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园艺的类型有哪些
1、工厂化农业
工厂化农业是综合运用现代新技术、新设备和管理方法而发展起来的全面机械化、自动化的技术密集型农业,在人工控制环境条件下连续作业。
2、蔬菜种植
蔬菜是未来植物工厂种植的主要农作物。试验表明,各类蔬菜采用岩棉栽培、袋培、水培、营养液膜栽等方式,通过电脑调节环境因素和栽培措施,进行监控和管理,根据蔬菜生长的需要,电脑指令整个系统调节适宜的光、温、水和二氧化碳以及营养成分的浓度等,完成育苗、移栽、收获、清洗、包装等全部生产序。
3、花卉种植
花卉业实行工厂化生产更受瞩目。以园艺业著称的荷兰,全国建成日光温室面积18万亩,占世界日光温室面积的1/4。温室操作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
扩展资料:
设施园艺的意义:
设施园艺又称设施栽培,是指在露地不适于园艺作物生长的季节(寒冷或炎热)或地区,利用特定的设施(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小拱棚和养殖棚),人为创造适于作物生长的环境,以生产优质、高产、稳产的蔬菜、花卉、水果等园艺产品的一种环境可控制农业。
万物生长靠太阳。据科学家测定,露天种植利用太阳光合能量只有太阳辐照地球总能量的0.7-1.2%。设施园艺是唯一能够同时利用太阳光光合能量和光热转换的设施,好的的设施覆盖材料能够实现四季如春的种植条件,太阳能光热转换利用率能够达到80%,光合利用率能够达到5%左右,能够将产量提升至露天种植的5倍左右。
设施园艺相对封闭的环境能够保持空气中水份不流失,用极少量的水就能够满足生长需要,可以解决我国严重缺水问题等。
百度百科-设施园艺
百度百科-工业化农厂
花卉业在古时有着什么样的发展?
鄢陵花卉鄢陵地处中原腹地,位于河南省中部,辖7乡5镇,382个村,总人口60万,面积87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0.8万亩,是国家确定的粮食基地县、优质棉基地县、全国产棉大县和秸秆养牛示范县。鄢陵花卉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素有“花都”、“花县”之美称,享有“鄢陵腊梅冠天下”之盛誉,是我国“南花北移、北花南迁”的天然训化基地。近几年来,该县立足县情,坚持把花卉园艺业作为振兴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全力实施“以化富县、依花名县”战略,抓住机遇,完美政策,扩大规模,提高效益,使全县花卉园艺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目前,全县花卉种植面积已突破10万亩,总产值7.8亿元,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花卉生产、销售集散地。
审时度势,坚持把花卉园艺业作为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来抓
鄢陵县是一传统的农业大县,长期以来,农民以种植粮棉为主,随着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粮棉大县的优势逐渐失去,影响了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势必行。鄢陵发展花卉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有良好的种植花卉的地理气候,适宜南北方各种花卉的生产种植,自古就是南、花北移和北花南迁的理想场所。二是种植花卉历史悠久,农民有种植花卉提优良传统和丰富经验。三是发展花卉有良好的现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农民种植花卉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花卉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花卉业效益迅速增长。四是花卉为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花卉业是世界公认的20种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各地建设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和文明城市步伐的加快,使社会对花卉消费的需求猛增。特别是国家神话西部大开发,把退耕还林、还草作为建设重点,更为发展花卉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鄢陵的优势在花卉,特色在花卉,潜力也在花卉。基于这一认识,县委提出“彩色革命”的口号,决定实施“以花富县、依花名县”战略,努力把鄢陵建成中国北方最大的花卉生产交易基地,达到以花为媒招商,以花会友联谊,以花观光旅游,以花强县富民的目的,加快实现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县的跨越。通过广泛深入地宣传发动,一个想花卉、议花卉、发展花卉的高潮在全县兴起。
优化环境
为确保“以花富县、依花名县”战略的实施,县里从加强领导组织,出台优惠政策,搞好示范带动作用等方面入手,努力营造花卉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为调动花农生产积极性,县里规定,凡在花卉生产销售区租赁或征用土地建园办场的,一年内缓征农林特产税和工商管理费,从第二年开始连续两年实行足额征收,全部返还;对花卉种植达到一定规模的专业村和农户,可适当调整或减免粮油定购任务。县里还加大资金投入,每年拿出100万元作为花卉发展基金,用于扶持花卉龙头企业和花卉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搞好示范带动,县四大班子领导和乡镇主要领导干部都拿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花卉、研究花卉,指导花卉园艺业生产和产前、产中特别是产后服务。此外,还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设立花卉园艺广告宣传基金,树立花卉名县的整体形象。在去年举办的‘99昆明世博会上,鄢陵作为河南省县级参展单位,获2银7铜的殊荣,受到了省政府的表彰。
调整结构,形成花卉产业产品优势
针对粮棉大县的实际,县里提出,调整种植业结构,扩大花卉生产规模,把花卉园艺业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调整花卉生产布局,建设“一区两带一廊”,建成了腊梅、桂花、菊花、月季等八大生产基地。在此基础上调整品种结构,发展地方特色花卉系列。依靠科技进行,实施名牌战略,组织力量对腊梅、桧柏等花卉进行系列开发,促进其成为在国际国内叫响的名牌花卉。目前,投资3000多万元的我国最大的腊梅研究中心正在建设,占地200多亩的腊梅基因库已经建起,引进、开发腊梅品种8个,拥有5万多株古桩腊梅和1万多盆盆栽腊梅,初步形成了集科研、生产、销售、观光为一体的腊梅基地。 培育龙头,走公司加农户的发展路子 加快花卉园艺业产业化进程,关键是要培育好龙头企业。近几年来,县里围绕培育龙头企业,按照 “谁有能力谁牵头,谁牵头就扶持谁”的原则,抓大扶强促龙头,集中力量上了一批投资在百万元以上的花卉项目,形成了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发展模式。同时还按照企业管理模式,根据花卉流通规律,面向国内外,承揽园林规划,设计大工程、大项目,促使生产与经营衔接,实现集团化经营。在基地建设方面,国家有关部委看好鄢陵花卉发展,一批花卉重点项目在鄢陵落户。该县承揽的国家林木优良无性系快繁基地项目和省科委高新农业技术试验示范任务,已完成投资3000多万元30亩花卉产业化基地项已列入省政府重点工程和“十五”计划,9个子项目已开始动作。
依靠科技,提高花卉生产质量和档次
自从有了园圃和苑囿,便从农业生产中分化出专门从事栽植观赏植物的劳动者。这些人世代经营,经验日益丰富,并逐渐形成了专业的花卉种植户“花农”和供应花卉的“花市”。
隋唐时期,花卉业大兴。唐王室宫苑赏花之风盛行。长安城郊已有专业的花农,花市上出售花木有牡丹、芍药、樱桃、杜鹃、紫藤等。
长安城春季有“移春槛”活动。即将名花异卉植于槛内,以木板做底,在木板下安装木轮,使人牵之行进,所到之处,鲜花就在眼前,赏心悦目。
还有“斗花”之举。富家豪商不惜千金购名花植于庭院中,以备春来斗花取胜。这些赏花游乐活动,推动了花卉种植,长安几乎成了四季花发的都城。
宋元时期,花卉的观赏从上层人士向民间普及。据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载: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遨游。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并张幄峦,笙歌之声相闻……至花落乃罢。
南宋临安以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有赏芙蓉、开菊会等赏花活动。钱塘门外形成花卉种植基地,种艺怪松异桧,四时奇花,每日市于都城。民间纷纷栽种盆花,相互馈赠。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更促进了花卉业的繁荣。清代京师丰台的花卉种植连畦接畛,挑担入市卖花者,日有万余。华南气候比较温暖,更适宜花卉的发展,其花卉品类亦不同于北方,花卉专业和花市盛况绝不亚于北地。除了专业花农,还出来中间商“花客”。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864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