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民乐镇的简介

1979年,有小(二)型水库2个和小山塘7个,大小陂头48宗。1990年,修筑民联水库,库容量100万立方米左右。1999-2002年,市水利局投资1880万元,对长湴浪水库、民联水库的堤坝进行加固;同时,发动群众挖田井150多口,抽地下水灌溉农田;对长湴浪水库渠道进行水泥硬底化改造,长28.8公里;改造和新建大小陂头8宗。2002年,市组织整治西高灌渠,民乐辖区内支渠改造为水泥硬底化,长6.3公里。

民乐镇的简介

2001-2003年,上级政府投资1143.7万元,完成楼星村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1400亩,建设水泥硬底化排灌渠9500米,修筑机耕路宽3.5米、长4.5公里。 1979年,乡村沙土公路有10条,长31.4公里,通9个大队。1999年8月,市委在民联村召开全市改造乡村公路动员大会,民联村改造村级水泥路,于2001年9月通车,为全镇首条村级水泥路。至2003年7月,共投资1376.3万元(上级拨款603.6万元,镇投资120.7万元,群众自筹资金652万元),把辖区内10条村级公路改造为路基宽7米,路面宽4-5米的水泥路,全长24.15公里,实现村村通水泥路。

3143县道(街口至人和,又称街人线)经辖区内的潭口、新围、民乐、车头、龙星等5个行政村,长约15公里。1990年,县交通局投入20多万元,镇发动干部、群众捐资10万多元,修筑玲洲至下亮公路,全长3.5公里。从此,民乐的公路交通东西贯通,与106国道衔接,距离5.6公里。1992年,民乐至人和路段路基扩宽至8米,并铺设宽6米的水泥路。1998年,市政府支持资金360万元,广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支持征地、拆迁补偿费30万元,把民乐至潭口路段改造为路基宽10米,路面宽7米的水泥路,全长2.3公里。2002年,民乐至人和路段的水泥路面扩宽至9米。

京珠高速公路经辖区内的车头、龙星2个村,长3.5公里,城区离京珠高速公路棋杆小坑出入口处约6公里。

2003年,有民乐至广州客运线,每日对开2班;民乐至街口客运线,每日对开24班;民联村至街口客运线,每日对开2班;年客流量为20万人。 1979年,水果种植面积816亩,产量74吨,其中,荔枝种植面积519亩,产量67吨。从1985年开始,水果种植发展较大,并以种植荔枝为主。至1999年,全镇荔枝种植面积增至4130亩,荔枝产量900吨,创历史新高。同年12月(冬至),遭受百年一遇的霜冻灾害,约1000亩荔枝被冻伤冻死,受灾较重的有南楼、龙星、车头、龙田、新围等。2002年,广州市果科所投资1.5亿元,在车头村长湴浪水库周围的山坡地,创办广州水果世界(民乐)果汁原材料生产基地,面积2300亩,至2003年已种上台湾石榴、人参果、黄皮、西柠檬、枇杷等水果1750亩,共7.12万棵。至2003年,全镇种植水果面积5739亩(不含水果世界种植面积),产量363吨,比1979年种果面积增加7倍,产量增加4.9倍。

名优特产 民乐青皮甜荔枝。 1979年,生猪出栏量3404头,三鸟出栏量1.5万只。从1982年开始,农村出现饲养专业户,禽畜饲养业有所发展,至1989年生猪出栏量增至5449头,三鸟出栏量3.04万只。2003年,全镇生猪出栏量8896头,三鸟出栏量28.51万只,比1979年,分别增长2.6倍和19倍。

1979年,农村有部分零星鱼塘养鱼,面积46亩,产量3吨。1983年,养鱼业有所发展,鱼塘面积73亩,产量13吨。1999年,鱼塘面积增至533亩,产量76吨。至2003年,全镇鱼塘面积540亩,产量85吨,比1979年增长27倍多。 1979年,有国合商业企业食品站、粮管所、供销社。供销社在各村设有店铺,经销日常生活用品。从业人员120人,社会商品零售额96万元。80年代后,个体商业不断发展,除原来由集体经营的店铺外,圩内增加10多间私营店铺。至1998年,全镇商业增至179户,从业人员1100人,其中集体商业53户,个体商业126户,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6万元。2003年,全镇商业120户,从业人员850人,社会商品零售额305万元。

1979年,民乐圩是市内边远的小集市,无固定市场,逢2、7日为集市日,集市人流一二百人。1998年,市工商局投资500万元,在圩内建1座26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设固定摊档50个,临时摊档70多个,从此民乐圩开始兴旺,吸引清远、佛冈、花都周边等地商贩前来交易,赶集人流量增至2000多人。2003年,集市成交额205万元。

简单来说```井田制是 中国 古代的一种土地占有制度。井田就是根块田。“井田”一词 ,最早见于《 谷梁传 ·宣公十五年》:“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屠一。” 据说, 夏朝 曾实行过井田制。 商朝 、 周朝 的井田制因夏而来。到 西周 时已经发展很充分。到 春秋时期 ,由于铁制农具的和牛耕的普及,井砰制逐渐瓦解。 井田制就是把耕地划删为一定面积的方田,周围有经界,中闠有水沟,阡陌纵横,像一个井字。一亠耕种大约100 亩 (约合今182 公亩 )。100亩为一个方块,称为“一田”? 甲骨文 中的“田”字也是由此而来。一井分?9个方块,周围的8块田由8个人耕种,?间则是8个人的公田。 但同样有学者蠤为,井田制度也可能仅仅是一种乌托颏式的理想制度。由于实际地形地貌的堃差万别,这种制度可能从未得到严格砄实施。 井田制度是可以还原出来的丠国夏、商、周三代社会的基本政治经浠制度,可以将它定义为:井田制度是厂立在以井田作为一种有效的产权供给删度为基础的中国夏、商、周三代社会皠农业生产方式及其制度结构安排的总你描述;同时也可以解释为微观经济活加如何与宏观价值构造相结合以实现资溠包括资源资源与社会资源兑现率最大匠的一种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结果,随睠这种产权制度的有效性的丧失而失去兠现实意义并退出历史舞台。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00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