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碱如何使用?
食用碱的功效及妙用:
1、和面团时添加适量盐、食用碱能增强面团劲力,改进面筋的物理性质,质地会变密、增强弹性和强度。使面团延伸或膨胀时不易断裂。面团组织紧密后,成品色泽会显得洁白。
2、 食用碱能中和深绿色蔬菜上由于农药的过量喷施而粘着的有机酸或硫化物,从而可以保住蔬菜原有的本色,并去除农药对蔬菜的污染。
3、食用碱有较强的脱脂作用,可以去掉油发干货原料上的多余油脂。
4、白毛巾用久了,会发黄变硬,使用起来很不舒服。可把毛巾放入锅或盆里,加点水,撒入一把碱面,煮沸几分钟。待水不烫时,将毛巾轻柔几下,再用热水冲洗干净。这样,毛巾的黄渍就基本消除了,而且也柔软多了。
5、织物上的膏药渍,可将碱粉放在污渍处,加少许温水,轻柔几次即可去除。
6、把带鱼放入80℃左右的热碱水中烫10秒钟,立即捞入冷水中,再用刷子刷或用手捋,即可快速除掉其粉鳞。
7、炸肉皮前,可先将生肉皮放在热碱水中浸泡,然后用刮刀或硬刷除去肉皮上的油,用温水漂洗干净,再将肉皮晾干或晒干。炸制时,先在锅内放冷油,待油烧至两三成热时,把肉皮放入,肉皮受热自行卷起,待起白泡时捞出稍凉,油温升高后,再将肉皮入锅回炸,至发泡膨胀捞出。这样炸出的肉皮,再经烹制,质地松软,味道鲜美。
8、清洗加工猪肠、猪肚等下水时,加适量食盐和碱,可除去异味。
9、炖羊肉时,放点食碱,便很容易炖烂。
10、清除厨房纱窗上的油腻,可把纱窗放在热碱水里(或用热碱水敷湿),再用不易起毛的布反复擦洗,然后用干净的热水把纱窗冲洗一遍,纱窗就干净如初了。
碱面的用法以及蒸馒头的过程:
1、把老面撕碎放入温水中发酵4小时,再把老面水分几次的倒入面粉中,老面的用量和面粉的用量大概是1:10,和成面团,放到温暖处发酵涨大原来的1倍。
2、将面团放在案板上,把碱面用温水化开(碱面2-3克就行),然后切开面团,扎些小孔,用手沾湿碱水的方式拍打面团。碱兑完后将小面团静置10分钟左右,之后就做成小馒头的形状,再放到温暖的地方二次发酵。
3、发完后就可以上锅蒸了,20分钟左右就能蒸熟,这样蒸出来的馒头会非常香甜软糯。
适期用药是正确使用农药的关键所在。施药过早,不仅起不到防治病虫草害的作用,而且增加成本、污染环境;施药过迟,事倍功半,同样也达不到用药目的。例如防治螟虫,必须在卵孵高峰期用药,假如蚁螟已蛀入茎秆,出现了枯心、白穗、死穗等症状时再施药,肯定防效不佳。为了保证施药效果和避免滥用农药,应采取“二查二定”的原则,即对虫害,一般是查虫口密度,定防治对象田;查害虫发育进度,定防治适期。而对病害,通常是查发病率,定防治对象田;查发病程度,定防治适期。2、方法得当农药的剂型有多种,其使用方法也不尽相同。如防治土传病菌、萌动的杂草种子、地下害虫,采取药剂处理土壤、开沟撒施等方法效果较好;防治在植株上为害的病虫,就应选用喷雾法或喷粉法;防治种传性病虫害,采用药剂浸种或拌种法,处理效果较好。田间病虫的发生、危害和栖息在作物上都有一定的部位,这个特定的部位,便是我们用药的重点。例如防治螟虫,是要对准心叶用药;防治稻飞虱和纹枯病,是要对着稻株的下部喷药;防治稻卷叶螟、叶稻瘟、白枯病,则是要对着上部叶片喷药。配制药液时要采取“二次稀释法”,即先用少量的溶剂溶解原药,然后再稀释到所需要的浓度。3、对象明确用药时,防治对象要明确,要掌握病虫的生理机制和危害特点、农作物的品种及生育期,做到对症下药。例如棉花现蕾后发生的红叶枯死病,老百姓很容易误认为是红蜘蛛的危害,叶脉变绿、叶肉紫红、呈猪肝色、叶片向下反卷、最终焦枯脱落;又如大豆菟丝子的为害,导致大豆生长停滞、发育不良,农户很容易当成根结线虫来防治。4、交替用药长期使用同一剂型的农药,病菌和害虫对此产生了抗药性,也是当今阻碍农药充分发挥应有防治效果和潜在效能的现实问题。随着农药用量的迅速增加和农药品种的不断更替,病虫的抗药性也日趋加剧,特别是用药频繁的粮、棉、果等主要作物,其病虫的抗药性更是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增加,因此要交替用药。选用作用机制不同的农药交替使用,或者根据农药的理化性质合理地混配使用,不但能扩大防治范围、提高防治效果,还能延缓病虫抗药性的产生。另外,有些农药对某些病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但可能对其它病虫有局限性。如三唑磷,对稻螟、棉铃虫和其他鳞翅目害虫都有很好的杀虫杀卵效果,但它却能刺激稻飞虱产卵,导致稻飞虱再度猖獗等等。所以在用药后,要定期检查田间病虫发生情况,不能顾此失彼。5、细雾喷施目前我国农村使用的喷药器具,大多仍然还是几十年一贯制的工农-16型喷雾方法,药液粘性差、雾粒粗、沉积率低,这种喷雾方法不但费劳力,而且药液也浪费大、易中毒、不安全,防效当然差。现在新面世的如北京丰茂生产的东方红喷雾器、山东临沂生产的卫士派喷雾器等,低容量喷雾、弥雾或静电喷雾,防滴漏,大大减少了浪费、提高了药效、安全性好,农民非常喜欢,购买时政府还有补贴。6、施药条件施药条件主要是指温度、湿度、光照、风、土壤和植物等,要针对病虫发生发展的薄弱环节,制定适宜的防治措施,造成不利于病虫害的环境条件,达到控制其发生危害的目的。如防治日出性害虫(菜粉蝶、尺蠖、稻蝗、三化螟等)应安排在上午8-9时,因为此时露水已干,温度也不太高,是日出性害虫取食、活动最旺盛的时候。防治夜出性害虫(棉铃虫、桃蛀螟、大豆毒蛾、稻纵卷叶螟等),应安排在下午5-6时,因为此时可以避开强光、高温时段、害虫即将开始活动时用药,有利于杀死害虫。又如杀虫剂辛硫磷、除草剂乐氟灵见光易分解,应储存在避光阴凉处,施药应在傍晚或阴天进行,土壤处理时要拌土以延长药效。唐赛文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892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