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舞蹈技巧如何练习

选择舞蹈专业的艺考生都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舞蹈技巧,帮助我们更好地演绎作品的情绪和灵魂。今天就为大家分享五种舞蹈练习技巧。帮助大家在舞蹈艺考时获得出色的成绩。

舞蹈技巧如何练习

01舞蹈技巧是什么?

运用舞蹈技巧是为了更加形象、更加生动地来表现舞蹈作品中的一些情绪场景,我认为在动作上技巧不仅仅是指跳、转、翻或是快速的连续技巧、地面翻滚、空中转体、大幅度的腾空等等,技巧也包括如杨丽萍老师的手、臂,还有我们蒙古舞中特有的抖肩;顶碗跪转、打碗、抛碗,东北秧歌中的手绢的运用等等。

这些都可以算是独具一格的技巧,这些技巧可以带给观众惊叹之美,技巧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

动而合度、形变神真、舞蹈最重要的特征是动作性,凡舞必动,不动不能成舞。

为使技巧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编导应该对技巧有细致周到的了解,要经过仔细研究作出详细周全的动作安排,如:什么样的作品表现什么样的情绪、带有什么样的剧情,怎么样加入或加入什么样的技巧来增添舞蹈作品的语汇,增添舞蹈作品的情绪感染力等。

02民族舞蹈的技巧

对于民族舞蹈而言,不应直接照搬毯子功的技巧,应当在其原有技术的基础上加以变化,使其更加符合舞蹈需要,具有民族特色,更好地为民族舞蹈服务。

民族舞蹈工作者在舞蹈编创过程中也应借鉴其他民族的技巧,来丰富和完善本民族的舞蹈。民族舞里的技巧应当符合本民族的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具有本民族人民的性格特点,应该将外来技巧本民族化。

03舞蹈技巧的运用

技巧合理运用好了不仅能体现舞蹈演员的专业能力,而且还会收到很好的舞台效果,得到观众的认可。近些年来,舞蹈这一美的肢体艺术得到了普及,有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加入到舞蹈中来,随着舞蹈艺术的普及化,舞蹈技巧训练与运用越来越得到广大舞蹈工作者的重视。

现在,有很多的舞蹈比赛中也设立了专业组与非专业组,大赛对专业组的选手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编导与演员会在自己的舞蹈作品中加入独具特色的技巧来显示与其他选手的个性差异。

04舞蹈编创中的技巧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舞蹈艺术也是如此,它将会朝着更高更精的方向发展,这样对我们的要求也会更高,对于舞蹈技巧也将更有难度,同时也将提高舞蹈作品的观赏性,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因此对于舞蹈的编创,也是一大挑战。技巧的加入也将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舞蹈编创中,可以根据剧情、角色情绪等变化发展来构思合适的情节。不仅要将技巧合理地运用到舞蹈作品当中去,在可能的情况下将现有的技巧再变化再发展开来,从而更加符合舞蹈对技巧的要求。合理的加入运用技巧是舞蹈编导所必备的能力。

05舞蹈技巧的目的

当舞蹈编导进入排练厅准备编舞的时候,脑海里涌现出各种各样的舞步、动作和技巧,当你考虑和选择被认为是最恰当的舞蹈手段时,你的依据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是首先必须弄清楚的。作为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应该坚持从内容出发、从人物出发、从生活出发。

舞蹈本身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舞蹈,去表现作品中所反映出的生活事件和人物形象。这里讲的只是针对技巧性较强的舞蹈,并不是所有的舞蹈作品必须加入技巧才是舞蹈。舞蹈技巧并不是舞蹈的必要元素,它在舞蹈中只是起到增加舞蹈视觉效果的作用。

舞蹈技巧不加则已,要加入技巧,就要合理加入合理运用。也可根据舞蹈需要来发展变化现有技巧,总之,就是想让技巧更充分地为舞蹈这一综合艺术而服务,更加贴近舞蹈。?

在今后的舞蹈编创实践中,我们应发扬前辈老师的优良作风,学习他们的探索、钻研精神。尽可能在舞蹈编创方面做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艺术性与欣赏性相结合,诗意性与大众化相结合,民族特色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为让舞蹈这一艺术门类得到广阔和深远的发展,为舞蹈这一悠久的艺术门类奉献自己的力量。

[摘 要]春节联欢晚会是一台受全国乃至世界关注的晚会,舞蹈作品能在这台晚会中演出,对舞蹈界和舞蹈艺术本身都有很强推广作用。春晚舞蹈的艺术形态也经历了伴舞、歌舞、纯舞的过程。

 [关键词]春晚 舞蹈 形式 多媒体

 1980年代和1990年代初的春晚舞蹈,内容形式过于单一,动作也过于直白,通常都是在用舞蹈动作来直接传达歌词的含义,用舞蹈的语汇来表达歌词的内容,具有相当大的限制性,并且当时的摄像技术局限了一些视觉效果。1990年代后期始,在编导们的不断创新下,春晚舞蹈逐渐走出了用动作解读歌词的模式,并更加着重地体现了意境与情境的手段使用,使舞蹈在春节晚会中出现的形式也日趋成熟,从最初的歌伴舞到最终呈现出来的独立成品舞蹈,说明春晚舞蹈的发展越来越繁荣。无论是时期上的变化,还是形式上的转变,春晚舞蹈正得益于一批批青年舞蹈家的佳作才得以步入公众的视野,受到大众的关注,同时因当下电视传媒产业化快速发展以及多媒体等特效技术的融入,才使得舞蹈在春晚中真正发挥自己的特性和魅力。

 一、简述春晚舞蹈的三种艺术形式

 整体来说,春晚的舞蹈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伴舞、歌舞、纯舞。而这三种形式在整台晚会节目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截然不同。

 伴舞——所谓伴舞,就是为配合舞蹈中的主角或歌唱者表演而从旁舞蹈。最早出现在春晚中的舞蹈,是以伴舞形式出现的,1990年代“伴舞”最为频繁。这时的舞蹈,在整个节目中仅仅是为了画面的美感或视觉效果,而没有注重舞蹈本身的质量与细节处理,内容形式过于单一,动作过于直白,往往用舞蹈动作来传达歌词的含义,而想用舞蹈的语汇来完全表达清楚歌词的内容,无疑具有相当的难度。 所以,那时的舞蹈在春晚中还处于边缘状态。而这种主次分明的关系,也使舞蹈在大众的主观印象上变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陪衬角色,所以那时春晚中的舞蹈在本质上渐渐成为了其他艺术的附属品,它和歌唱在一起,就成为歌伴舞,和小品在一起就成为舞蹈小品,使舞蹈失去了自身的魅力与专业性。

 歌舞——即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和伴舞不同,它以民族歌舞居多。“歌舞既能抒情又能叙事,声情并茂,通俗易懂,能表达比较细致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广泛的生活内容,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鲍菊艳《探索尝试小学音乐课的教法》,载于《宁夏教育》2009年10期)

 基于编导们的辛勤探索,不断创新,舞蹈在内容形式上逐渐丰富。1990年代后期,春晚舞蹈走出了用动作解读歌词的俗套。意境与情境的手段使用,使舞台画面更加丰富多彩。比如每年春晚的开场歌舞,借助服装与舞美的优势,使舞蹈在春晚舞台上更加绚丽夺目。通过音乐与舞蹈的配合,加之情节上的一些处理,不仅使得舞台缤纷多彩、气氛热烈,也突出了主题,达到了用舞蹈叙事的目的与用意。舞蹈在春晚中的重要性大大提高,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歌唱时加入伴舞的意义也越来越大,而且舞蹈也开始逐渐融入到小品和杂技中。舞蹈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还让人感觉到欢乐,所以更多的晚会开始把歌舞做为它的基础选择。这种节奏欢快的歌舞,尽管能营造气氛,但却远远做不到像杨丽萍的孔雀舞那样,让人印象深刻。

 纯舞——随着近些年来舞蹈在春晚中的份量逐年加大,独立的舞蹈节目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如《雀之恋》、《醉鼓》、《龙腾虎跃》、《千手观音》、《飞天》,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舞蹈精品。随之也涌现出一些一流的舞蹈演员,例如杨丽萍、黄豆豆等。

 杨丽萍的孔雀舞几乎是家喻户晓。杨丽萍堪称中国的“舞魂”,她修长的身材极富女性的线条美,细长的手臂颇富表现力,她如画的身材本身就具有形式美感。美是通过各种形态表现出来的,舞蹈通过表演呈现为审美对象,美的形态是借助演员的肢体来展现的,美感是大众特有的精神享受。杨丽萍用她那美丽而神奇的手臂模仿孔雀的头冠颈项,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充满了灵动的生机感与韵律感,带给人们以美的惊异,令人如痴如醉。这是艺术对生活的升华。

 舞蹈《醉鼓》热情激昂、富有动感和气势,这种气势是通过一连串复杂高超娴熟的动作来完成的,也是黄豆豆对舞蹈表现性的成功诠释。黄豆豆依靠他深厚的功底和高难度的技术技巧,让大家体验到了另一种激情阳刚之美。“在一切陶醉之中,最为崇高的,也是令人百看不厌的,就是对动作的陶醉。我们的行为,尤其是那些将我们的肉体发动起来的行为,可以将我们抛入一个稀奇古怪的和令人肃然起敬的状态之中”。([美]瓦尔特·索雷尔,《西方舞蹈文化史》,欧建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二、多媒体技术对于新世纪春晚舞蹈的推动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舞蹈中的作用日益加大。电子艺术的兴起是21世纪艺术领域内最令人惊叹的变革。“舞蹈是一种视觉艺术,可以通过声、光、电、影的记录方式比较完整的呈现在人们面前。”(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49页)从近几年春晚的舞台设计中可以看出,以多媒体技术和LED视频等为媒介的艺术创作正飞速发展。特别是LED屏幕舞台的使用,使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舞台也呈现出了梦幻般的视觉冲击力。

 2005年,春晚开始进行革新,舞台开始简化,使用LED大屏幕为主体。2006年,大屏幕的面积开始增大,变成长方形。舞台进一步简化。2007年,开始使用高清晰LED大屏幕。2008年,舞台更进一步简化。大屏幕两边的8个立柱上面也铺设了LED屏幕。使得在央视大楼外部也呈现特殊动画效果。2009年,春晚舞台借鉴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高科技“卷轴”,使得屏幕和舞台成为一体,为观众呈现震撼性的视觉感受。2010年,随着CCTV高清频道的开播,春晚实现高清直播。2011年,舞台升降机的使用增加了舞台的空间感,灯光效果梦幻唯美。2012年,运用国际前沿的一些科技,重新构建舞台的整体结构,加入了多层次的背景墙,呈现出3D效果。

 对于艺术家来说,这种在同一个空间展现两个以上完全不同影像的性能,在技术和艺术的融合理念下,以显示设备为媒介,在创作上极大地丰富了舞蹈编导的想象力和创作空间,使一些以往不可能实现或是不敢想象的创意得以实施。相信在多媒体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舞蹈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歌伴舞一度成为“春晚”舞蹈的主体形式,舞蹈成为歌曲演唱的花边装饰,讲究舞蹈场面的气派华丽及服饰色彩的艳丽,大量舞蹈节目毫无质量可言,舞蹈主题内容空乏,只是简单的队形及空间调度变化。而如今,春晚舞蹈无论是舞台设计,还是表演形式上都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其中包括舞蹈与其他艺术品种的结合,扩大了舞蹈艺术的表现空间。如舞蹈与杂技的结合(《俏花旦》)、舞蹈与武术的结合(《对弈》)、舞蹈与影像的结合(《蝶恋花》)等等。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技术手段的大幅度提高,高科技多媒体在当今舞台上的舞蹈作品中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赋予了编导极大的想象力和创作空间,让舞蹈作品可以在舞台上呈现出立体感,而且对视觉听觉形成的强烈冲击也非常的震撼。

 舞蹈作为“春晚”整体节目中的一部分,既要符合晚会的主题思想和时代气息,又要考虑观众欣赏口味并结合舞蹈艺术自身规律来编创作品。舞蹈作品只有把握了时代的主旋律才能把握晚会气韵的脉搏,才能与晚会和谐一体,它奉献给观众的不只是精心锤炼的舞姿,更应该是一种深入人心的生活方式,一种生活中提炼的舞蹈形象所传达出的美,而这种美又会向观众倡导一种更理想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耿文婷《中国最后的狂欢节——春节联欢晚会审美文化透视》 北京艺术出版社版 [2] 欧建平 《舞蹈美学》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

 [3] 瓦尔特·索雷尔 《西方舞蹈文化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 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6]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7]瓦尔特·索雷尔《西方舞蹈文化史》 欧建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责任编辑:尹雨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888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