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唐宋时期是中国茶业史上第一个兴盛时期呢?
自从神农传说品尝数百种草药以来,中国茶从其药用价值开始就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经过各个时期文人和民众的推动,饮茶之风早已广泛普及。茶在唐朝和宋朝都很盛行。宋茶是从唐茶发展而来的,但饮用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宋代茶叶生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饮茶之风愈演愈烈,茶馆也愈演愈烈。在中国古代茶业发展史上,茶文化与茶经济相互作用,共同进步,从而创造了中国茶业活动的广阔局面。唐宋时期是中国茶业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茶经济繁荣,茶文化迅速形成、发展和成熟。在宋代,茶文化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
隋唐时期,佛教受到统治者的喜爱,并得到大力普及。佛教徒坐着冥想,诵经,喝茶可以使头脑平静,确保头脑清醒。道教喜欢冥想修行,重视理气,喜欢喝茶提神延年益寿。中唐以前,唐朝最有名的茶叶都产在这里。通过寺庙和道观的种植和生产,以及统治者的大力推动,饮茶成为一种暂时的时尚。
唐朝通过战争、友好等政策和措施,结束了数百年来混乱的分离主义政权,重建了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和经济的逐步繁荣,南方的一些人可以脱离粮食生产,成为专门种植茶叶的茶农,历史上称之为茶园户。唐代茶园专业户的出现极大地刺激了茶叶生产。茶叶消费和贸易呈现井喷式发展,全国各地茶商往来频繁。
虽然初唐大局稳定,但战后大部分人处于休养阶段,经济仍在逐步恢复。贞观统治、开元盛世后,唐代经济呈现出大繁荣大发展的态势,人民安居乐业,商业贸易开始兴起,茶叶市场需求在此阶段开始显现。由于唐代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政权,保证了农民能够进行稳定的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刺激了茶叶的商品属性,加快了市场流通,使茶叶逐步繁荣发展。
在唐朝属于高端消费品的茶叶,在宋朝为何能推广到寻常百姓家?
早在唐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游牧民就已经有着喝茶的传统和习惯了。自从茶叶传播到了草原上之后,茶叶就变成了一种非常畅销的商品,甚至在有民族中出现了“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谚语。中原人虽然喜好茶叶,但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茶”却只能排在最后。从这里看来,草原人对茶的喜好似乎要超出中原人许多。游牧民族喜欢茶叶到什么程度呢?
他们喜欢茶叶到要用战略物资-马去交换!他们喜欢茶叶到要发动国战去抢!
唐朝的时候,回纥就每年派遣使者到长安用战马换取茶叶。为了发展部落内的茶文化,回纥甚至用良马千匹换取了陆羽的著作——《茶经》,由此可见游牧民族对茶的热衷。
而在明朝时期,有一次明廷为了打击走私关闭了茶马互市,结果边境风云突变,铁骑成群蜂拥而来。女真和蒙古联合出兵包围了清河城,迫使明朝开放了茶马贸易。由此可见茶对游牧民族的重要。
草原上并不产茶,为什么牧民会喜欢喝茶呢?
茶水可以祛除肉食里面的腥膻味和中原人将饮茶看做一种风雅不同,起初牧民们喝茶更多的是出于一种生理需求。
陆游在《南唐书》上这样说:“北方蕃人喜好肉食,吃饭的时候一定是要喝茶的,因为茶可以清除肉食的腥膻味。如今蒙古人喜好喝茶就是证据。在蒙古人中,不喝茶的人多数都会生病。也难怪他们时常会用良马这种战略资源来和汉族人交换茶叶。蕃人非常喜爱唐宋时期的团茶,常常愿意出重金购买”
古代草原物资匮乏,没有现在这么多佐料,甚至连盐巴都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因此牧民们在烤肉的时候只能撒一点点盐上去,甚至在缺盐的时候牧民们连盐都不放,直接将生肉烤熟吃了。
吃过烤羊肉串的人都知道,羊肉有一股非常浓重的腥膻味,放大料都很难掩盖。古人如此清淡地吃羊肉在我看来简直就是一种煎熬。
因此在吃肉的时候如果能有一碗清甜可口茶水对牧民们来说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茶水可以帮助消化“茶”对游牧民族来说是一种良药。
游牧民族生活在干旱少雨的高原地区,受自然环境的限制,牧民们的饮食结构非常的单一,食物主要就是肉和奶制品,饮料主要就是马奶和羊奶,很少能够得到植物类的食物。
牛羊肉都是油腻、燥热、难以消化的。长期以牛羊肉为主食会产生各种不适,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古人虽然不懂什么营养学,但是也有自己的一套生活经验。他们不知道茶叶里面有什么成分,也不知道同时茶叶有溶解脂肪,降低胆固醇的功效,但是他们却知道喝茶能够有助于缓解自己腹部不适、燥热和便秘的症状。
这些虽然都是小毛病,但是却会让人十分的不舒爽。所以草原上的人在饱受折磨多年之后,突然发现“茶”这种饮品可以改善多年的顽疾,让自己活得更舒爽,自然是爱不释手了。特别是对已经喝茶多年的牧民来说,切断茶叶的供应,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折磨。
茶水可以补充维生素茶水固然是可以补充维生素的,但是茶叶传入草原之前,游牧民族也都还活得不错。
在茶叶传播到草原之前,大多数游牧民族依靠野生的植物来补充维生素。草原上牧草茂盛,野菜也有不少,但是这种获取维生素的方法非常不稳定。
当然他们也可以依靠食用动物的内脏来补充维生素,毕竟牛羊是主要食物来源,补充维生素也可以靠它们。甚至一些强大的游牧部落还会自己种植农作物,比如匈奴。
但是后来茶叶确实也成为游牧民族补充维生素的重要途径之一,原因就是茶叶容易保存,携带方便,也方便食用,因此取代了其他补充维生素的方法。
茶水可以杀菌消毒早在神农尝百草的时候茶叶的解毒功效就被发现了。
《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可以说最早的时候茶就是一种药。茶多酚能把蛋白质凝固起来,茶多酚遇到细菌就会使得细菌凝固变性。霍乱在古代是非常可怕的传染病,而霍乱杆菌放在浓茶里面六分钟,大部分就会失去活性。
古人固然不知道茶多酚的原理,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利用茶的这种特性。
牧民们经常和牲畜接触,难免沾染细菌,因而患上各种疾病。茶水这种杀菌消毒的功效对他们是大有用处的。
另外游牧民族是要经常迁徙的,不同地方的水质相差很大,古人很难分辨水源是否优质。而对于人来说,水源又极其重要。如果到了水质不良的地方很可能会使得牧民大量的患病。
而茶叶中的茶多酚可以凝固水中的悬浮物,很好的改善饮用水的水质,同时为了饮用茶叶,游牧民族改变了饮用生水的习惯,加热过的水和能杀菌的茶叶组合在一起能够有效地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茶水有利于克服水土不服我个人觉得这是游牧民族对茶叶情有独钟最重要的原因,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经常要大范围的迁徙。水土不服是他们经常要面对情况。
这就要从产生水土不服的原因说起了,人类的皮肤和口腔等地方都有着各种各样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存在。它们不仅对人体无害,并且能够帮助人们消化食物和抑制有害病菌的繁殖。这些菌落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维持着人体与外界的平衡。
当游牧民族迁徙以后,外部环境对菌落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各种菌落的平衡会被打破,甚至会有新的菌落进入人体,这样就会产生水土不服。
茶水可以有效地杀菌,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人体菌落的平衡,抑制新菌落产生,缓解人体的水土不服的症状。
有人说英国人是一手端着茶杯,一手拿着火枪进行着全球殖民的。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他们能够快速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和茶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而对于需要经常迁徙的游牧民族来说,能够缓解水土不服的茶叶无疑是个宝贝。
当饮茶成为了游牧民族的习俗的时候,饮茶也成为了一种文化需求
游牧民族的茶文化如果说最早的时候牧民们喝茶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经过长久的饮用茶水后,茶也融入了游牧民族的文化里面,渐渐地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成为了一种精神需求。
茶文化传入大草原以后,茶的加工方法和饮用习惯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外来的茶文化逐步融入了大草原上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茶道”。
奶茶这种风味独特的饮料就是游牧民族茶文化的载体。它是牧民们在长期的饮茶中将茶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中的产物。制茶和饮茶的习俗在游牧民族中不断地发展和延伸,形成独具特色的茶文化,极大地丰富了草原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当茶叶融入到了文化当中,当饮茶成为了习俗,游牧民族怎能不对茶叶情有独钟。
结语:
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喝茶这件事情经历了从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的过渡。
茶水可以祛除肉食里面的腥膻味、可以帮助消化、可以补充维生素、可以杀菌消毒、更是有利于克服水土不服。既然喝茶有这么多好处那也难怪他们热衷于茶道了。
最重要的是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喝茶已经作为一种文化融入了牧民的生活当中。这也难怪他们要用良马去换取茶叶,甚至发动战争去争抢茶叶了。
茶叶的清香口感,是很多人都喜欢的。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的时候并没有饮料,所以都是喝茶水,或者是花茶所泡的水。尤其是能够拿到皇宫里面的茶叶都是上品,但是有一些茶叶在唐朝的时候属于高端消费品,但是到宋朝的时候就推广到了寻常百姓的家庭中。
古代人其实很早就养成了一种用茶叶清洁的习惯。需要漱口并且也要刷牙,只是跟我们现代人的方式方法不一样,用具也是不一样的。慈禧太后大家都听说过,就比较注意口腔卫生,每天早上的时候会让李林英给他泡好茶水。可想而知慈禧太后所用的茶叶都是顶级的,慈禧用浓茶去漱口,能够保持口腔有清新的味道。漱口所需要的茶水在冲泡第一次时要将水倒掉,第二次冲泡的水才是。漱口用的。
其实因为宫里的茶叶特别好,都是高品质。所以倒掉的茶叶会很可惜,皇宫里的宫女将这些茶叶收集起来并且晒干。偷偷的运送到更外,还能卖一个大价钱。就因为茶叶好,所以冲泡两次根本不会失去茶本身的味道。在光绪年间的时候,茶叶,一两能卖到500克。这也是茶叶流传到寻常百姓家的一种途径。
在宋朝时期茶叶行业的发展已经非常健全。茶叶主要有提神醒脑的功效,所以在那个时候最主要是从寺院传出的,因为寺院里的禅师需要打坐,需要念经。每当口渴的时候都是在饮用茶水,所以当时的禅宗对社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渐渐的流传到了民间,并且还非常的广泛。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897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