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影响海水养殖面积的因素

1.水体pH值及浊度变化。针对网箱养殖区水环境质量进行调查和研究可以看出,网箱养殖在短期内不会影响周边水体环境的浊度和pH值,但如果采用大规模网箱投饵养殖,各种沉淀物和有机碎屑等的长时间存在则会导致水体透明度及pH值降低,有机物分解及水生生物呼吸作用是最主要的原因。

影响海水养殖面积的因素

2.溶解氧变化。水质评价的重要指标中包括水体溶解氧,其含量变化能够准确反映海域水环境的质量状况。针对水产养殖有机污染状况进行研究可以看出,大量有机物在氧化分解过程中会消耗极大部分的溶解氧,同时通过厌氧细菌的作用,在脱氧的同时导致有害气体产生,使水生生态环境恶化。可以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对此过程进行深入探究,比如,池底过剩虾饵分解时会导致海水中DO降低,而且能够在24h内降到零值。另外,在高密度贝类养殖过程中,大量溶解氧会被消耗,特别是在水交换条件较差的情况下。针对养殖水体调查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养殖所产生的废物分解和鱼类等水生生物呼吸等会降低DO浓度,通常养殖水域越深,DO浓度值越少。

3.营养盐变化。在进行海水鱼虾高密度养殖时,通常会投喂大量饵料,分解残饵及粪便等排泄物所产生的物质会导致水体出现富营养化,并且水体强污染源来自于海水养殖所产生的代谢产物。与其他海域相对比可以看出,海水养殖区中存在的总氮、悬浮物、总磷、COD 、BOD等相对较高,与非养殖区相比,水体透明度、pH值及DO却相对较低。因此可以确定,海水养殖所形成的废物会使水体营养物总浓度提高。

4.底质变化。与非养殖区相比,海水养殖区呈现的沉降量较大。对贝类养殖海湾生态环境进行研究分析可以看出,高密度养殖区域存在明显的生物沉降作用,与周围水体相比,氮、碳、磷在水产养殖区底泥沉积物中的含量较高,其耗氧量也相对较高,并且残饵在沉积物中极为常见。一旦底泥堆积有机物过量,会使底质理化指标发生变化,加大微生物分解作用,使底泥溶解氧降低,甚至因无氧或缺氧而呈现还原态。另外,由于海水中大量硫酸盐的存在,在沉积物吸附作用下,会向底层进行渗透扩散。因此,在海水养殖区的底泥沉积物中,无机氮、COD、硫化物、无机磷等含量较高。

5.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相关研究表明,高密度海水养殖会对水中浮游生物优势种群造成一定影响。由于水体营养物质及饵料施用量增加,会促进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但是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以及时间的延伸,会出现营养物质富集、光照降低、水质恶化等现象,导致浮游植物的数量不断减少。由于不同藻类所需要的营养元素有所差异,水质恶化的同时,也使藻类优势种群发生变化,由硅藻类转变为蓝藻类。

作为滤食性动物,贝类具有较强的滤水能力,一旦进行高密度养殖,会对摄取的浮游植物和有机颗粒进行过滤,这就会严重影响浮游植物和种群结构,增加微型浮游植物所占比例,从而对生态系统造成显著影响。

在鱼类养殖产业中,底栖动物作为优良饵料,也是水质评价的重要指标,其中鱼类粪便、残饵等会对水质及水体营养状况造成损害,还会影响底栖动物的数量、种类以及生物量。与非网箱区相比,网箱养鱼区底栖动物现存量较少,网箱下方及邻近水域存在大量生物粪便和残饵,在分解时会导致大量氧消耗,底栖动物的数量大幅度下降,随着网箱距离的不断加大,其影响作用不断减小。

怎样减少水产养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有什么建议?

水产养殖造成的水污染

近几年来,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水产养殖业无序发展,逐渐由半集约化养殖方式转向高度集约化养殖方式。这些水产养殖模式是靠施肥或投饵获得尽可能多的鱼产品,生产中产生的残饵、残骸、鱼体排泄物和施放的化肥、药物都要在水体中分解并消耗溶氧,分解的产物主要成分为氨氮,这样一来,水中的溶氧降低,氨氮上升,造成水质恶化,对水产养殖水环境产生了自污染。同时由于水质的恶化会使水中滋生大量病毒、细菌等致病微生物,影响了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

水产养殖污水排放破坏了周围环境,加剧了与环境污染控制的矛盾水产养殖迅猛发展,使当今养殖污水排放量巨增,对环境造成了恶劣影响。这主要是因为传统养殖模式为超容量高负荷养殖,生产过程存在着一些不合理投放饲料与渔药使用行为,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和环境

自净能力,导致营养不均衡,养殖污水富含N、P等营养物质。这些污水排放流入河道,可能导致藻类大量繁殖,产生多种毒素,污染了水体、土壤和空气,最终形成“池塘水体一土壤一养殖生物一大气”连锁污染,通称为立体污染由此可见,水产养殖业在我国己成为污染源头和受污染物影响的重要功能区之一。这不仅给渔民、企业、甚至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了风险。为使我国渔业发展走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有效地控制水产养殖水污染,改变传统粗放型生产方式,寻求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最小的经济和社会成本在获取水产品的同时保护渔业资源和环境。

(一)制定完善科学水产养殖许可证制度

制定和完善科学水产养殖许可证制度,可以提高水产养殖管理水平,从源头上控制水产养殖范围、养殖规模,提高养殖人员素质,提高市场准入标准,还有助于提高水产品的质量。政府在实施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由负责管理的部门对特定区域进行全面审核,确定各个地区能够承受的水产养殖数量、规模以及健康环保的养殖方式等。同时,制定严格的水产养殖技术人员考核机制,也包括对单位养殖技术、装备的审核等,最后再进行全面的评估,只有评估结果达到合格标准才能颁发许可证件。政府部门应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方式加强管辖区域水产养殖单位及个人的检查,维护水产养殖行业秩序,发现环境污染严重或超标等情况必须及时整改。

(二)优化水产养殖模式

水产养殖环境污染很大的原因是养殖模式不合理,加上养殖人员缺乏科学养殖理念及先进养殖技术,导致水产品品质低、效益差。环境污染日趋严峻,不利于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所以,现阶段水产养殖业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优化养殖模式,促进科学养殖,转变养殖人员的思想观念,推行和普及科学养殖技术。为此提出以下思路:

1.根据养殖群体的生产规律、繁殖规律、生活习性等确定合适的养殖模式。举例来说,热带虾与青虾可以采取轮养的方式,先养殖热带虾(罗氏沼虾),起捕以后再养殖青虾,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益,而且节约养殖地,对于养殖户非常有益的。

2.养过程中科学控制水体病原体繁殖,提高养殖效率,在这方面需要养殖户多学习养殖知识与技术。

3.利用生物之间互补、相互依赖、共同生存等生活特性,实施混养方法,不仅可以减少水体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同时也能改善水环境,保证水质达标,利于养殖及环境协调平衡。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01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