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灰复燃文言文翻择
1. 死灰复燃文言文翻译
很高兴为您解答。
死灰复燃原文:
御史大夫韩安国(字长孺),梁成安人也。。。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燃)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吏,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
译文:
御史大夫韩安国,是梁国成安县人,……侍奉梁孝王,担任中大夫。吴楚七国叛乱时,梁孝王派韩安国和张羽担任将军,……韩安国稳固防守,因此吴军不能越过梁国的防线。吴楚被打败后,韩安国和张羽的名声从此显扬。……后来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蒙县的狱吏田甲侮辱韩安国。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田甲说:“要是再燃烧就浇灭它。”过了不久,梁国内史的职位空缺,汉朝廷派使者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从囚徒中起家担任二千石级的官员。田甲弃官逃跑了。
来源:百度百科
网址:/view/45583
祝你学习进步,不懂得可以追问哦。
望采纳。
2. 《死灰复燃》古文翻译原文韩安国(字长孺)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后“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燃)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
韩安国为梁孝王做事时任职中大夫,后来犯了法去抵罪。安国受到狱吏的侮辱(蒙:受到)。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田甲说:燃我就马上用水浇灭它。过了没多久,梁孝王缺一个内史,汉朝派遣使者让安国当梁内史(第一个使:派遣。第二个使者做名词),开始就有两千石俸禄(中为两千石汉代官吏秩禄等级 中:满的意思可不翻译 起徒:一开始),田甲逃亡(亡走:逃亡)。
3. 死灰复燃与它意思相近的词是什么否极泰来
大张旗鼓
东山再起
重振旗鼓
化险为夷
时来运转
死灰复燃
改邪归正
绝处逢生
开云见日
兴利除弊
拨云见日
翻然改进
洗心革面
悔过自新
苦尽甘来
柳暗花明
迷途知返
移船就岸
因祸为福
转危为安
转祸为福
转败为功
转悲为喜
栋折榱崩
乐极生悲
。
4. 寒假作业(语文):容易注错的音,容易写错的成语,容易用错的词语哀鸿遍野、安步当车、安土重还、嗷嗷(áo)待哺、筚(bì)路蓝缕、抱残守缺、白驹过隙、杯弓蛇影、杯水车薪、别无长(cháng)物、不足挂齿、不足为训、不可理喻、不胫而走、不负众望、不为(wéi)已甚、不即不离、不卑不亢、不稂(láng)不莠(yǒu)、不落窠臼、不容置喙(huì)、不塞(sāi)不流,不止不行、不以为然、不以为意、不刊之论、不瘟不火、侧目而视、出神入化、城下之盟、诚惶诚恐、曾几何时、曾经沧桑、蚕食鲸吞、沧海一粟(sù)、从善如流、大快人心、大而无当、大智若愚、大器晚成、当仁不让、得陇望蜀、登堂入室、顶礼膜拜、东山再起、豆蔻年华、对簿公堂、多事之秋、耳濡目染、耳熟能详、耳提在命、繁文缛(rù)节、匪夷所思、分庭抗礼、纷至沓来、粉墨登场、俯拾皆是、感同身受、高屋建瓴、革故鼎新、各行其是、狗尾续貂、功亏一篑(kuì)、故步自封、光怪陆离、管窥蠡(lí)测、鬼斧神工、过眼云烟、海市蜃楼、邯郸学步、沆瀣(hàng xiè)一气、好为人师、鹤发童颜、怙(hù)恶不悛(quān)、涣然冰释、讳莫如深、祸起萧墙、济济(jǐ)一堂、集腋成裘、计日程功、间(jiān)不容发、见微知著、江郎才尽、江河日下、胶柱鼓瑟(sè)、金科玉律、开门揖盗、空穴来风、梁上君子、两小无猜、廖若晨星、林林总总、鳞次栉(zhì)比、令人发指、令行禁止、炉火纯青、屡试不爽、买椟还珠、满目疮痍、蓬荜(bì)增辉、披肝沥胆、否(pǐ)极泰来、期期艾艾、七手八脚、罄竹难书、忍痛割爱、如履薄冰、如丧考妣(bǐ)、如数家珍、三缄(jiān)其口、三人成虎、色厉内荏(rěn)、闪烁其辞、身无长(cháng)物、身体力行、生灵涂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尸位素餐、拾人牙慧、石破天惊、始作俑者、豕突狼奔、矢志不移、首当其冲、弹冠相庆、韬(tāo)光养晦、桃李不言,下自成蹊(xī)、天网恢恢、、醍醐灌顶、投鼠忌器、玩物丧志、万人空巷、微言大义、为虎傅翼、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未雨绸缪、蔚为大观、文不加点、五风十雨、喜结金兰、相濡以沫、相敬如宾、宵衣旰(gàn)食、胸无城府、烜(xuǎn)赫一时、虚与委蛇(wēi yí)、一蹴(cù)而就、一傅众咻(xiū)、一鳞半爪、贻笑大方、颐指气使、以耳代目、以邻为壑、意兴阑珊、洋洋大观、养尊处优、仰事俯畜、寅吃卯粮、杳如黄鹤、饮鸩止渴、影影绰绰、余能可贾、越俎代疱、在劫难逃、昭然若揭、振聋发聩(kuì)、捉襟见肘、濯濯童山、炙手可热、紫气东来、罪不容诛、自怨自艾(yì)、空穴来风、三人成虎、美轮美奂、炙手可热、侃侃而谈、首当其冲、不瘟不火、鼎力相助、一言九鼎、首鼠两端、溢美之词、脱颖而出、蓬荜生辉、不可收拾、出奇制胜、不负众望、不孚众望、义无反顾、不可理喻、望其项背、翻然(幡然)悔悟、翻云覆雨、犯而不校、方兴未艾、防微杜渐、匪夷所思、凤毛麟角、飞扬跋扈、放浪形骸、焚膏继晷、风雨如晦、奉为圭臬、浮光掠影、俯仰之间、风起云涌、付之一炬、瓜田李下、高山流水、高山仰止、鬼使神差、甘之如饴、过犹不及、隔靴搔痒、鬼斧神工、功败垂成、刚愎自用、刚正不阿、沽名钓誉、蛊惑人心、毁家纾难、汗牛充栋、含英咀华、涣然冰释、火中取栗、厚此薄彼、骇人听闻、讳莫如深、河清海晏、含糊其辞、吉光片羽、激浊扬清、既往不咎、积重难返、狡兔三窟、间不容发、见仁见智、泾渭分明、精卫填海、久假不归、涸辙之鲋、开源节流、开宗明义、侃侃而谈、苦心孤诣、刻鹘类鹜、脍炙人口、屡试不爽、乐不思蜀、流言蜚(飞)语、洛阳纸贵、靡靡之音、目无全牛、满城风雨、貌合神离、沐猴而冠、泥沙俱下、萍水相逢、披沙拣金、皮里阳(春)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杞人忧天、恰如其分、韬光养晦、趋之若鹜、曲突徙薪、千夫所指、穷而后工、巧言令色、鹊巢鸠占、奇货可居、囚首垢面、人浮于事、始作俑者、韦编三绝、颐指气使、沧海桑田、钟灵毓秀、莘莘学子、心猿意马、应接不暇、余音绕梁、回肠荡气、众口铄金、有口皆碑、无所不至、五光十色、五颜六色、金碧辉煌、门可罗雀、门庭若市、望尘莫及、鞭长莫及、死灰复燃、目不暇接、哀而不伤、安时处顺、爱屋及乌、安贫乐道、安身立命、安之若素、按部就班、按图索骥、暗渡陈仓、黯然销魂、百身何赎、稗官野史、百无聊赖、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百尺竿头、闭门造车。
50个容易用错的词语 1.美轮美奂。专指建筑物之众多、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
而不是称赞其他形式的美。“轮,言高大。
奂,言众多”。2.莘莘学子。
指众多的学子。“莘莘”出自《国语晋语曰》:“周诗曰:莘莘征夫,每怀靡及”。
前头加“一名”“每一位”都是错用。3.首当其冲。
非首先,而是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首先遭遇灾难、损害。如“山洪暴发后,这个村子首当其冲。”
4.叹为观止。是赞叹,赞叹所看到的事物尽善尽美,好到没有更好的地步,是褒义词。
在用词上如果主语是人就要用叹为观止,如果主语是物,就要用“令人叹为观止”。5.明日黄花。
出自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5. 语文高考成语题怎么搞定啊常常见近义成语辨析集1. 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
处心积虑:处心,存心。积虑,积久考虑。
早已千方百计地谋算。多含贬义。
2. 趁火打劫:趁别人有危难时去捞好处。亦作“趁火抢劫”。
浑水摸鱼:比喻乘混乱的机会攫取不正当利益。3. 心满意足:心愿满足。
亦作“心满愿足”。称心如意:完全合乎心意。
亦作“趁心如意”。4. 承前启后:承接前人的,开创今后的。
多用于事业、学问方面。亦作“承先启后”。
承上启下:接续上面的并引起下面的(多用于写作等)。5. 三五成群:三个五个结成一群。
成群结队:聚集到一起,结成一群一伙。亦作“成群结伙”。
6. 胡思乱想:不切实际地瞎想。亦作“胡思乱量”。
痴心妄想:入迷的心思,荒唐的想法。形容一味幻想不切实际的事情。
7. 重整旗鼓:比喻失败后积聚力量,重新行动。亦作“重振旗鼓”。
卷土重来:卷土,人马奔跑时扬起尘土。形容失败后组织力量,重新猛扑过来。
8. 惨无人道:惨,残酷狠毒。残暴得灭绝人性。
惨绝人寰:人寰,人世。世上再没有比这更惨的。
形容惨到极点。9. 粗心大意:做事不细心,马虎。
粗枝大叶:指文字或话语简略概括,也指做事不认真,不细心,马虎大意。10.大张旗鼓:比喻声势和规模很大。
雷厉风行:厉,猛烈。像打雷那样猛烈,像刮风那样迅速。
比喻政事法令的执行严厉迅速。也比喻行事声势威猛,动作迅速。
11.当仁不让:当仁,指面临仁义之事。后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
义不容辞:指顾全道义而不推辞。12.道貌岸然:道貌,正经严肃的外貌。
岸然,高傲威严的样子。形容神态庄重严肃。
现常用来形容故作正经,表里不一之状。多含讥讽之意。
一本正经:形容庄重规矩,非常认真(有时带有讽刺的意味)。13.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多用于指人。等量齐观:等,同等。
齐,一样。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看待。
多用于指物。14.牢不可破:牢固得不可摧毁,不可动摇。
形容异常坚固。颠扑不破:颠,跌。
扑,敲。无论怎样倾跌敲打都不会破损。
比喻理论正确,无法驳倒推翻。15.死灰复燃:死灰,烧余的灰烬。
比喻已经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多指坏事)。东山再起:比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
亦作“东山复起”。16.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亦作“了若指掌”。
17.标新立异:原指特创新意,立论与众不同。后多指提出新奇主张或创造出新奇的式样。
独树一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自成一家。
18.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耳闻目睹:亲自听到和看到的。
20.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玩弄手段和权术。朝三暮四:多用以比喻反复无常,变来变去。
朝秦暮楚:比喻反复无常。(多指立场)21.烟消云散:比喻事物消失净尽。
亦作“云消雾散”。风流云散:风吹云散,踪迹全消。
比喻原常相聚的人飘零离散。亦作“风流雨散”。
22.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
亦作“风静浪平”。一帆风顺:船挂满帆,顺风行驶。
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或阻碍。23.风雨飘摇:形容形势很不稳定。
摇摇欲坠:摇摇,动摇不稳的样子。形容极不稳固,就要落下来,或比喻就要垮台。
24.浮光掠影:浮光,水面上的反光。掠影,一闪而过的影子。
比喻观察不细印象不深。走马观花:骑在马上看花。
形容得意、愉快的心情。也比喻粗略地观察一下事物。
25.后来居上:后来的人或事物可以胜过先前的。有赞许意。
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26.生吞活剥: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别人的理论、经验方法等)。
囫囵吞枣:把枣儿整个儿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27.醉生梦死:比喻象醉酒和做梦一样,糊涂地过日子。花天酒地:形容吃喝嫖赌,荒*腐化的生活。
28.欢欣鼓舞:形容非常高兴振奋。欢天喜地:形容非常高兴。
29.绘声绘色:形容描写、叙述生动逼真。有声有色:形容表现、描绘得非常生动。
30.魂不附体:灵魂脱离了肉体。形容惊恐之极。
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宁或惊慌失措。31.饥寒交迫:饥饿与寒冷交相逼迫。
形容无衣无食,生活困苦不堪。啼饥号寒:因为缺乏衣食而啼哭。
形容生活极端困苦。32.奄奄一息: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只剩下微弱的一口气。
形容气息微弱的垂死之状。岌岌可危:岌岌,危险貌。
形容极其危险。33.历历在目:历历,清楚分明。
清楚地展现在眼前。记忆犹新:过去的事,至今还记得清楚,就象新近发生的一样。
34.家常便饭:①家庭日常的饭食。②比喻经常发生习以为常的事情。
习以为常:谓经常如此,就成为常规了。35.出生入死:形容冒着生命危险。
多用于概述经历。赴汤蹈火:汤,开水。
蹈,踩。形容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多用于表达决心。36.面目一新:改变原样,呈现新貌。
褒义。面目全非:完全不是原来的样子。
指景象很破旧,样子很难看。37.功亏一篑:原意是堆九仞高的大山,由于只差一筐土而不能完成。
后用来比喻只差最后一点而不能成功,含有惋惜之意。前功尽弃:过去的功劳全部废弃。
38.钩心斗角:原谓。
6. 《鲁滨孙漂流记》原文一六三二年,我生在约克市一个上流社会的家庭。
我们不是本地人。父亲是 德国不来梅市人。
他移居英国后,先住在赫尔市,经商发家后就收了生意,最后 搬到约克市定居,并在那儿娶了我母亲。母亲娘家姓鲁滨孙,是当地的一家名门 望族,因而给我取名叫鲁滨孙?克罗伊茨内。
由于英国人一读"克罗伊茨内"这个 德国姓,发音就走样,结果大家就叫我们"克罗索",以致连我们自己也这么叫, 这么写了。所以,我的朋友们都叫我克罗索。
我有两个哥哥。大哥是驻佛兰德的英国步兵团中校。
著名的洛克哈特上校曾 带领过这支部队。大哥是在敦刻尔克附近与西班牙人作战时阵亡的。
至于二哥的 下落,我至今一无所知,就像我父母对我后来的境况也全然不知一样。 我是家里的小儿子,父母亲没让我学谋生的手艺,因此从小只是喜欢胡思乱 想,一心想出洋远游。
当时,我父亲年事已高,但他还是让我受了相当不错的教 育。他曾送我去寄宿学校就读,还让我上免费学校接受乡村义务教育,一心一意 想要我将来学法律。
但我对一切都没有兴趣,只是想航海。 我完全不顾父愿,甚至违抗父命,也全然不听母亲的恳求和朋友们的劝阻。
我的这种天性,似乎注定了我未来不幸的命运。 我父亲头脑聪明,为人慎重。
他预见到我的意图必然会给我带来不幸,就时 常严肃地开导我,并给了我不少有益的忠告。一天早晨,他把我叫进他的卧室; 因为,那时他正好痛风病发作,行动不便。
他十分恳切地对我规劝了一番。他问 我,除了为满足我自己漫游四海的癖好外,究竟有什么理由要离弃父母,背井离 乡呢?在家乡,我可以经人引荐,在社会上立身。
如果我自己勤奋努力,将来完 全可以发家致富,过上安逸快活的日子。他对我说,一般出洋冒险的人,不是穷 得身无分文,就是妄想暴富;他们野心勃勃,想以非凡的事业扬名于世。
但对我 来说,这样做既不值得,也无必要。就我的社会地位而言,正好介于两者之间, 即一般所说的中间地位。
从他长期的经验判断,这是世界上最好的阶层,这种中 间地位也最能使人幸福。他们既不必像下层大众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而生活依旧 无着;也不会像那些上层人物因骄奢*逸、野心勃勃和相互倾轧而弄得心力交瘁。
他说,我自己可以从下面的事实中认识到,中间地位的生活确实幸福无比;这就 是,人人羡慕这种地位,许多帝王都感叹其高贵的出身给他们带来的不幸后果, 恨不得自己出生于贫贱与高贵之间的中间阶层。明智的人也证明,中间阶层的人 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圣经》中的智者也曾祈祷:"使我既不贫穷,也不富裕。" 他提醒我,只要用心观察,就会发现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的人都多灾多难,唯中 间阶层灾祸最少。
中间阶层的生活,不会像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的人那样盛衰荣 辱,瞬息万变。而且,中间地位不会像阔佬那样因挥霍无度、腐化堕落而弄得身 心俱病;也不会像穷人那样因终日操劳、缺吃少穿而搞得憔悴不堪。
唯有中间地 位的人可享尽人间的幸福和安乐。中等人常年过着安定富足的生活。
适可而止, 中庸克己,健康安宁,交友娱乐,以及生活中的种种乐趣,都是中等人的福份。 这种生活方式,使人平静安乐,怡然自得地过完一辈子,不受劳心劳力之苦。
他 们既不必为每日生计劳作,或为窘境所迫,以至伤身烦神;也不会因妒火攻心, 或利欲薰心而狂躁不安。中间阶层的人可以平静地度过一生,尽情地体味人生的 甜美,没有任何艰难困苦;他们感到幸福,并随着时日的过去,越来越深刻地体 会到这种幸福。
接着,他态度诚挚、充满慈爱地劝我不要耍孩子气,不要急于自讨苦吃;因 为,不论从人之常情来说,还是从我的家庭出身而言,都不会让我吃苦。他说, 我不必为每日生计去操劳,他会为我作好一切安排,并将尽力让我过上前面所说 的中间阶层的生活。
如果我不能在世上过上安逸幸福的生活,那完全是我的命运 或我自己的过错所致,而他已尽了自己的责任。因为他看到我将要采取的行动必 然会给我自己带来苦难,因此向我提出了忠告。
总而言之,他答应,如果我听他 的话,安心留在家里,他一定尽力为我作出安排。他从不同意我离家远游。
如果 我将来遭遇到什么不幸,那就不要怪他。谈话结束时,他又说,我应以大哥为前 车之鉴。
他也曾经同样恳切地规劝过大哥不要去佛兰德打仗,但大哥没听从他的 劝告。当时他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决意去部队服役,结果在战场上丧了命。
他 还对我说,他当然会永远为我祈祷,但我如果执意采取这种愚蠢的行动,那么, 他敢说,上帝一定不会保佑我。当我将来呼援无门时,我会后悔自己没有听从他 的忠告。
事后想起来,我父亲最后这几句话,成了我后来遭遇的预言;当然我相信我 父亲自己当时未必意识到有这种先见之明。我注意到,当我父亲说这些话的时候, 老泪纵横,尤其是他讲到我大哥陈尸战场,讲到我将来呼援无门而后悔时,更是 悲不自胜,不得不中断了他的谈话。
最后,他对我说,他忧心如焚,话也说不下 去了。
毛遂自荐
春秋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我算一个吧!”平原君见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强同意了。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捕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成语“毛遂自荐”由此而来,比喻不经别人介绍,自我推荐担任某一项工作。
呕心沥血
唐朝著名的诗人李贺,七岁就开始写诗做文章,才华横溢。成年后,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从来没有得志过,只好把这苦闷的心情倾注在诗歌的创作上。他每次外出,都让书童背一个袋子,只要一有灵感,想出几句好诗,他就马上记下来,回家后再重新整理、提炼。母亲总是心疼地说:“我的儿子已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放在写诗上了,真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
李贺在他短暂的26年生涯中,留下了240余首诗歌,这是他用毕生的心血凝成的。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写过这样两句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即是说挖出心肝来当纸,滴出血来写文章。
后来人们常用“呕心沥血”比喻极度劳心苦思。
州官放火
1.“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个成语,来自宋朝陆游所撰《老学庵笔记》,说宋朝田登做州官,要百姓避讳他的名字。因为“灯”与“登”同音,老百姓只能把“点灯”说成“点火”。元宵节放灯时,田登布告说:“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后来就用“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来指统治者自己胡作非为,却不许老百姓有一点自由。(摘自《成语典故词典》)
2.“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个成语。这成语出自一本书,叫《老学庵笔记》,是宋朝人陆游写的。这书上说,在宋朝,有个人叫田登,
——“登”就是“登门拜访”“登山运动”的那个“登”。这田登做了个州官,就不许老百姓叫他的名字了,就连跟他那个“登”同音的字也不许说了,像“点灯”
就不许说“点灯”,要改说“点火”。到了正月十五,老百姓要张灯结彩过灯节,这叫“放灯”。每到这时候,官府还得出一张告示,表示允许百姓的放灯活动。田登不许人说“登”这个音,这告示怎么写呢?他说:“本州按照惯例允许大家放火三天。”后来呢,就有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话,意思是说统治者可以胡作非为,可不允许老百姓有一点点自由。
胸有成竹
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目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晃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金石为开
西汉时期,
有个大将军叫李广.李广生来口才笨拙,
不善言谈,
可身材高大,
膂力超人,
精通射箭.
有一次,
他到郊外去打猎,
忽然发现前面草丛里有一只猛虎正蹲卧在那里,
好像正在等待扑捉食物的时机.
李广立刻神情振作,
瞄准老虎,
拉弓搭箭,
使足力气”嗖”地射出一箭.这一箭射出,
正中要害.可是李广在那等了一会儿,
看老虎动也没动一下,
他很奇怪,
大着胆子走近,
仔细一看,
被射中的不是什么老虎,
而是一块形状像老虎的大石头.当他寻找射出的那支箭时,
发现那支箭不仅深深地射中了石头老虎,
而且连箭瓴都几乎看不见了.
李广自己也感到很惊奇,
自己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力气.接着他又连射几箭,
却始终不能再射进去了.
后来,
当他对别人说起这件事时,
人家告诉他说:
”见其诚心,
而金石为开.”
这句成语比喻对人真诚,
能产生极大的力量.也比喻意志坚定,
能克服一切困难.
游刃有余
战国时候,
有个厨师宰牛的技术非常高超.有一次,
他给梁惠王宰牛,
梁惠王见他宰得又快又好,
惊奇地问道:
”你的技术怎么能够达到这个地步呢?”
厨师回答:
”我开始学宰牛时,
眼里只看到整个牛,
不知道从哪里下刀才好.以后经过摸索,
我才逐渐掌握了牛的身体结构,
哪里有肌肉,
哪里有筋脉,
哪里是骨头,
哪里是骨节间的缝隙,
心里都弄得清清楚楚了.这样,
我再宰牛就顺骨缝进刀,
慢慢转动那薄薄的刀刃,
宰起来就觉得不费什么力气,
里面还挺宽余呢
(原文是“恢恢乎,
其於游刃必有余地矣”)
!
听以我的刀子用了十九年,
宰了几千头牛,
还好像是新磨出来的一样.”
厨师又说:
”即使这样,
遇到那些筋骨交错,
非常难办的地方,
我还是非常重视的.不过,
当我宰完一头牛之后,
我提起刀来,
向四周看看,
那时候我真是感到痛快,
感到心满意足啊
(原文是“提刀而立,
为之四顾,
为之踌躇满志”)
!
”
梁惠王听了,
连连称赞说:
”我听了你的话,
也受到很大启发啊!
”这就是”疱丁解牛”的故事
(”疱丁”就是厨师)
.
这个故事产生了两个成语.一个是”游刃有余”.”游”是运转;
”刃”是刀刃.现在一般用来比喻工作熟练,
经验丰富,
解决问题毫不费力.
另一个成语是”踌躇满志”.”踌躇”是从容自得的样子.”满志”是十分满意.”踌躇”这个词单独使用时,
就表示犹豫不决的样子了.所以有个成语叫”踌躇不前”,
是形容迟疑不决、不敢前进.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881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