;介于0.3~0.6米之间的,为二级;小于0.3米的为三级。

2.地下水位分布概况

广东省75%左右的耕地地下水位为一级;二级的占19%左右;三级的不到7%,主要分布在海边田区、低围田区、洋田区的河流两岸和坑田区(图3-16)。广东省各地级市耕地地下水位面积比例分布如表3-9所示。

图3-16 广东省耕地地下水位分级面积比例图

表3-9 广东省各地级市耕地地下水位面积比例分布表

续表

(四)有效土层厚度

1.有效土层厚度的获取

有效土层厚度是指土壤剖面层次中与植物生长有密切联系的土层,是指土壤层和松散的母质层之和。一般说,1米以内的土层,可认为是有效土层,它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广东省有效土层厚度数据直接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及耕地地力调查结果中提取。根据《农用地分等规程》中分等因素的分级标准,广东省有效土层厚度共分为4个等级(有效土层厚度分级界限下含上不含):一级,有效土层厚度≥100厘米;二级,有效土层厚度60~100厘米;三级,有效土层厚度30~60厘米;四级,有效土层厚度<30厘米。

2.有效土层厚度分布概况

广东省平原区绝大多数农用地土层厚度都很深厚,完全能满足作物扎根生长的需要。只有山区、丘陵地区部分土种存在有效土层浅薄<100厘米的问题。广东省水稻土的耕作层厚度<13厘米、13~15厘米、>15厘米的大约各占1/3。耕层厚度15厘米以上的农用地主要分布在珠海、深圳和梅州,各占当地水稻土面积的45%以上;韶关、惠州、河源、汕尾、湛江地区较少,各占当地水稻土面积不到30%。广东省旱作土壤耕作层厚度较深,大多深达15厘米以上,如广州、湛江、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的旱作土壤耕作层厚度达15厘米以上的占该地区旱作土面积的56%以上;惠州、河源、汕尾等地的旱作土壤耕作层厚度浅薄,旱作土壤耕作层厚度不及13厘米的占该地区旱作土面积的59.8%,其他地区偏浅的亦达13%以上。自然土壤中,黄壤、红壤、赤红壤和砖红壤的土层较厚,50%以上属厚土层(>80厘米),属薄土层(<40厘米)的不到19%;石灰土和紫色土的土层较薄,只有26%~34%属厚土层。

总体来说,广东省有效土层比较深厚的耕地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平原和潮汕平原地区,其中中山、珠海、汕头、广州、佛山等地有效土层厚度大于100厘米的分别占当地耕地面积的89.1%、88.8%、78.7%、67.4%和61.7%。广东省耕地有效土层厚度分级面积比例如图3-17所示。广东省各地级市耕地土壤有效土层厚度面积比例分布如表3-10所示。

图3-17 广东省耕地有效土层厚度分级面积比例图

表3-10 广东省各地级市耕地土壤有效土层厚度面积比例分布表

资料来源:万洪富等著.广东省土壤资源及作物适宜性图谱.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

(五)表层土壤质地

1.表层土壤质地的获取

表层土壤质地一般指耕层土壤的砂粘性,它影响土壤的耕性、保肥性、通气透水性等生产特性,是鉴别土壤肥力的标志之一。表层土壤质地可以通过土种属性判别和实地验证获取。土种分布图是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之一,通过将分等单元与土种分布图叠加,可以判读分等单元的土种属性,从而确定表层土壤质地类型。根据《农用地分等规程》中的农用地分等因素分级标准,广东省土壤质地分为轻壤/中壤/重壤、沙壤土、粘土、砂土、砾质土5个级别。

2.表层土壤质地分布概况

广东省水稻土质地多属壤土,其面积占全省水稻土面积的57.6%,其中韶关、梅州、汕头、潮州、揭阳、茂名和深圳等地所占面积较大,占当地水稻土面积的64.8%以上;质地偏粘的水稻土面积占全省水稻土面积的26.3%,其中达25%以上的有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汕尾、广州、江门、清远、湛江和珠海等地,佛山、中山和珠海的偏粘土壤最多,占当地水稻土面积的60%~80%;质地偏砂的水稻土占全省水稻土面积的16.1%,主要分布在惠州、汕尾、河源、湛江等地,占当地水稻土面积达24.5%以上。

广东省旱作土质地48.4%属壤土,其中韶关、清远、广州、梅州、肇庆、云浮和深圳等地壤土面积均达54%以上;质地偏粘的旱作土不多,仅占16.2%,除佛山、中山和湛江以外,其余各地偏粘的旱作土面积不到20%;质地偏砂的旱作土占35.4%,面积达47%以上的有惠州、东莞、河源、汕尾、茂名、汕头、潮州、揭阳和珠海等地。全省的自然土壤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地,多由母岩发育而成,它们的质地与母岩种类有密切联系。如由花岗岩、页岩发育的土壤含砂量较多,质地较粗;由页岩、石灰岩、玄武岩发育的土壤含砂量较少,质地较粘,湛江地区多玄武岩分布,故自然土壤质地多是偏粘;滩涂土壤质地偏粘的较多。不同母质类型发育的土壤,其土壤质地有很大的差异。一般说来,三角洲和滨海冲积平原土质地较为粘重,以重壤至中粘为主,如西北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区的水稻土质地较粘重;河流冲积平原区及丘陵区水稻土质地较轻,以轻壤、中壤为主;页岩母质发育的土壤,石砾较少,以粉粒为主,其数量约占一半,其余是砂粒和粘粒;花岗岩母质发育的土壤,石砾较多;砂岩母质发育的土壤,砾石不多,颗粒的粗细介于页岩和花岗岩母质之间;由石灰岩、第四纪红土和玄武岩母质发育的土壤,质地较为粘重,多为重壤至粘土。广东省耕地表层土壤质地分级面积比例见图3-18。广东省各地级市耕地表层土壤质地面积比例分布如表3-11所示。

图3-18 广东省耕地表层土壤质地分级面积比例图

表3-11 广东省各地级市耕地表层土壤质地面积比例分布表

(六)剖面构型

1.剖面构型的获取

通过土壤类型、典型土壤理化分析结果及地貌等要素综合分析判读,获取各县(区)农用地分等单元土壤剖面构型属性。广东省土壤剖面构型主要分为通体质地(包括通体壤、通体砂、通体粘以及通体砾)、夹层质地(包括砂/粘/砂、粘/砂/粘、壤/粘/壤、壤/砂/壤)和垫层质地(包括砂/粘/粘、粘/砂/砂、壤/粘/粘、壤/砂/砂)三类剖面构型。

2.剖面构型分布概况

广东省土壤剖面构型涉及以上三类剖面构型的14个种类,以均质质地剖面构型为最多,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9%以上。均质质地剖面构型中以“通体壤”最多,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8.0%,“通体粘”占9.1%;其次为垫层质地剖面构型,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6.6%,垫层质地剖面构型中以“壤/粘/粘”最多,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1.4%,“壤/砂/砂”占3.1%;夹层质地剖面构型最少,还不到全省耕地面积的5%,夹层质地剖面构型中“壤/粘/壤”占2.4%“,壤/砂/壤”占2.0%左右。耕作层种植条件优越,而且剖面构型较好的土地多分布在海拔较低、地势平坦的两大冲积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和潮汕平原)以及河谷平地中,而丘陵山地土地耕作层种植条件受到一定的局限性,其剖面构型一般较差。广东省各地级市耕地剖面构型组成见表3-12。

表3-12 广东省各地级市耕地剖面构型面积比例分布表

(七)有机质含量

1.有机值含量的获取

土壤有机质含量从各地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珠江三角洲耕地地力调查以及外业调查等资料获得。广东省土壤有机质含量主要分为5个等级(有机质含量分级界限下含上不含):一级,有机质含量≥3%;二级,有机质含量2%~3%;三级,有机质含量1%~2%;四级,有机质含量0.6%~1%;五级,有机质含量<0.6%。

2.有机值含量分布概况

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反映土壤养分状况、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广东省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35%,以自然土壤略高一些(2.52%),水稻土次之(2.45%),旱地土壤较低(1.49%)。

广东省水稻土有机质含量>3.0%的占水稻土面积的26.8%,2.0%~3.0%的占44.0%,1.0%~2.0%的占26.8%,小于1.0%的占3.7%,全省水稻土有机质含量总体属中上水平。由于全省各地水稻土的成土母质不同,各地水稻土的有机质含量有一定的差异。广东省水稻土的成土母质主要是坡积残积物、洪积冲积物、宽谷冲积洪积物、河流冲积物、三角洲沉积物和滨海沉积物等。其中,三角洲沉积物和宽谷冲积洪积物等母质发育形成的水稻土,由于其质地粘重,对有机质的积累有利,故有机质含量较高;坡积残积物和洪积冲积物等母质形成的水稻土,由于山顶泥沙随洪水冲刷而堆积于山坡,质地较砂,细小的有机物随流水向下冲积,故有机质含量较低。佛山、中山、珠海等地的水稻土大多由三角洲沉积物和滨海沉积物母质发育而成,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平均含量达2.82%以上;而汕头、潮州、揭阳、惠州、东莞、汕尾和湛江等地的水稻土大多是三角洲沉积物、洪积物和浅海沉积物等母质发育而成,土壤质地多为砂壤或壤土,较少粘壤土,这些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地面积仅占20%左右,尤其是汕头、潮州、揭阳和湛江,有机质含量<2%的面积占50%左右。不同种类的水稻土有机质差异较大,水稻土有机质含量顺序为潜育型>咸酸性>盐渍型>潴育型>漂洗型>渗育型>淹育型水稻土,依次递减。

全省旱作土有机质含量>3.0%的占旱作土总面积的8.3%,有机质含量2.0%~3.0%的占19.8%,有机质含量1.0%~2.0%的占36.8%,有机质含量小于1.0%的占35.1%。全省旱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2%的占旱地土壤总面积的71.9%,由此可以看出,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甚至缺乏。各地旱地土壤由于成土母质不同,有机质含量有一定的差异。湛江、惠州、汕尾、东莞、韶关、河源、清远等地的旱地土壤面积较大,但土壤有机质含量不高,平均含量>2.0%的面积占各地旱地土壤面积的9%~19%,<1.0%的面积均占各地旱地土壤面积的50%以上;汕头、潮州、揭阳等地的旱地土壤面积不大,土壤有机质含量>2.0%的面积占各地旱地土壤面积的3%左右,土壤有机质含量1.0%~2.0%的占30%以上,有机质含量<1.0%的占60%以上。不同种类的旱作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较大,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顺序为菜园地>基水地>黄泥地>红泥地>潮砂泥地>赤红地>牛肝地>滨海砂泥地,依次递减。

全省自然土壤有机质含量>3.0%的占自然土壤总面积的27.9%,有机质含量2.0%-3.0%的占29.4%,有机质含量1.0%-2.0%的占28.6%,有机质含量<1.0%的占14.4%。由此可以看出,全省自然土壤有机质含量属中上水平。各地自然土壤由于成土母质不同,有机质含量有一定的差异。地处中亚热带的韶关、清远自然土壤有机质含量>2.0%的面积占各地自然土壤面积的75%以上,<1.0%的面积仅占10%左右;地处南亚热带的肇庆、云浮自然土壤有机质含量>2.0%的面积占当地自然土壤面积的70%左右,1.0%~2.0%的占20%左右,<1.0%的面积不到10%;地处热带的雷州半岛地区(湛江市)自然土壤有机质含量>2.0%的面积占当地自然土壤面积的30%左右,1.0%~2.0%的占40%左右,<1.0%的面积占30%左右。可以看出,自然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北向南逐渐降低。不同种类的自然土壤有机质差异较大,自然土壤有机质含量为山地草甸土>黄壤>石灰土>红壤>赤红壤>紫色土>砖红壤,依次逐渐降低。

全省滩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17%,有机质平均含量>2.0%的滩涂面积占滩涂总面积的58.8%,有机质平均含量1.0%~2.0%的占16.6%,<1.0%的占24.6%。滩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酸性硫酸盐土(林坦)>滨海沼泽盐土(草坦)>滨海潮间盐土(泥坦)>滨海盐土>滨海砂土,依次逐渐降低。

具体各地级市水稻土与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状况见表3-13。

表3-13 广东省各地级市水稻土与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状况表

资料来源:广东省土壤普查办公室编著.广东土壤.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八)pH值

1.pH值的获取

广东省土壤pH值主要根据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典型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获得。广东省土壤pH值主要分为5个等级:一级,pH值6.0~7.9;二级,pH值5.5~6.0、7.9~8.5;三级,pH值5.0~5.5、8.5~9.0;四级,pH值4.5~5.0;5级,pH值9.0。

2.pH值分布概况

广东省土壤pH值平均为5.7,其中水稻土平均值为5.8,旱地为5.9,自然土壤为5.2,全省土壤大部分属酸性。从表3-14中可以看出,全省土壤pH值6.5以下的耕地面积占93.92%,其中又以pH值4.5~5.5和pH值5.5~6.6所占比例最大,分别占55.9%和37.63%;pH值<4.5的强酸性、pH值>7.5的碱性以及pH值6.5~7.5的中性耕地土壤面积不大,仅占6.47%,其中pH值<4.5的强酸性耕地土壤最少,仅占全省耕地面积的0.39%。

表3-14 广东省耕地土壤pH值等级面积比例分布表

续表

从地域分布来看,土壤pH值6.5以下的耕地以潮汕地区、惠州、汕尾、河源、肇庆、东莞、深圳、梅州、阳江、广州等地所占面积比例最大,这些地区土壤多是酸性母岩风化,由洪积和河流冲积母质发育的水稻土居多;珠海、中山的中性耕地土壤所占面积最大,分别占当地耕地土壤面积的81.26%和31.87%,这些地区的耕地土壤多是由珠江三角洲冲积母质发育而成,一些是因受海水影响而富含盐分的咸田;碱性耕地土壤主要分布在清远和韶关地区,分别占当地耕地土壤面积的17.04%和15.43%,这些地区地处石灰岩地区,受石灰岩母岩的影响或因施用石灰过多所致。

属于酸性的旱地土壤主要有:①赤红地、赤土地和赤泥地,主要分布在湛江地区的丘陵台地上;②红泥地、赤红泥地和黄泥地,分布较广泛;③碳质黑泥地,主要分布在湛江、茂名地区;④潮砂泥地,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及下游冲积阶地。属于碱性和中性的旱地土壤主要有:①红火泥地,多为中性或弱酸性,主要分布在英德、阳山、乐昌、连州、翁源、罗定、清新北部等石灰岩地区;②碱性牛肝地,主要分布在南雄、始兴、从化、连山、阳山、乐昌、五华、兴宁、梅县等红岩盆地中丘陵缓坡麓;③滨海砂地和滨海泥砂地,多呈中性或弱酸性。此外,基水地和菜地由于受母质和人工高度熟化的影响,土壤也以中性或弱酸性居多。

(九)灌溉保证率

1.灌溉保证率的获取

灌溉保证率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图斑地类、当地水利部门资料以及外业调查等资料获取。灌溉保证率是评价农用地质量极为重要的指标之一。依据灌溉水源和灌溉设施的条件,灌溉保证率分为4个级别:一级,充分满足,包括水田、菜地和可随时灌溉的水浇地;二级,基本满足,有良好的灌溉系统,在关键需水生长季节有灌溉保证的水浇地;三级,一般满足,有灌溉系统,但在大旱年不能保证灌溉的水浇地;四级,无灌溉条件,包括旱地与望天田。

2.灌溉保证率分布概况

广东省水浇地面积有37090.06公顷,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21%,主要分布在湛江、广州、江门和汕尾等地;旱地和望天田面积876627.64公顷,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28.66%,主要分布在湛江、清远、阳江、韶关和茂名等地,尤以湛江为最,55%的耕地为旱地和望天田;灌溉水田和菜地面积2144635.91公顷,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70.13%。因而,按照级别划分,广东省理论上应有70%以上的耕地灌溉保证率为一级,28.66%的耕地无灌溉条件,少于1.2%左右的耕地灌溉保证率为二级和三级。但是实际上,由于灌溉设施的破坏、水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和水质性缺水,并不是所有的水田和菜地都能充分满足灌溉要求,例如雷州半岛地区198064.30公顷的水田,由于常年干旱、地下水位较深、蒸发量大于降雨量等原因,近70%得不到充分灌溉。再加上有些地方的菜地是由丘陵旱地改造而成(例如深圳80%的菜地为丘陵旱地改造),造成实际上全省灌溉保证率为一级的耕地面积占灌溉水田面积的81%左右,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0%左右,主要分布在全省河流两岸和灌溉水源附近;灌溉保证率为二级和三级的耕地分别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4%和5%左右;灌溉保证率为四级的占22%左右,与旱地的分布情况基本一致(图3-19)。

图3-19 广东省耕地灌溉保证率级别面积比例图

(十)排水条件

1.排水条件的获取

排水条件一般是根据各地水文地质单位的地下水位分布图获取。没有水文调查资料的,可收集农田水利资料,结合野外实地调查结果、地貌特征和土种资料综合判断。排水条件是指受地形和排水体系共同影响的雨后地表积水状况。参照《农用地分等规程》的规定,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将广东省农用地分等排水条件因素分为4个等级(分级界限下含上不含):一级,有健全的干、支、斗、农排水沟道(包括抽排),无洪涝灾害;二级,排水体系(包括抽排)基本健全,丰水年暴雨后有短期洪涝发生(田面积水1~2天);三级,排水体系(包括抽排)一般,丰水年大雨后有洪涝发生(田面积水2~3天);四级,无排水体系(包括抽排),一般年份在大雨后发生洪涝(田面积水≥3天)。

2.排水条件分布概况

从广东省各地级市耕地排水条件面积比例分布表(表3-15)可以看出,地处丘陵山地的粤北、粤中南、粤西南以及地下水位很低的雷州半岛地区的耕地一般排水条件良好,地处滨海台地、平原低洼地以及地下水位较高的珠江三角洲平原、潮汕平原地区和粤东沿海地区的耕地排水条件较差。

表3-15 广东省各地级市耕地排水条件面积比例分布表

资料来源:万洪富等著.广东省土壤资源及作物适宜性图谱.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

(十一)限制性因子

根据广东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情况,受障碍层次、地表岩石露头状况、土壤盐渍化程度影响的土壤类型数量极少,分布零星。受岩石露头影响的有耕型石灰土、耕型紫色土,受障碍层影响的有石灰田(有石灰板结层的)、白鳝泥田(白浆土层)等,受盐渍化程度影响的有酸性硫酸盐盐土、咸田、咸酸田。

限制性因子通过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和实地核查来获取。根据其对耕地种植作物的影响程度,在0.4-0.8区间内取值修正。

1.土壤障碍层

土壤障碍层指在耕层以下出现的阻碍作物根系伸展或影响水分渗透的层次,如潜育层、侧渗层、铁子层、白浆层、石灰板结层、粘土磐和铁磐层等。根据其距地表的距离分为轻、重两种影响程度(轻:30~60厘米;重:<30厘米。修正系数范围:0.4~0.8)。受障碍层影响的土种有石灰田(有石灰板结层的)、白鳝泥田(白浆土层)等。受障碍层影响的地区主要有阳山、连州、新丰、翁源、连州、罗定、新兴、郁南、云安等,因石灰板结和铁盘层的存在造成,占当地耕地面积比率较小,比例从0.12%到3.4%不等。

2.地表岩石露头状况

地表岩石露头是指基岩出露地面,干扰耕作。根据对耕作的干扰程度可分为轻、中、重3种影响程度(轻:岩石露头之间的间距为35~100米,已影响耕作;中:岩石露头之间的间距为10~35米,能进行非机械化耕作;重:岩石露头之间的间距为3.5~10米,进行非机械化耕作。修正系数范围:0.4~0.8)。受岩石露头影响的耕地主要分布在粤北的石灰岩地区,涉及阳山、乐昌、始兴、乳源、连南等县(市),分别占当地耕地面积的50%、24%、11%、9%和8%。

3.土壤盐渍化程度

广东省盐化土壤为滨海盐土、酸性硫酸盐盐土以及盐渍型和咸酸型水稻土。土壤盐渍化程度一般依据土壤中易溶盐盐分含量及其与作物生长的关系,划分为不同的盐化度。盐化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种程度。修正系数范围是0.4~0.8。受盐渍化影响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汕头、汕尾的海丰、陆丰、珠海、阳江、江门、东莞等滨海地区。

 冬季是果树的休眠期,果园管理的重点是冬剪。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苹果树种植技术视频,一起来看看。

 苹果树种植技术视频

 1,对坏境条件的要求

 (一)温度

 苹果喜冷凉干燥的气候,是一种抗寒力较强的果树。一般认为,年平均温度在7c-15℃的地区,都可以栽培苹果。

 1.花期前后的温度

 苹果花期前后气温过低,易使花果受冻,据调查,现蕾期遇一2.8℃-40℃的低温花芽受冻,开花期一1.7℃-2.2℃的低温花器受冻;幼果期遇一1.1 C-2.2℃低温也会造成冻害。因此,初花至幼果期常因晚霜造成大量减产。此外,花期温度偏低或过高,会影响花粉发芽和传粉昆虫的活动。如花粉发芽的适宜温度为15℃-22℃,超过26℃发芽率降低。蜜蜂在14℃以下几乎不活动.21℃左右最活跃,因此,花期温度以15℃-25℃较为适宜。

 2.花芽分化期的温度

 苹果花芽分化期的适宜温度20℃一27℃,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花芽分化。温度过高,光合作用降低,呼吸作用加强,营养物质消耗多,积累少;过低,不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和花芽的形成。

 3.果实发育期的温度

 果实发育主要在6一8月,这段时期的温度对果实生长和品质影响很大。一般认为,果实发育期平均气温在18℃一24℃,绝对最高气温低于359C.昼夜温差大于10℃的气候条件.最适合苹果果实的发育和着色。陕西渭北及陕北的许多地区,具备这种气候条件.所以苹果若色好、含搪盆高,味浓,硬度大.耐贮截。沮度偏高的地区,果实成熟早,着色差,含搪盘低.果肉松.味淡.不耐贮藏。苹果叶片光合作用适宜沮度为24'C-25'C,超过35℃,光合作用几乎停止.但呼吸作用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沮度过高的情况下,有机营养制造少,而消耗量大.积索少,不利于果实发育。如果白天温度适宜.则光合作用旺盛,夜间握度较低.呼吸作用减弱,曹养积爪增加.对果实生长与提高品质有利,但沮度过低也不利于果实生长和品质提高.表现为果小、味酸、色泽差、不耐贮蔽。有效积沮不够的地区,晚熟品种将难以成熟。

 4.休眠期滋度

 冬季适当的低沮是苹果树完成休眠的基本条件.但沮度过低.容易造成冻害一般品种只忍耐一25℃低温-30℃产生严重冻害一35℃能将树冻死。冬季沮度偏高的情况下对休眠不利,据国外研究,苹果通过休眠需7℃以下低沮850 -1600h.否则休眠不能顺利通过,表现春季发芽迟.易落奋,不开花等不良现象。

 (二)水分

 苹果对空气沮度的要求较低,尤其在花芽分化期和果实成熟期,空气干澡.光照良好,有利于花芽分化和提高果实的品质。但土坡缺水会对地上部造成严重危害。一般年降雨盆低于500mm的地方,需有傲溉条件才能保证苹果正常生长和结果。

 一年中不同季节苹果树对水分的要求有所不同。3-5月,是苹果根系生长、萌芽开花和新梢旺盛生长期.需要的水分较多,这时如果上壤干早.则新梢生长不良.坐果率降低,果

 实发育也受到形响。因而除做好冬存蓄水保墒外,有条件的地方在这一时期应及时灌水。5一6月.正是花芽分化开始的时期.这一时期雨水过多,春梢生长期延长,不利于花芽分化。雨址适当或稍早.有利于花芽形成。

 后期要求雨且适中.过于干早不利干果实发育。雨水过多.光照不足.果实着色差.含据盘低,品质下降.不耐贮截。接近果实成熟期,阴雨过多或久早忽降大雨,容易造成富士、国光等品种严重裂果。这种悄况在Al盆过多地区比较常见.应根据当地降水特点选择适宜品种。

 (三)光照

 苹果为喜光树种,要求日照充足。据研究报道.时数在1500h以上。陕西渭北及陕北缘区,年日照时数一般在2200-2500h,不但光照充足.且光质较好(萦外光强).因此,栽培苹果结果早、产量高、品质优、耐贮藏。

 日照不足常引起枝叶徒长,软弱.病虫害多,花芽分化少或不分化,营养积用少.开花坐果率低,果实成熟迟,含糖皿低.着色差。

 (四)地势和土壤

 苹果在平地、山地、坡地、沙滩地均能生长良好,而以山地、坡地最好。以背风向阳,坡度缓和.海拔高度在1000-1200m.最高不超过1400m.坡度以5。-15。的缓坡最好.15?-25?度 做好水土保持亦可.30℃以上不宜建阅;坡向以南坡最好,东西坡次之。

 苹果对土壤适应性强.钻土、沙土只要逐步加以改良.选择适宜砧木,都能正常生长,一般以土层深厚,质地疏松.通气良好.富含有机质,地下水位在Im以下,pH镇5.7一8.的土坡为好。

 土肥水管理

 土坡、肥料、水分的管理.是夺取苹果丰产、稳产、优质的物质基础

 一、土壤管理

 《一》深翻改土

 苹果为深根性树种.根系庞大,应不断做好深翻改土工作。果园深翻可使土壤疏松.土层深厚;能改善土坡通气和透水性能,必须认真做好。;能调节土沮.促进徽生物活动.从而达到改良土坡结构和理化性状,为苹果根系创造良好生长条件。对土层厚度不足50cm以下为岩石或硬土的舟薄山地或30 - 40cm以下为不透水的钻土层的沙地,以及泥、沙交互成层的河滩地,深翻改土效果更为明显。

 苹果深翻最好在秋季果实采收前后结合基肥施用同时进行,这时土坡温度高,根系生长仍较快,伤根易愈合,也有利土壤水分的保持。如秋季劳力较紧,也可在早春土壤解冻后及早进行,此时地上部分仍处于休眠状态,根系刚开始活动,伤根易愈合。

 深翻深度及方法可根据土坡质地、根系分布等情况而定。苹果幼树多用扩穴深翻,成年树一般采用隔行深翻,山地果园用半环状深翻,梯田果园可用隔株深翻.密植园可结合基肥进行全园深翻。深翻深度为60-80cm.

 (二)果园耕作

 1.深耕

 苹果除3-4年进行1次深翻外,每年均应深耕1次,秋季落叶后在果树株行间进行耕犁,深度一般20cm左右;山地果园无法耕犁,可以人工刨园。耕后不必耙籍,保持地面粗糙,有利拦蓄雨雪.消灭越冬害虫和多年生杂草。也可在春季土壤解冻后进行。

 2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从春季开始至果实采收前结束,每年3-5次,深度一般10cm左右,以减少杂草对土壤水分、养分的消耗,切断土壤毛细管,防止土壤水分蒸发。灌溉后、雨后更应及时中耕松土以利保墒。无灌溉条件的果园,在树盘下用杂草、绿肥、枯秆等极盖,厚6-10cm,也有保墒、降温、抑制杂草的作用。近年各地使用除草剂,可清除杂草,降低成本,能起到中耕除草的作用。

 此外,合理间作,种植绿肥.以做到?以园养园?、?以短养长?均属苹果园土壤管理的必要措施。

 苹果树冬季修剪技术要点

 幼龄树的修剪 幼龄树的修剪应按照"以轻为主,整形与结果并重,促进早期增产"的原则进行。在安排好骨干枝的前提下,修剪的重点是清理一层密挤枝,整好树形。根据栽植密度,可推广小冠疏层形(亩栽80株以下)和自由纺缍形(亩栽80株以上)。

 小冠疏层形 一层主枝选留3~4个,选留后对影响骨干枝生长的密挤枝进行清理,每年清理1~2个,力争2年清理完。

 自由纺缍形 每年选留3~4个小主枝,主枝间距20厘米左右,对过密枝条适当疏除。

 初果树修剪

 5~8年生幼树已进入结果期,修剪的重点是清理层间密挤大枝,改善树体光照条件,使结果部位逐步过渡到骨干枝上。密挤处每年清理2~3个,力争3年清理完。经几年调整清理后的树株,小冠疏层形保留5个主枝、1~2个辅养枝,自由纺缍形保留10~13个主枝。

 成龄树的修剪

 成龄苹果树的修剪应以"改善光照,提高枝质,稳定优质增产"为目的,修剪的重点是分批疏除二层以上过密的大辅养枝、大侧枝及大枝组,尽量使二层以上保留的大枝呈一条鞭向外延伸,总枝量占全树总枝量的20%以下,以利一层内膛的光照。

 树冠偏高的要视树势强弱逐步落头开心,把树高控制在3.5米以下;树冠已交接的,对外围密挤枝组要疏除或改造成小型枝组,延长枝干短截,缓外促内,或采用转主换头方式改变主铡枝方向和角度,使上下左右相互错开,冠距保持1米左右,以利改善群体和个体光照条件。"树不见光不结果,枝不见光不长粗",在修剪中要特别注意调节光照,对一些影响光照的大枝,必须坚决疏除,毫不留情。

 树势及枝势平衡

 果树树势不平衡会导致难以结果,俗语说"一边强一边弱,强弱两头不结果,强的一边爱长树,弱的一边花不见",在修剪中要注意调节,前强后弱、上强下弱等都要不得。主从关系:主枝是中干的1/3至1/5,主枝上分枝应是主枝粗的1/5至1/7,大于者坚决疏除,不留后患。巧回缩枝头衰老,没有结果能力的要及时回缩更新,一般说来,结果不抽果台副梢的表示衰老。

 剪除病枝、虫枝

 据调查,危害苹果的许多种病虫害都在枝条上越冬。对在树上越冬的病虫害,结合冬剪彻底剪除病虫枝集中烧掉或深埋,来年危害可明显减轻。

?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857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