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玉溪的生物等自然资源是怎样的?

由于玉溪独特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立体气候,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玉溪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20.5℃,年均降水量837mm,相对湿度为71%。区域内动植物种类繁多,植物种类达230余科近2000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28种;主要植被有云南松林、湿性常绿阔叶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作为特有的优势地方树种的森林类型,是玉溪市森林林分的主体,占玉溪优势树种面积的70%。

玉溪的生物等自然资源是怎样的?

玉溪林业用地面积103.1万h㎡, 其中有林地面积77.6万h㎡,森林覆盖率为48.2%,林木蓄积量3600万m3,有国家森林公园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地县级自然保护区17个。?

玉溪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是世界优质烤烟最佳种植区。矿产资源丰富,矿藏储量较大的有:铁矿石,总储量5.4亿吨,居全省之首;煤,探明储量1.76亿吨;磷矿石,储量12亿吨,居全省第二;铜矿石,储量135.6万吨;镍,储量52万吨,为全国第二大矿床。40种矿产资源的潜在经济价值达4000亿元以上,其中铁、铜、磷、镍4种优势矿产的潜在经济价值在1650亿元以上。?

玉溪市水能蕴藏量达144万千瓦,可开发的有54万千瓦。

这个村就是二掌村。

我是个古村、古宅的痴迷者,自然要看,怎么可以轻易放弃这么好的机会,而且是在这样的大山深处,更容易看到过去的真实遗存,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民俗与民情。

走进村子,看到的都是老房子,而且是“红土坯房”。原来这一带都是红色土壤,粘性较强,所以这些土坯房虽然百年过去,依然顽强地存在,墙上的标语是后来写的,带着强烈的时代背景。

村口最先看到的是一处祠堂“李氏宗祠”,门紧锁着,但上面这块匾是老的,一边写着所立的年代“ 宣统庚戍年 ”(1910年),另一面写着是“四世孙”所立。

乡下大哥来过,说里面的建筑还不错,特别是有一些老照片,可惜带钥匙的人不在,进不去。

我们转过去了对面的一户人家,一个奶奶刚从田里回来,脱了水鞋带我们进屋看看,她说这个房子过去是地主的,后来分给穷人,现在也快塌了。

我们往村里面走,道路还是不错的,纵横交错都是铺就的石板路,这村子是建在半山坡上,不是很规矩的房屋建筑走向,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小院落。

往下走,虽然路不错,但是很多房子的门口都写上了“无人居住”。

不仅无人居住,而且房子都是破破烂烂的样子,由于这一片都是老房子,基本都没有人居住了。

虽然没有人居住,但从房子的构造与建筑方式看,当年这些房子都是精心建造的,堪称豪宅了,就是保护得不好,破损严重了。

这一片有好几个院落,大体相差不大,都是同时代建的,在规模与形式上也是相当的,这让我对他们的主人非常感兴趣,这么集中的同时建在一起,他们是做什么的呢?

终于看见一个人从院子里走出来,我们过去询问他是否还住在这里,他说这是危房,早就不住人了,他是回来喂鸡的,平时住在县城了。

他告诉我,这些老房子是过去地主建设的,这一片是哥三个所建设,后来分给了穷人,有的院落里住进了好几户呢。

他告诉我,现在这里的老房子属于保护项目,不允许个人拆迁重建,需要政府统一保护开发,但是我看到的除了道路并没有做什么,可能是资金有问题,老房子就这样自然的摇摇欲坠了。

往上走,终于又看见有人居住了,是一对七十多岁了老夫妻,其中爷爷特别热情地给我们讲解了村里的一些 历史 ,虽然有些方言听不懂,但我们还是大致知道这里一些情况。

他说村里大部分人家姓李,另外还有一些姓何的,在村的另一边。

这些老房子主要是一百多年前李氏三兄弟所建,这三个亲兄弟特别团结和睦,他们先在普洱贩茶,后来把茶叶种植引进到了二掌村,三个人又分别在普洱、玉溪和元江设立收购与销售铺面,这样就形成了茶叶的产销一条龙,生意做得非常大。

哥三个自己富裕了,也带动了猪街这一带的茶叶种植,现在猪街的茶叶也是很有名的,是当地主要经济来源。

我问他同这三兄弟家族有什么关系,他说虽然也姓李,但不是直系亲属,他不好意思说自己的父辈早年也挺富裕,后来就破败了,他们的房子不是特别好,但也是祖上留下来的老房子,他同老伴住在这里。

老人说,他们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对老房子有感情,不愿意离开,他指着家里的一棵紫薇说“开花时可漂亮了,有人要花3000元买,没卖。”

老人告诉我过去村里还有城墙,自卫能力很强的,村里也出过读书人外面做官,甚至在国民党军队里做大官的,这里早年是很有名气的地方,村寨门现在还有呢!

我们往村子里面走,看到的人告诉我,里面何家大院的房子也不错,特别是他们的窗户,制作得非常精致。

但我们没有在这里看到人,不知道何家是什么来头,但从建筑形式上同李家宅院,还是有一些的不同,年代上似乎也要晚一些。

二掌村,藏在大山深处的小村庄,藏着一大片的古宅,更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 历史 ,我是匆匆过客,无法知道得更多,但希望这些人文题材能让更多的人知道。

云南,不仅有风光,有民俗,更有深厚的 历史 文化根源,或许对我们的旅行是惊喜,也是一份意外的收获。

走在路上,行在心中,我的旅行,喜欢有深度、更有温度的挖掘与体验。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859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