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正山小种和金骏眉的区别

洗茶、润茶、醒茶有什么区别?

正山小种和金骏眉的区别

洗茶、润茶、醒茶是我们经常谈起的一个问题,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个动作:第一泡茶弃掉不喝,这个动作到底是为了把茶洗干净,还是唤醒茶,又或是把茶浸润呢?其实多数人持各自观点,但三者之间也有一致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茶更好喝。

三者的区别

无论是洗茶,润茶还是醒茶,都是要将茶叶最好的滋味和香气体现出来,但三者之间却是不同的。

洗茶:洗茶时一定要注意,水不可太多,时间不可太长,一般在三秒之内就要将水倒出来,水温不可太高,洗茶的水温在80度以内。

润茶:一些条形比较紧锁的茶叶可以用润茶的方式,让茶叶快速的舒展开来。

醒茶:有两种。

一种是干醒:为了达到唤醒茶质,凝聚茶香而改变茶叶的存储方式叫干醒。

一种是湿醒:利用水温促使叶片舒展,充分苏醒茶叶。

什么是洗茶?

洗茶

指在冲泡前,注入一定的沸水,运用水的力,将茶叶表面的粉尘、杂质等洗干净。

误区

对于“洗茶”,令人常误以为是茶叶不洁净。

其实,它是中国五千年饮食文化在茶文化的一个体现,蕴含着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涵。

由来

中国自古以来的饮食文化思想和审美情趣。

其主要内涵有两层:一是饮食要讲卫生,二是应讲究选料和烹调方法。

“洗茶”之程序,正是这种饮食文化在茶饮上的一种表现形式。

什么是润茶?

润茶

指是让茶叶不枯燥在水里充分的舒展开,保证茶汁的浸出,从而诱发茶香,茶味。

作用

泡茶时,先让茶叶漫润舒展开来,才能比较容易泡出味道。

润茶这一过程有利于茶汁的浸出,因此,经过润茶后再冲泡的茶汤,其香和味能更快的达到较佳效果。

由来

第一泡茶汤弃去不饮,很多人理解为洗去茶叶上的脏污,其实不然,“洗茶”自古有之,除“去尘”之外,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展现茶的香气和滋味,称为“润茶”或“醒茶”更为恰当。

什么是醒茶?

醒茶

指存放尘封时间长的茶叶,通过与空气和水份的接触,从而苏醒过来,重新激发出本身的滋味,以便于冲泡饮用的过程。

目的

洗去茶叶的冷气,茶叶制成后,一般不会马上饮用,刚加工完的茶叶火气较大,一般都要将茶叶储存一段时间后再饮用。

一段时间后,火气虽褪,却添冷气,如果存放时间较长,还会有陈气。

此时如果将茶叶直接冲泡饮用,滋味和香气就不那么好。

所以需要“醒一醒”去除冷气,再进行冲泡,其香、味会更佳。

适合茶类

普洱、黑茶等紧压茶,或堆味、陈味较重的茶叶。

干醒,怎么醒?

操作1:将茶从密封处解开

紧压茶保存一般都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

整件或整提的茶叶可能会包上竹筐,封上麻袋再装进纸箱,裹得严严实实,长时间过去了茶会沉睡,像“冬眠”一样。这时如果马上打开喝就会有闷陈味或者其他异味。

散茶就放置在空气中,紧压茶还要继续分解成小块,老茶饼就拨动或者撬一下就可以。

操作2:摊开静置

将散开的茶叶放置在通风,无异味,无阳光直射的环境中,盖上绵纸一到三天。

仓味过重的茶时间可以长些,放上半个月到一个月,直到茶里没有明显的仓味即可。

操作3:放进醒茶罐

将经过通风透气后的普洱茶放入通风性能良好,干燥,无杂味的紫砂罐中,自然的回气苏醒。

放入紫砂罐后,醒茶时间大致为一致三个月。

湿醒,怎么醒?

操作1:闷香茶叶

将茶壶浇水湿热,放入适量的茶叶,盖上壶盖,利用茶壶内部的湿热使茶闷上一两分钟,这时候茶叶的香气就从茶壶口溢出来了。

操作2:湿润茶叶

将茶壶浇水湿热,以合适的水温像茶壶里注水,然后马上倒掉,这时候茶叶已经差不多舒展开了,然后就可以正式冲泡了。

1、原始古茶林

原始森林中野生的茶树林,一般胸径50cm、胸围160cm、树高15m、树龄千年以上。茶树间距约20~50m,每亩约20~30株,亩产10~20kg,极其稀有。雨林中物种繁多,生态原始。

2、野化古茶园

原始森林中空地或雨林边缘,古人种植、但被抛荒数百年,无人看管,逐渐形成了野化趋势,胸径30~50cm,胸围100~160cm,树高10m左右,树龄500~1000年。茶树间距约8~15m,每亩约50~90株,亩产30~50kg,极为稀有。人工干预少,野化生态环境。

3、原生态古茶园

古人种于村寨周围高山上,地表植物未被除去,多数茶树胸径在10~35cm,胸围35~110cm,树高3~6m,树龄多在三四百年。间距约3~5m,每亩约120~220株,亩产约50~80kg,数量稀有。人工干预少,只进行适当采摘和修剪,不施肥、不打农药、不除草、不翻地。蕨类、、多种热带雨林草本植物共生,生态环境优。

4、生态古茶园

古人种于村寨周围高山上,地表植物已被除去,多数茶树胸径在10~25cm,胸围35~80cm,树高2.5~4.5m,树龄多在一二百年。茶树间距约1.5~3.5m,每亩约190~400株,亩产约60~90kg,数量较少。一定的人工干预,采摘、修剪、施农家肥、偶尔打农药,除草、翻地。大量地表植物被除去,生态环境好。

5、近代茶园

1912-1949民国年间,矮化前,按照传统方式用种子繁殖的有性系茶园。多数茶树胸径在5~15cm,胸围15~50cm,树高1.5~3m,树龄60~100年。茶树间距约1.5~3m,每亩约200~400株,亩产约60~90kg。较多的人工干预,采摘、修剪、施肥、有时打农药,除草、翻地。大量地表植物被除去,生态环境较好。

6、现代茶园

1949年以后,特别是64年以后,条列式密植的扦插苗茶园。树高60~90cm,每亩约3000~4000株,亩产约120~190kg。较强的人工干预,采摘、修剪、打农药,除草、翻地。地表土裸露,靠施化肥维持产量,多数现代茶园生态恶劣,物种稀少,现有向生态化、有机化发展的趋势。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02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