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是怎么回事
简介
[编辑本段]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思茅、普洱,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地区、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普洱是茶马古道上独具优势的货物产地和中转集散地,具有着悠久的历史。
起源
[编辑本段]
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它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具体说来,茶马古道主要分南、北两条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起自云南西部洱海一带产茶区,经丽江、中甸、德钦、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川藏道则以今四川雅安一带产茶区为起点,首先进入康定,自康定起,川藏道又分成南、北两条支线:北线是从康定向北,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抵达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线),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南线则是从康定向南,经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至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南线),再由昌都通向卫藏地区。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言只是茶马古道的主要干线,也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茶马古道的一种约定成俗的理解与认识。事实上,除以上主干线外,茶马古道还包括了若干支线,如由雅安通向松潘乃至连通甘南的支线;由川藏道北部支线经原邓柯县(今四川德格县境)通向青海玉树、西宁乃至旁通洮州(临潭)的支线;由昌都向北经类乌齐、丁青通往藏北地区的支线,等等。正因为如此,有的学者认为历史上的“唐蕃古道”(即今青藏线)也应包括在茶马古道范围内。也有的学者认为,虽然甘、青藏区同样是由茶马古道向藏区输茶的重要目的地,茶马古道与"唐蕃古道"确有交叉,但"唐蕃古道"毕竟是另一个特定概念,其内涵与"茶马古道"是有所区别的。而且甘、青藏区历史上并不处于茶马古道的主干线上,它仅是茶叶输藏的目的地之一。"茶马古道"与"唐蕃古道"这两个概念的同时存在,足以说明两者在历史上的功能与作用是不相同的。正如世界上的道路大多是相互贯通和连结的,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混淆它们的功能与作用。当然,有的学者主张茶马古道应包括“唐蕃古道”,主观上是想扩大茶马古道的包融性。这一愿望可以理解,但这样做有一个很大的危险,即任何一个概念若将其外延无限扩大,则其内涵亦会随之丧失。因此,在对待“茶马古道”这一特定历史概念乃至在开发利用茶马古道过程中,采取一种科学的、客观求实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并不只一条,而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它是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的道路系统。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远达欧洲。三条大道中,以川藏道开通最早,运输量最大,历史作用较大。本文仅就川藏茶马古道论述,它道则非本文所及。
茶马古道中的滇、藏路线是:西双版纳-普洱-大理-丽江-德钦-察隅-邦达-林芝-拉萨。到达拉萨的茶叶,还经喜马拉雅山口运往印度加尔各达,大量行销欧亚,使得它逐渐成为一条国际大通道。这条国际大通道,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百度百科有更全的内容
现在有必要列举两条闻名中外的陆路古道——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
(一)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起源于汉代,是一条连接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西汉汉武帝时期由张骞首次开拓,东汉时班超再次打通并延伸了丝绸之路。该路线从西安咸阳向西经河西走廊,一支从青海抵新疆乌鲁木齐一直向西北,过阿拉山口、巴尔喀什湖,再经中亚细亚到罗马,即走北疆线;另一支走南疆线,从甘肃嘉峪关向西南顺疏勒河入孔雀河、塔里木河,经喀什过伊朗再向西到地中海。
我国通过丝绸之路把丝绸运往地中海一带,并运回地中海一带金银器皿、宝玉石、玻璃制品以及中亚的汗血宝马等。其实在丝绸之路以前,这条道路已经开通,我国青铜时期的青铜冶炼技术就由中亚细亚传入我国,其后可能我国铁器及炼铁技术传回欧洲。
古丝绸之路
唐僧取经的求佛之路,比丝绸之路稍晚,西出嘉峪关后走南疆之路,从阿克苏通阿富汗入巴基斯坦而进入印度。当然佛教传入我国应在唐僧之前,东汉时期已开始由印度僧人零星带入我国。此外,投笔从戎的班超,永平求法的佛教东渡等,他们的辉煌也都与丝绸之路息息相关。
这条漫漫西行路需通过茫茫戈壁沙漠,幸亏那时那里水草远比今日丰富,有楼兰、吐蕃等一系列小国散布于沙漠间绿洲中,可作为过往行人的歇脚点。否则单人匹马是较难通过缺水的广袤沙漠的。
总而言之,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向西的一条重要国际大通道,对于交流东西方文化、发展经济、交换动植物新品种等功不可没。我们今天餐桌上的许多蔬菜是在古代丝绸之路或求佛之路带来的,如菠菜(波斯之菜)、甜菜、甘蓝、葡萄、西瓜、胡萝卜等。另一些植物则由海路从南美洲传入,如玉米(我国五谷之外,浙江一带叫六谷,即第六种谷物)、红薯、马铃薯(称洋芋艿)。再后来,西红柿(称番茄)在民国年间由西方传入,花菜、哈密瓜在新中国成立后进入东部,火龙果等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大陆市场。
(二)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
我国的茶叶起源于何处?一说成都的西侧、邛崃的蒙山;一说云南滇西的普洱。在此我们暂不作考证。
茶马古道早在汉唐时期就已经开辟。滇西的马帮驮运茶叶(主要是砖茶和药材),经千山万水到成都平原,或到江汉平原,向北到不产茶的北方,进入蒙古直至俄国,向西直接到西藏,带回的是布匹和盐巴(四川自流井的井盐)。
这条古道是国内西部南北向交通。《三国演义》中七擒孟获是汉族文化大规模南迁的故事(孟获在西昌、昭通一带,是彝族人氏聚集的居住地)。我国西南由于横断山脉的阻塞,汉族文化传入相对滞后。秦朝时期,南北向的国道只有两条,一条相当于京广铁路,即北京—郑州—长沙—广州;另一条相当于成昆铁路,它北接210国道,自包头到咸阳,南通汉中—成都—昆明。当时贵州一带还属夜郎国,汉文化尚未涉及,两线中间留大片空白。
茶叶的北运并不止于渭河。清朝山西的晋商就将南方茶向北运往蒙古,因为游牧民族以肉和奶作主食,茶能帮助消化脂肪,所以蒙古族人好饮奶茶,随之茶也就成为他们的必需品。
我国茶的主产区不在西南,而在东南浙江、福建、安徽、江西一带,一些著名的茶叶品种皆产于该区,如杭州的龙井,福建的大红袍、茉莉花、铁罗汉、铁观音、乌龙茶,安徽的毛峰、祁红、屯绿、瓜片,江西庐山产的云雾茶,江西婺源产的茗眉茶,江西遂川县产的狗牯脑,江西修水县产的双井绿、宁红工夫、龙须茶,江西井冈山产的井冈翠绿、婺绿、云雾茶等。西南地区产茶不多,主要是云南省。云南茶叶种类按其制作方法的不同主要分为滇红、绿茶、普洱茶、紧压茶、花茶、保健茶等,共100多个花色品种。红茶、普洱茶约占云南省产量的一半,主要销往港澳、东南亚、西欧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绿茶和花茶主要供内销,紧压茶主要销往西藏及省内部分民族地区。所以江南的茶叶主要供应我国大部分地区及出口国外,而云南茶叶主要供应西部、西北部。
如今这条茶马古道已逐渐发展成为欧亚大铁路,它东起我国连云港,向西直达荷兰的鹿特丹,贯穿整个欧亚大陆,成为连接太平洋—大西洋的交通大动脉。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888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