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花茶的起源历史?

花茶的起源历史是什么?

中国在宋朝(公元960年)就有在上等绿茶中加入龙脑香(一种香料)作为贡品,这说明在宋朝已能利用香料薰茶。到宋朝后期,有恐影响茶之真味,不主张用香料薰茶。蔡襄《茶录》中云:“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欲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正当不用。”但是这已是中国花茶窨制的先声,也是中国花茶的始型。

花茶的起源历史?

明朝是中国茶类大发展时期,已废团茶为散茶,大量生产炒青、烘青、晒青绿茶,为花茶生产奠定了基础。同时花茶窨制方法也有很大的发展,出现“茶引花香,以益茶味”的制法。

据明朝顾元庆(1564-1639年)《茶谱》的“茶诸法”中对花茶窨制技术记载比较详细:“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诸花开始摘其半合半放蕊之香气全者。量其茶叶多少,摘花为茶。花多则太香,而脱茶韵,花少则不香,而不尽美。三停茶而一停花始称。

如木樨花须去其枝蒂及尘垢、虫蚁,用磁罐一层茶一层花相间至满,纸箸扎固,入锅重汤煮之,取出待冷用纸封裹置火上焙干收用。”又如“莲花茶,仅日末时将半含莲花拨开放细茶撮纳满蕊中,以麻皮略挚令其经宿,次早摘花倾出茶叶用建纸包茶焙乾,再如前法又将茶叶入别蕊中,如此者数次取其焙干收用,不胜香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对花茶的窨法,原料选择、取花量、窨次、焙干等原始的窨茶法,开始逐渐走向成熟,与现行的工艺原理是相通的,这时的花茶才称的上是真正的花茶。但其量是不可多得的。伟大的药物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1578年)一书中就有“茉莉可薰茶”的记载,证实了茉莉花茶明朝就有生产。

据史料记载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福州已有大规模茶作坊进行商品茉莉花茶生产。当时福州的窨制茉莉花茶运销华北,特别是津、京地区,走海路由福州运至天津,转口北京,深受北京市民的喜爱。因此说福州是中国茉莉花茶的发祥地。有了商品就有了市场,有市场就有买卖,这时北京涌现出不少茶庄,“京味”指的就是福建茉莉花茶特有的韵味。

茶叶的起源及历史

茶叶的起源及传播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区域性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

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中国茶叶发展历史

纵观中国茶叶史,中国茶叶经历了药用,食用,作酒及饮料几个阶段: 以下让我们来切身体验一下茶叶历史的变迁。

茶叶的传说: 传说是在公元前2737年,神农上山采药,那天我们的医药祖先边采边尝,不知不觉中已尝了近72种中草药。草药中的毒性令他觉得口干舌燥,浑身非常的不舒服,于是便坐在树下休息,正在这时,几片树叶飘落在他面前,凭著往常的习惯,他又捡起树叶放入口中尝试,可是令他惊奇的是,过了一会儿神农开始觉得身体舒畅起来,口也不渴了,浑身好像一下子轻松了下来,而口中的树叶还留给他了一口的清香。... ...根据记载,茶叶在中国最早是作为药物使用的。在我国,传说茶是“发乎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茶最初是作为药用,后来发展成为饮料。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中记述了以上故事“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支”。

茶 -中草药和蔬菜-茶叶的发现? 茶树原产于我国西南地区。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我国就有关于在西南地区发现野生大茶树的记载。1961年在云南省的大黑山密林中(海拔1500米)发现一棵高32.12米,树围2.9米的野生大茶树,这棵树单株存在,树龄约1700年。

起初人们将大的茶叶放在水中煮,茶汤用作药用,嫩叶则作为蔬菜食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慢慢得成为一种珍贵的食品,只为皇家御用。

茶-酒的替代品_-茶文化的萌芽 茶的珍贵,自然而然,茶成为一种奢侈的饮品,有钱人士仅用它来宴请上宾。逐渐的,茶慢慢发展成为了酒的替代品。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了一些以茶养廉示俭的事例。

茶-饮料_-茶文化的形成/兴盛 ? 唐朝是封建文化的顶峰,也是茶文化形成的主要时期。茶的引用从皇宫显贵,王公爵士直至僧侣道士,文人雅士,黎民百姓,全国上下几乎所有人都饮茶。 茶的饮用越来越普遍,文人雅士嗜茶众多,开始将茶与诗词歌赋结合起来。如大诗人白居易,一生嗜茶,每天吃早茶(“起尝一瓯茗“ 《官舍》),午睡起一碗茶(“起来两瓯茗“《食后》),晚茶(“晚送一瓯茶”《管闲事》)。许多著名的诗词歌赋出现于那个时代。 世界著名的第一本完整的茶书《茶经》也出于同期。同时,作茶的技术也随之而日益进步,人们饮茶的方式从原先的熬煮茶汤变成了只将沸水冲入干制的茶叶以得茶汤。 茶成为了人们间交流的纽带,友谊的桥梁。人们喜欢聚在一起,泡壶好茶,吟诗作乐,享受好时光。

今天,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茶叶的健康价值。茶,成为了和谐与温馨的象征。

郁金花的起源和历史

郁金香(学名:Tulipa gesneriana),百合科郁金香属的草本植物,是土耳其、哈萨克、荷兰的国花。英文名:Flower of Common Tulip, Flower of Late Tulip ,中药名称:郁金香《本草拾遗》;郁金香《太平御览》;红蓝花、紫述香《纲目》。花叶3-5枚,条状披针形至卵状披针状,花单朵顶生,大型而艳丽,花被片红色或杂有白色和**,有时为白色或**,长5-7厘米,宽2-4厘米,6枚雄蕊等长,花丝无毛,无花柱,柱头增大呈鸡冠状,花期4-5月。

原产中国古代西域及西藏新疆一带,早在1300多年前,中国唐朝大诗人李白留下的“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即为明证。 后经丝绸之路至传至中亚,又经中亚流入欧洲及世界各地。目前世界各地均有种植,是荷兰、纽西兰、伊朗、土耳其、土库曼等国的国花,被称为世界花后,成为代表时尚和国际化的一个符号。

急求茶的历史和茶的起源地、发源人

茶的历史 - 中国茶的历史及中国茶的起源考证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茶的历史不一定是中国人最早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许是也有最早的茶的历史记载,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历史或说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但中国也有野生大茶树的历史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茶的历史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今人不少人认定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历史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载。 其实到底在哪里现在对我们饮茶者来说并不重要。也许具有文化意义。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学术界的一些说法:

饮茶的历史及茶的发源时间:

1.神农时期关于茶的历史记载: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 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关于茶的历史记载: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茶的历史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也有关于茶的历史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关于茶的历史记载: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 "?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等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饮茶发源的地点考证:

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1.西南说:"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四川说: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 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3.云南说: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 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说: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 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5.江浙说: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 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 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 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

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现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

茉莉花茶的起源?

花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在制作龙团凤饼时加入微量的龙脑香料,可以增加茶的香气;宋代因担心花香影响茶的真味,不主张用香料来薰茶;到了南宋,用鲜花加工花茶的工艺得到恢复;茉莉花茶的规模化生产是从清朝开始的,咸丰年间(1851-1861年)福州已有许多大作坊生产茉莉花茶;苏州、金华是之后发展起的另两个茉莉花茶加工基地。从1990年开始,加工中心逐渐向广西横县转移,横县拥有规模以上花茶加工企业一百余个,加工能力强,又因出产的茉莉花花期长、花量大、花香浓、价格低等优势深受全国各地商户的青睐。如今,横县的茉莉花种植面积达7万多亩,年产鲜花6万多吨,种植面积、产量和花茶加工量均位居全国第一,被誉为“中国茉莉花之都”。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录:“茉莉花性辛甘温,和中下气,祛秽浊,治下痢腹痛”。《中药大辞典》记载:茉莉花有“理气开郁、辟秽和中”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茉莉花茶还有镇静止痛、消炎解毒、美容、帮助入眠、降低血脂、提高免疫力、抑制癌细胞活动等功效。

历史的起源。

中国历史的起源

1-1 史前时代(文献传说与考古实物合观;旧石器早期、旧石器晚期)

一、 文献传说:

1.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

2.三皇传说(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代表远古社会生活演进三阶段(渔猎、畜牧、农耕),约在考古学中所谓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早期阶段。

二、 旧石器时代(约距今200万至1万年前):考古挖掘提供地下遗物、遗迹。

1. 早期:猿人(巫山人、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

2. 晚期:真人(山顶洞人)(左镇人: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参见课本p.7演进表

1-2 新石器革命(8000B.C.起):距今约一万年至四千年前

一、文化变革的指标—-

j农业与畜牧业发明(北:小米;南:稻米、沿海:根茎作物)、k村落出现(仰韶文化半坡村遗址为代表)、l陶器制作、m社群专业化分工、n磨制石器

二、中国文化的起源-

本土色彩

聚落所在:1.近水的高地(与埃及、西亚氾滥平原不同);2.北粟南稻(中国原生植物);3.以猪为家畜(而非中亚、北亚民族畜养的牛、羊)

多元发展 (并非由中原文化核心区向外扩散,而是分割槽同时发展)

1. 黄河流域-小米文化区

(1)中原区:磁山、裴李岗文化(6000~5000B.C.);仰韶文化(5000~3000B.C.);

龙山文化(3000~2000B.C.)

(2)东部区:大汶口文化(山东);红山文化(辽河流域)

住屋:半穴居

2. 长江流域-水稻文化区

(1)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5100~3200B.C.)、良渚文化(3300~2200B.C.)

(2)长江中游:大溪文化(4400~3300B.C.)

住屋:干栏式建筑

3. 东南沿海:根茎作物区(福建、广东及台湾西海岸地区)

代表:大坌坑文化(5000~3000B.C.);圆山文化;卑南文化等

三、新石器时代的社会组织与生活状况:以仰韶文化半坡村为例

1. 聚落分布:半地穴住屋、地窖、壕沟、公共墓地、窑场、大型聚会场所

2. 社会分化较复杂,富有组织秩序,具生命共同体特色(有聚会仪式)

3. 动植物图腾崇拜:此时应为氏族部落的原始社会

4. 半坡陶文(彩陶上的刻画符号):可说是中国文字的先驱

1-3 城市革命:

距今约四千年前发生,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从村落迈向国家的阶段),约当中国传说五帝时代(文明的萌芽阶段à黄帝:部落共主时代)

一、新石器时代晚期国家的形成:以龙山文化为代表(氏族村落→部落联盟→城邦国家)

1.文明特征:

城墙的出现、人口增加、专业分工、财富集中、阶层分化、强而有力的统治者具宗教神权(礼器)和军事权(兵器)。代表:北方龙山文化;南方良渚文化

2.具体发现:

* 龙山文化--早期铜器、大型夯土城堡、男性中心、社会阶层分化所呈现的墓

葬方式、卜骨、原始鼍鼓、大型石磬等

* 良渚文化--丝织品、大型玉器(玉琮、玉璧)

二、五帝传说(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1.黄帝(有熊氏、轩辕氏)的功业:

(1)中国文明之祖--此阶段产生许多重要文物和发明,如衣冠、宫室、舟车、文字、天文、音律、指南车等。

(2)战争时代的来临-部落联盟的征战(如黄帝在阪泉之战击败炎帝神农氏;并在诼鹿之战击败蚩尤,遂成为部落联盟共主)

2.尧、舜禅让政治:禅让传贤应为部落联盟制下推举领袖的方式,日后经过儒家美化,

而成为一种理想的政治典范。

3.夏代:

(1)历史地位:原本被质疑,日后才受考古出土肯定(即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的挖掘)。

(2)二里头文化:

j范围-山西南部、河南西部

k意义-其时代与范围,大致与文献中记载的夏代相符。

l内容-大型宫殿基址、青铜器(礼器、兵器为多)、玉器等,代表了强大的统治权力和阶级身分的分化,显示已进入了早期国家阶段。

(3)早期国家出现代表的政治意义--

j 王权提高:从传统共主变为权威国王(已具备天子威仪);

如启伐有扈氏、少康中兴。

k 世袭继承:从禅让变为世袭;从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禹→启);

l 「诸夏」的我群文明意识逐渐形成

* 河南地区考古学文化发展的序列(由地表底层从下至上排序,愈上层表示文化发展越晚):

殷商早期文化 ↑

夏代二里头文化 ↑

河南龙山文化 ↑

仰韶文化 ↑

REGGAE的起源历史

起源于牙买加,70年代中期传入美国。它把非洲、拉丁美洲节奏和类似非洲流行的那种呼应式的歌唱法,与强劲的、有推动力的摇滚乐音响相结合。

布,的起源,历史?

无纺布,非织造布, 布 ―― 古代货币名称,又称刀布。 《管子·国蓄》:“先王为其途之远,其至之难,故托用于其重: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 《荀子·荣辱》:“又蓄牛羊,然而食不敢有酒肉;余刀布,有囷窌,然而衣不敢有丝帛。” 杨倞注:“刀布,皆钱也。刀取其利,布取其广。” 《史记·平准书论》:“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 司马贞 索隐:“布者,言货流布,故《周礼》有二夫之布。 《食货志》货布首长八分,足支八分。刀者,钱也。《食货志》有契刀、错刀,形如刀,长二寸,直五千。以其形如刀,故曰刀,以其利于人也。” 晋左思《魏都赋》:“质剂平而交易,刀布贸而无筭。” “布”在壮语里是人的意思。“布土”译成汉语就是“土人”,即本地人或土生土长的人。布土是与客人、外来人相对而言的。壮族的自称有:“布土”或“濮土”、“布侬”、“布曼”、“布岽”、“布衣”、“布陇”等等。(参考黄现璠著《壮族通史》。) 自古以来,人们用来织布的,通常只有两种原料:一种是植物纤维,就是棉花和苎麻等,它们可以织成各种棉布和织物;另一种是动物纤维,那就是蚕丝和毛等,可以组成美丽的丝绸和呢绒。可是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下,增加了人造纤维等新的品种,特别是近年来增加了一种新的纺织原料,它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而是毫无生命力的矿物,也就是最普通的石头。布是嫘祖创造的。 用石头制成玻璃纤维,再织成布,叫玻璃布。由于它具有耐高温、耐潮溼、耐腐蚀等许多特性,因此它越来越多地在电气、化工、航空、冶金、橡胶、机械、建筑、轻工业等部门,代替原来所用的棉布和绸缎呢绒。 坚硬的石头为什么也能像棉花那样用来织布呢?这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们知道,用棉花织布是先将棉花的纤维纺成纱,然后经纬交叉,织成了布。 我们已经知道了石头制玻璃的过程。石头织布也可以说是石头制玻璃的发展呢!因为石头织布首先是将砂岩和石灰石等轧碎,放到窑炉里,再加进纯碱等原料,用高温把它们熔化成液体,然后把它拉成玻璃纤维,再纺纱织成布。 玻璃是很坚硬而又很脆弱的东西,可是它拉成丝后,它却变得很坚韧的了。玻璃丝越细,它的挠度和拉力就越大,在现代科学技术中,不但用玻璃丝织成玻璃布,还用玻璃丝来增强玻璃制品和塑料制品的牢度,就像在混凝土里放入钢筋一样。玻璃纤维,今天已应用到最新的通讯技术--光通讯上面去了。有一种叫做"玻璃纤维管镜",是用上千根玻璃纤维制成的管子,每根纤维直径只有千分之一毫米,能反射光线,使它沿着管子通过。把它装在照相机上,可以拐弯照相。

编辑本段古法染布

中国古法染布中的“三缬”,即绞缬(扎染)、蜡缬(蜡染)、夹缬延续至今,用这三种方法染出的手工布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 ¤云南绞缬 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就有了绞缬染布法,大理人称其为疙瘩花布或疙瘩花。染色前需把布摺叠捆扎,然后浸入色浆进行染色。由于色浆用板蓝根等植物制成,因此对面板没有任何伤害。 目前,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大仓、庙街等地仍保留着这一传统技艺。走在大理的大街小巷,到处可以看到色彩艳丽的各种扎染装饰品,以及服装、鞋帽等制品,给风景如画的高原小城增添了几分美丽的色彩。 ¤贵州蜡缬 蜡缬始于汉代,盛于唐代。这种染布法需要先用液状蜡将图案绘制在布上,再经染色后除去蜡质而成。 蜡缬的防染剂是黄蜡(即蜂蜡),它是蜜蜂腹部蜡腺的分泌物,不溶于水,但加温后可以融化。所用的染料是贵州盛产的蓝草,把蓝草叶放在坑里发酵便成为蓝靛,就可以用来染色了。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保留了传统的蜡缬工艺,而且成为少数民族妇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装饰品。黄平、重安江一带和丹寨县的苗族妇女,她们的衣服、伞套、枕巾等都是蜡染制成;安顺、普定一带的苗族妇女则把蜡染花纹装饰在衣袖、衣襟等处,她们背孩子的蜡染背带,还加染上红、黄、绿等色,成为明快艳丽的多色蜡染。 ¤苍南夹缬 夹缬布的颜色和图案是用雕版夹印出来的:将布固定在两块镂空版之间,在镂空处注入色浆,解开镂空版后花纹就出现在布上了。 与扎染、蜡染相比,夹缬的工艺更加复杂,因此经历唐朝短暂的繁荣后,到了宋代,这种印染工艺就逐渐消失了,直到人们在浙江苍南再次发现这种被称为“活化石”的染布方式。 苍南宜山镇八岱村盛产夹缬布。唐代宫廷用丝、绢、锦为主,苍南夹缬虽不能与精美的唐代宫廷夹缬相比,但在印染工艺上仍保留传统夹缬印染的特色。早年,浙南地区将夹缬布作为嫁女娶媳的必备品。目前,苍南的几位夹缬传承人都已年过半百,传统的染布工艺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花样滑冰的起源和历史

花样滑冰的起源: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后相继在德国、美国、加拿大等欧美国家迅速开展。1772年英国皇家炮兵中尉约翰逊(Robert Johnson)撰写的《论滑冰》在伦敦出版,这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部涉及到花样滑冰的书籍。1863年美国芭蕾舞表演艺术家海因斯(jackson Haines)将滑冰运动与舞蹈艺术融为一体,在欧洲巡回表演,丰富了花样滑冰的内容和形式。1868年美国的丹尼尔·梅伊(Daniel Mey)和乔治·梅伊(gee Mey)首次表演双人滑,这是世界上有记载的最早的花样滑冰表演。1872年奥地利首次举办花样滑冰比赛。

花样滑冰的历史:世界性滑冰运动的管理机构国际滑冰联盟,成立于1892年。花样滑冰是取得参加冬季奥运会资格的第一个冬季运动专案。花样滑冰和冰上舞蹈在1924年法国沙莫尼举行的第一届冬季奥运会上,都成都市奥运会的正式专案。 滑冰运动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英国和俄罗斯。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884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