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菜强制通风贮藏新技术的特点是什么?
大白菜强制通风贮藏新技术,是近年来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采后生理实验室研究设计的。其主要特点如下:
(1)在原有菜窖的基础上增加了强制通风系统。
(2)采用“井”字型交叉码垛使每棵菜间均能通风。
(3)强制通风代替了传统的倒菜。根据外温和气温的变化开动风机,使菜温控制在0±0.5℃的范围内。入窖初期可充分利用夜间低温进行通风,带走叶球田间热和入窖后的呼吸热,迅速降低菜温达到贮藏适温。当菜温稳定在适宜温度范围后,为了排除大白菜自身产生的乙烯还要选择-1~-2℃的温度每天通风 1~2次。整个贮藏期,只根据外界温度和窖内菜温管理风机的开关,不用倒菜。
(4)贮藏损耗降低,质量提高。利用此法贮藏,可使贮藏总损耗控制在25%以下,并能提高贮藏菜的质量,使白菜保持鲜嫩可口。
结球白菜控制通风贮藏新技术适用于北京、河北、河南、山东等地使用。该技术一般可以将白菜贮藏至2月底。
果蔬难保存成痛点,纳米抗菌喷雾技术延长保鲜时间
1、常用果蔬保鲜技术 1.1 通风库贮藏保鲜。
通风库是利用空气对流的原理,引入外界的冷空气来降温。因此,通风贮藏库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优点:可以利用自然资源,降低在保鲜方面的成本,同时也可以满足市场需求。缺点:由于通风库是依靠自然温度冷却贮藏,受气温限制较大,尤其是在贮藏初期和后期,库温较高,影响贮藏效果。由于果蔬产量逐年大幅度增加,因而通风库贮藏保鲜在现阶段仍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1.2 冷库贮藏保鲜。
冷库贮藏指机械制冷贮藏,根据所贮藏果蔬的种类和品种的不同,进行温度的调节和控制, 以达到长期贮藏的目的。优点:机械冷藏可以满足不同果蔬对不同温度的需要,可以全年进行贮藏;缺点:由于机械冷藏需要电力支持,所以保鲜方面的成本也相对有点高,而且冷藏设备所产生的有害气体会污染环境,对有害气体的处理方面也要进行投资,成本比较高,所以果蔬的保鲜不能完全依靠冷藏库。
1.3 气调库和塑料薄膜小包装气调贮藏保鲜。
气调保鲜库其实质是在冷藏库的基础上增加了气体成分调节设备。气调保鲜库比冷藏库更先进,它被认为是当今最先进的果蔬保鲜贮藏设备及技术,气调保鲜在国外已广泛应用,气调保鲜库的应用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果蔬产品的新鲜度和商品性,延长贮藏期和销售的货架期。气调库库体主要由气密层和保温层构成。气调库采用专门的气调门,该门应具有良好的保温性和气密性。气调库建好后,要进行气密性测试。气密性应达到196 Pa压力下,降压时间不低于1O~20 mail。 1.4 减压保鲜法。 减压贮藏又称低压贮藏、负气压贮藏或真空贮藏等,是在冷藏和气调贮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气调贮藏方法。它是将水果蔬菜置于密闭容器或密闭库内,用真空泵将容器或库内的部分空气抽出,使内部气压降到一定程度,同时经压力调节器输送新鲜湿润的空气(相对湿度80%~100%),整个系统不断地进行气体交换,以维持贮藏容器内压力的动态恒定和保持一定的湿度环境。在低压条件下,可以抑制果蔬的呼吸作用,降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阻止果蔬贮藏期间乙烯、乙醇等有害气体的积累,从而延长保鲜期。目前英、美、德、法等一些国家己研制出了具有标准规格的低压集装箱,已广泛应用于果蔬长途运输中。 1.5 新型薄膜保鲜。 通过在果蔬表面或内部异质界面上人工涂一层薄膜,一方面阻塞果蔬表面的气孔和皮孔以及抑制对气体的交换,减少水分的蒸发,改善果蔬外观品质;另一方面充当防腐抑菌剂的载体,避免微生物的污染,从而达到延长其保鲜期的目的。此外,涂膜对减轻表皮的机械损伤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据文献报道,美国学者将乙酸聚乙烯溶解在低分子量的酒精溶液中,以作为果蔬的可食性涂膜剂,用于苹果、柑橘、桃、芒果等保鲜,发现能够有效地阻止氧气和其他一些气体。日本研制开发出的一种一次性消费的吸湿保鲜塑料包装膜。其由两片具有较强透水性的半透明尼龙膜组成,在膜之间装有天然糊料和渗透压较高的砂糖糖浆,能缓慢地吸收从蔬菜、果实、果肉表面渗出的水分,起到保鲜作用。英国报道了应用虫胶和酒精来对苹果、番茄和其他水果进行涂膜保鲜。我国利用单宁和其他化合物配制成了一种水果保鲜膜。 2、一些较前沿的具有研究价值的果蔬保鲜方法 2.1微生物拮抗保鲜菌保鲜。 研究发现,多种酵母菌、丝状真菌与细菌是苹果、梨与柑橘等果实上的多种真菌病原微生物的竞争性抑制剂。通过提高采收时拮抗性微生物的浓度,可以很好地控制贮藏期间苹果的青霉病、灰霉病以及柑橘的青霉病。天然微生物拮抗剂可以控制导致严重果实采后病害的伤害病原菌。目前, 已经筛选出2种对果实采后伤害病原菌微生物具有广谱活性的、不产生抗生素的酵母菌。基于拮抗剂对普通杀菌剂敏感性的研究结果, 未来微生物拮抗剂研究的目标应是采用综合途径即拮抗剂与低剂量选择性杀菌剂配合贮藏条件的调控,这将比单一应用拮抗剂更能有效控制采后腐烂。 2.2 基因工程技术保鲜。 这项技术主要通过减少果蔬生理成熟期内源乙烯的生成以及延缓果蔬在后期成熟过程中的软化来达到保鲜的目的。目前, 日本科学家已找到产生乙烯的基因,如果关闭这种基因,就可减慢乙烯释放的速度,从而延缓果实的成熟,达到果蔬在室温下延长货架期的目的。因此利用DNA的重组技术来改变遗传信息,或用反义DNA技术来抑制成熟基因,可以推迟果蔬成熟衰老,延长保鲜期。 2.3 电子技术保鲜法。
利用高压负静电场所产生的负氧离子和臭氧来达到保鲜目的。负氧离子可以使果蔬进行代谢的酶钝化,从而降低果蔬的呼吸强度,减弱果实催熟剂乙烯的生成。而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又是一种良好的消毒剂和杀菌剂,既可杀灭消除果蔬上的微生物以及其分泌毒素,又能抑制并延缓果蔬有机物的水解,从而延长果蔬贮藏期。
2.4 陶瓷保鲜袋保鲜法。
由曰本一家公司研制的一种具有远红外线效果的果蔬保鲜袋。在其袋的内侧涂上一层极薄的陶瓷物质,陶瓷释放出来的红外线与果蔬中所含的水分发生强烈的“共振”运动而使果蔬得到保鲜。 2.5 短波紫外线照射保鲜。
紫外线(uv) 照射既可起到杀菌作用,又可起到诱发农产品的抗病作用。紫外光“毒物兴奋效应” 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它表明在果蔬中能诱导对采后贮藏的腐烂抵抗能力,并通过推迟完熟过程而延长货架寿命。“毒物兴奋效应”指的是由低剂量试剂(如化学抑制剂或物理胁迫因子)刺激得到的植物有益反应。短时暴露在UV光下, 可减少采后由病原菌引起的腐烂。尽管这种技术还没有开发用于商业生产,但UV的杀菌和拮抗诱导的双重效应作为对某些产品的采后处理方法而找到了它的用途。
水果、蔬菜农产品常温条件下不易长时间贮藏、运输,很容易导致水果和蔬菜变质腐烂,既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又严重影响了品质和价格。
我国果蔬损耗率大约27%左右,据说一年损耗的果蔬超过上亿吨。
为此,如何保持果蔬的新鲜品质就成了行业的痛点。
目前,市场上出现了新型杀菌保鲜技术纳米抗菌喷雾,能够大幅延长果蔬保鲜时间。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但同时也是损耗大国。
根据有关数据统计,发达国家果蔬损耗率不到5%,而我国果蔬损耗率大约27%左右。
中国一年损耗的果蔬超过上亿吨,比很多国家一年的果蔬总产量还多。
有行业人士分析认为,之所以果蔬损耗率这么高,其中是因为采收不当、采后保鲜处理技术落后、贮藏条件不到位以及运输和销售不及时等原因造成的。
果蔬类产品含水量高,在常温条件下很容易产生腐败变质,导致其保存期较短。
冷藏是保证果蔬保鲜品质安全的重要方式。
我国主要使用冷藏保鲜,通过筹建冷库、冷藏库、保鲜库、气调保鲜库、气调贮藏库等来达到水果、蔬菜冷藏保鲜的目的。
冷藏的问题是难保鲜,要注意冻害,以及耐低温细菌的滋生,所以冷藏时间也不宜过长。
而杀菌也是保证果蔬保鲜品质安全的重要一环。
水果、蔬菜通过杀菌保鲜技术,能够减少和防止微生物繁殖,降低果蔬中有害细菌在存活数量,从而达到延长果蔬保藏的时间。
同国外相比,目前我国主要以冷藏保鲜为主,而果蔬杀菌保鲜技术相对较落后,采后损失高达20%-30%。
为此,行业要加快研发或寻找一种高效、环保的杀菌保鲜技术势在必行。
据悉,国外有研究人员以天然植物多酚为原料,研制出操作方便、易用的纳米抗菌喷雾。
这种喷雾喷在某些水果、蔬菜等产品的表面,可迅速在物体表面形成保护层,大幅延长蔬果保鲜时间,能够延长保鲜期4周甚至更长,还具有一定的抗菌、防雾等功用。
据相关人员介绍,纳米喷雾的主要成分是植物多酚,其是一种无毒食品添加剂,具有抗菌性能。
一项测试显示,如若纳米抗菌喷雾喷在橘子、苹果上,水果能够在25℃的环境中能保存28天不腐烂,并保持一定的新鲜度,水果全部可食用。
但是未喷喷雾,相同温度下存放的橘子、苹果已经变蔫,27%变质、腐烂。
另外,对于非常容易变质的草莓,将纳米抗菌喷雾喷在草莓上,58小时后仍有半数品相良好,而未喷的只有90%以上已变质、腐烂。
可以说,纳米抗菌技术已成为农业和食品领域的关注的热点,不仅延长了产品的保鲜期、货柜期,同时还有助于减少食物浪费,有助于解决全球饥饿问题。
但要使抗菌涂层既无毒,又稳定、耐用,仍然存在技术困难,如用纳米溶液浸泡产生涂层,操作比较麻烦,不适用于大批量产品。
因此,行业人士还要继续创新研发,加快技术优化升级,以便更好地使该技术得到推广普及和使用。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884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