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33种农残包括五氯硝基苯吗

包括的,农药残留是农药使用后长期没有被分解而残留与生物体、土壤、水体、大气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长期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农副产品可能引起人和动物的慢性中毒,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影响到下一代。推荐使用我公司生产的农药残留检测仪,它属于先进紧密仪器,对农药残留全面烧苗,为客户提供专业、高效、公正的检测需求。

33种农残包括五氯硝基苯吗

农药残留检测项目列表(药物分类):

有机磷农药:水胺硫磷、甲基对硫磷、甲胺磷、乙酰甲胺磷、杀螟硫磷、三唑磷、对硫磷、马拉硫磷等

有机氯农药:六氯苯、五氯硝基苯、七氯、艾氏剂、狄氏剂、硫丹、氯丹等

菊酯类农药:联苯菊酯、溴氰菊酯、氟氯氰菊酯、甲氰菊酯、氯氰菊酯、顺式氰戊菊酯、溴氰菊酯等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甲萘威、涕灭威、呋喃丹、抗蚜威、速灭威、残杀威、异丙威等

杀螨剂类农药:杀虫脒、三氯杀螨醇、克螨特、溴螨酯、哒螨灵、唑螨酯等

其他:205项农药残留一齐分析测试服务、301项农药残留一齐分析测试服务、360项农药残留一齐分析测试服务、245项茶叶农药残留一齐分析测试服务

上一篇:粮食呕吐毒素检测仪的应用保障粮食安全

下一篇:多功能农药残留检测仪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效果介绍

相关文章:

2022-06-20食品安全检测仪检测原理是什么2022-10-28农药残留检测仪多少钱一台(农药残留检测仪价格)2022-08-05农药残留检测仪怎么用(农药残留检测仪使用方法)2022-12-12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仪的作用是什么2022-12-09兽药残留快速检测仪在畜牧业生产起到什么作用2022-12-08便携式农药残留检测仪的应用,如何保障蔬菜安全2022-12-07多功能农药残留检测仪的应用提高农残检测效率2022-12-06兽药残留快速检测仪对动物源性食品起到什么作用2022-12-05农药残留速测仪应用范围有哪些2022-12-02农药残留速测仪原理(农药残留速测仪技术原理解析)2022-12-01多功能农药残留检测仪器有哪些2022-11-30粮食重金属检测设备有哪些2022-11-29粮食重金属检测仪的作用-判断粮食是否存在重金属超标问题2022-11-28便携式农药残留检测仪的原理及用途介绍2022-11-25多功能农药残留检测仪有用吗?2022-11-24粮食重金属检测仪助力解决粮食安全问题2022-11-22全自动农药残留速测仪可以检测什么类农药残留2022-11-21手持式农药残留检测仪的作用是什么2022-11-17全自动农药残留检测仪作用大吗?2022-11-08兽药残留快速检测仪检测方法介绍

****

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杭州市拱墅区祥园路88号中国(杭州)智慧信息产业园I座11-13楼

农作物污染

(鲍迪富)

药剂防治是目前控制药用植物病、虫、草害,保障药材稳产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其特点是见效快,效率高,受区域性限制较小,特别是在病虫害大发生时,可在短时期内迅速控制病虫害,在适当的器械等配合下,便于大面积地使用,如利用飞机、机械喷洒农药等,则更为优越。由于药剂防治具有上述一些优点,因而目前仍为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

在药用植物上使用农药,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以及在“振兴中药事业”方针的指引下,由野生变家种,药用植物栽培品种不断增多,栽培面积不断扩大,病虫害种类也不增加,为害加剧。同时药用植物的经济价值较高,施用农药后能明显提高产量,增加收益。因而在药用植物上使用农药日益广泛,用药水平不断提高,应用技术也不断得到改进。但总的来看,药用植物上常用农药品种比较单调,使用技术与其它农作物上相比还较欠缺。由于药用植物和病虫种类繁多,大多分散栽培,缺乏指导,因此尚存在农药使用不当,农药残留等问题。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农药的生产和使用,为确保农业丰产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对农药的使用和生产作出了许多规定,先后停止了危害性较大的汞制剂、有机氯农药的生产和使用,并对当前常用剧毒农药操作规程和使用范围作了规定,抓了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的研究和生产。农药在药用植物上的应用和研究也应服从于国家有关农药宏观管理的总原则。

一、常用农药品种介绍

(一)杀菌剂

1.霜疫灵(已磷铝、霉疫净)

(efosite A1)

是国外70年代后期问世的新型杀菌剂,也是我国近几年生产的新型高效、低毒、内吸有机磷杀菌剂。剂型有90%原粉,40%WP。原粉为白色结晶状粉末,可湿性粉剂为米黄、棕红色粉末。加水稀释后为稳定的悬浊液。对植物无药害,内吸性能很强,在植物体内上下传导。对各类作物霜霉属、疫霉属等病菌引起的病害有良效。常用浓度为40%WP200—300倍液、600倍液。

2.多菌灵(苯骈咪唑44号)

(carhendazim)

为具有高效、低毒、内吸性杂环类杀菌剂,对人畜低毒。有25%、50%WP,可防治药用植物、蔬菜等作物病害。对人参根部病害的防治有较好效果。每亩用50%WP500—1000倍液防治霜霉病、灰霉病、炭疽病等都有良好效果。

3.三唑酮(粉锈宁、百里通)

(triadimefon)

是一种高效、内吸性强的杂环类杀菌剂,具有保护、治疗、熏蒸、铲除等作用,对白粉病、锈病、黑穗病有特效,对根腐病也有效,持效期较长,对作物安全。有25%、15%WP、20%EC。25%WP拌种,100kg种子拌药量为300—500g。25%WP每亩用50—100g,兑水50—75kg喷雾。安全间隔期15—20天,药用植物在收获前半个月停止用药。粉锈宁易燃,应远离火源,切勿与粮食、饲料、食品一起存放。

4.瑞毒霉(雷多米耳、甲霜安)

(metalaxyl)

是一种高效、低毒、内吸性苯类杀菌剂,能上下传导,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持效长,药效高,保产效果明显。对霜霉病、疫病、白粉病、根腐病等有强的杀菌能力。有25%WP、5%G、35%拌种剂,每亩用25%WP30—50g,兑水均匀喷雾。安全间隔期21天,在开花期忌用此药防病。

5.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

(thiophanate-methyl)

一种高效、低毒、广谱的内吸性苯类杀菌剂,具有很强的渗透力,能杀侵入植物体内的病菌。对药用植物、蔬菜、果树上的灰霉病、褐斑病、白粉病、炭疽病等多种病害有预防和治疗作用。药效比乙基托布津高,对作物安全。有70%、50%WP、10%EC。每亩用70%WP50—75g兑水1000—1200倍喷雾,防治白粉病效果明显。50%WP一般800—1000倍液防治黄芪白粉病、茴香灰斑病、人参褐斑病、枸杞早疫病等,安全间隔期14天,收获前二周内停止使用。

6.速克灵

(sumil)

是用来防治菌核病、灰霉病的一种新型杀菌剂。其特点是保护效果好,治疗作用强,能阻止早期病斑的形成,效力持续时间长,效果稳定,有内吸性,耐雨水冲刷。50%WP500—1000倍液防治多种作物的灰霉病、菌核病等。在发病前或发病期喷雾,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安全间隔期为15天。

7.利克菌

(RIZOLEX)

适用于防治土壤病害的新型杀菌剂。对Rhizoctonia solani、Sclerotium rolfsii、Typhula ishikariensis和Typhula incarnate具有强烈的杀菌活性。利克菌能杀伤菌丝和菌核。在土壤中有相当的残效性,在适合剂量下对大部分作物没有明显的药害。它可用于毒土、土壤灌注、拌种、浸种和块茎、球根喷雾等,同时不会在土壤中积蓄。有20%EC、50%WP、25%FL,毒土用50%WP3—10g/m2,50%WP150—200g/100m2喷沟边地,叶面喷雾0.5—1kg ai/ha,浸种2000ppm ai。

8.波尔多液

是杀菌力强,药效范围广,作用持久的常用无机杀菌剂。它是一种胶状悬液,粘着力强,喷到植物表面可形成一层薄膜,不易被雨水冲洗,残效期可达15天左右,是很好的保护性杀菌剂。它由硫酸铜和石灰乳混合而成的一种天蓝色胶状悬浮液。波尔多液杀菌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硫酸铜。喷在植物体表如遇水即溶解产生铜离子,对需要在水里进行孢子萌发的真菌和在水里繁殖的细菌能起毒杀作用。主要防治霜霉病和各种叶斑病等。也可以用来处理种苗,如浸白术或人参种栽等。波尔多液配合比例有三种,1∶1∶100(硫酸铜∶生石灰∶水)等量式波尔多液。根据不同情况可采用不同比例,以硫酸铜为标准如1∶2∶100为倍量式波尔多液。幼嫩植物组织对铜素较敏感,可用较低浓度,或石灰过量式及倍量式配制方法;对石灰敏感的植物可用石灰少量式和半量式的各种稀释倍数。

9.石硫合剂

硫素保护剂。是用硫磺与生石灰加水熬煮成石灰硫磺合剂使用。是一种深红色透明液体,具臭蛋味,呈强碱性,遇酸易分解,主要成分是硫化钙(CaS·Sx),并含有少量硫酸钙和亚硫酸钙。石硫合剂对白粉病和锈病效果较好。对葫芦科药用植物白粉病一般用波美0.2度的浓度,每隔7天左右喷一次,共2—3次。

石硫合剂的稀释方法:

按重量稀释公式:

按容量稀释公式:

B=原液波美度数,B1=稀释液波美度数。

(二)杀虫剂

1.敌敌畏

(dichlorvos)

是具有较强的触杀、胃毒、熏蒸和渗透作用的广谱性有机杀虫剂。同时又有较高的挥发作用,易水解,可消灭室内卫生害虫和仓库害虫。有50%、80%EC两种剂型。用80%EC 1000—2000倍液防治蚜虫、茴香螟等药用植物害虫效果较好。安全期为4—5天,对瓜类作物较敏感,使用时要特别注意。

2.敌百虫

(trichlorfon)

是广谱性有机磷杀虫剂,具有强的胃毒、触杀作用,并有渗透性,对人、畜毒性低。适用于防治鳞翅目幼虫和双翅目害虫,亦可防治卫生害虫蚊蝇等。对药用植物及农作物多种害虫均有效。有50%WP、80%、95%SP、90%晶体。使用90%晶体1000倍液防治茴香螟、黄芪食心虫、潜叶蝇、黄条跳甲等。在蔬菜采收前7天禁止用药,药用植物收获前10—15天内停止用药。

3.辛硫磷(肟硫磷、倍腈松)

(phoxim)

是具有强烈的触杀、胃毒作用的广谱性有机磷杀虫剂。在常温下稳定,高温下易分解,对光线颇敏感,极易分解失效。由于该药残效期短的特点,可以用来防治蔬菜、药用植物上的害虫。有50%、75%EC、50%G,用50%EC 1000—2000倍液防治黄芪食心虫、茴香螟以及蝽象等害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50%EC闷种(薏苡、红花种子等),或作成毒土或颗粒剂或浇灌防治蛴螬等地下害虫效果显著。一般宜在傍晚或阴天进行,可提高防治效果。在作物收获前5天内禁止使用。

4.氧化乐果

是具有较强的触杀和内吸作用的有机磷杀虫剂,对抗性蚜虫以及其它多种刺吸式口器害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剂型有40%EC。一般使用浓度为1500—2000倍液喷雾。与机油(1∶5)混合,涂茎防治蚜虫效果好,又能保护天敌。此药毒性高,使用时要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

5.马拉硫磷(马拉松)

(malathion)

选择性高效杀虫、杀蟎剂。具有触杀、胃毒作用。杀虫作用迅速,杀伤力强,对人、畜毒性很低,对药用植物及其他多种农作物多种害虫均有效果。主要防治蚜虫、蟎类、叶蝉、飞虱、蓟马等害虫。有5%DP,50%EC,25%WP,使用50%EC常用1000—2000倍液喷雾。在收获前7天内不用药,在瓜类药材幼苗期要特别注意药害。

6.乙酸甲胺磷(杀虫灵)

(acephate)

是一种高效低毒广谱性有机磷杀虫剂。能被植物内吸输导,具有胃毒、触杀、熏蒸及杀卵作用,适用于药用植物、蔬菜、果树、茶树等作物上的飞虱、介壳虫、食心虫等的防治。有30%或40%EC,用30%EC300—600倍液喷雾。在药用植物上的安全间隔期为7天。

7.叶蝉散

(isoprocarb)

是具有特效的触杀性杀虫剂,并有渗透作用。对天敌无害,对飞虱、叶蝉有特效。对蓟马和蚂蟥也有防治作用。有75%、50%WP,4%G,20%EC。每亩用75%WP 46—86g对水50—60kg喷雾,4%G 1—1.65kg/亩撒施。

8.抗蚜威

(pirimicarb)

一种对蚜虫有特效的内吸性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具有触杀、熏蒸作用。有50%WP,10%发烟剂,50%可分散微粒剂。对药用植物、油菜、烟草等作物的蚜虫效果很好。每亩用50%WP 17—47g对水50kg喷雾。安全间隔期为8天。

9.溴氰菊酯(敌杀死)

(deltamethrin)

是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其杀虫范围广,杀虫力强,毒性低,使用安全。有触杀作用,兼有胃毒和杀卵能力。适用于防治蔬菜、药用植物的多种害虫。有2.5%EC,5%WP,对白术蚜虫的防治每亩用2.5%EC20ml,对水50kg喷雾。对蟎类、介壳虫类、甲虫类等害虫防治效果不好,不宜使用。不能连续使用,否则害虫极易产生抗药性。

10.杀虫双

是沙蚕毒素类的一种广谱性杀虫剂,具有胃毒、触杀和很强的内吸作用,能被作物的叶、根等吸收和传导,有一定的熏蒸作用,较强的杀卵和一定的杀蛹能力,适用于药用植物、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上害虫的防治。有25%或30%水剂,3%G。每亩用30%水剂150ml,对水75kg喷雾防治蚜虫。作物收获前15天应严禁使用。此药对蚕有毒杀作用,对人的皮肤有发痒、红肿等反应,使用时应注意安全。

(三)杀螨剂

1.双甲脒(双二甲脒)

(amitraz)

甲脒类广谱性杀虫、杀蟎剂。适用于防治植物害蟎、蜂蟎、蜱蟎、食心虫及夜蛾科害虫,对果树、药用植物上的蟎类防治效果更好。有20%、12.5%EC,25%、50%WP,防治佛手红蜘蛛用20%EC 1000—2000倍液喷雾。在果实收获前14天严禁用药。一般在经济作物上施药次数不宜太多。

2.克螨特(丙炔螨特)

(propargite)

是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的杀蟎剂,无组织渗透作用,对多种作物的成、若蟎有特效,持效期较长。对人畜低毒,对鱼有毒。剂型为73%EC。一般使用浓度为1000—2000倍液喷雾。在幼嫩作物上或嫩梢期使用,稀释倍数不宜低于3000倍,以免产生药害。此药可与除碱性药剂以外的农药混合使用。

3.灭扫利

(meothrin)

一种具有强烈杀虫和杀蟎活性的新的合成除虫菊酯类化合物。可防治粘虫、叶蝉、木虱、甲虫类等多种农作物害虫。其特点是速效性,残效期长,杀蟎作用强。有20%EC,防治木本药用植物上的蟎类,每亩用20%EC 20ml,对水2000倍喷雾。施药时注意人、畜、鱼、蚕等安全。

(四)除草剂

1.拿捕净(乙草丁)

(sethoxydim)

具有内吸性的旱田苗后处理选择性除草剂。对禾本科一年生杂草有杀伤力。有20%EC和12.5%Oile.C,对单子叶杂草2—6叶期杀伤力更强,效果显著。每公顷用20%EC 3.0—6.01,能完全杀死牛筋草、马唐、看麦娘、稗草、野燕麦等。因是茎叶处理剂,掉落在土壤里的药剂会很快地分解成安全的物质,对后茬作物全无影响。适于阔叶作物生长季节进行喷洒,能选择地灭杀禾本科杂草。

2.稳杀得(氟草除、氟草灵)

(fluazifop-butyl)

为选择性除草剂。对禾本科植物具强杀伤作用,对双子叶杂草无效。本品吸收传导性强,达地下茎。可作茎叶或土壤处理,制剂为35%EC。400—1200倍液作茎叶喷雾有效。本品易燃,运输时应避开火源。

三、农药在药用植物上的合理使用

合理使用农药必须充分利用抗性品种和天敌两大优势,尽量减少农药使用量,并根据农药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农药对药用植物群体的作用机制及其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合适的农药种类,采用合适的使用方法,提高药剂防治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对口农药的选择

农药的种类很多,各有其特点、使用范围和防治对象。在使用某种农药时,首先要了解此药的性能和适用范围,根据田间发生的病、虫、杂草的种类对症下药。如胃毒剂、敌百虫,一般对咀嚼式口器的害虫,如白术术籽虫、菜青虫等有效,而对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如蚜虫、介壳虫等就无效。触杀剂西维因、菊酯类农药等可兼治刺吸式口器和咀嚼式口器的害虫。一种作物可能在同一时期有几种害虫同时发生,这就要以发生数量最多、为害最严重的一种为主要防治对象,选用能兼治其它害虫的药剂,如黄芪生长期治蚜虫和籽蜂,就可选用有机磷杀虫剂氧化乐果等。杀菌剂同样要选择对口农药,根据农药的作用机理,种子消毒处理一般选用广谱性杀菌剂,而防治叶部的真菌性病害可选用多菌灵、托布津等农药,防治霜霉病时应选择对藻状菌敏感的农药等等。除草剂也一样,有的只杀死单子叶杂草,不能杀死双子叶杂草,有的除草剂只能做发芽前处理,不能作叶面喷洒使用。因此,用药须有针对性,不仅可避免浪费药剂,而且可收到预期的防治效果。

在对口农药的选用过程中,交替使用作用机制不同的农药,是防止或延缓病菌和害虫抗药性产生的主要措施。经多年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实现交替用药,应该做好抗性监测,及时发现抗性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了解抗性药剂和交互抗性药剂的种类,以便选择非交互抗性药剂交替使用。如托布津开始防治黄芪白粉病效果很好,几年后防效显著下降。又如40%乐果EC防治白术蚜虫原稀释3000—4000倍液,如今用1000—1500倍液,效果还只有85%左右,害虫抗性增加了三倍。人工合成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防虫效果显著,但因长期单一使用,很快产生了抗性。因此,交替、轮换使用不同品种和不同类型的农药,是防止或延缓病、虫、杂草产生抗性较有效办法之一。通常有机磷与有机氮轮换使用,菊酯类与有机磷交替使用,有机与无机两类农药交替使用以及化学农药与生物制剂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交替使用可延长农药的使用寿命,提高农药的经济效益。

(二)农药的合理混用

农药合理混用是作为延长新品种的使用寿命、恢复老品种生物活性的一条途径,同时亦可兼治多种病虫害。

农药合理混用的基本原则是增效、安全、省工本。从农药的作用机理来说,要求任一农药混合配方的生物活性有增效作用,或者能对多种病虫起到兼治作用,但农药间不能产生颉颃或降解作用,对作用机理相同、防治对象一致的药剂不必考虑相互混合。混用的农药种类一般两种即可。从农药的理化性质来讲,要求混合后不出现分层、凝絮、沉淀、漂油等物理现象,也不可发生碱性水解反应、复合分解反应和金属盐取代反应等化学变化。碱性农药不能与有机磷酸酯类、氨基甲酸酯类等农药混用,以免产生碱性水解反应或碱性胱氢化氢反应而失效。在农药的安全性方面,要求高毒农药间不搞混用,混用配方不派生高毒,不使用增毒显著的混用配方,以防止对药用植物的药害和保证人畜安全。

生产上使用混合配方配药时,应先将两种农药按配方的用药量或浓度,称(量)用药量,分别加少量水稀释,再相互混合搅拌均匀。对于配制的混用药剂,要现配现用,一次用尽,不作留存。

在使用混用农药防治病虫害过程中,也需防止病虫害的抗药性或交互抗性的产生,应根据病虫种类对症下药。如有较合适的对口农药时,不一定搞混用,要做到对口农药与混用配方交替使用。在药用植物上,推广一些现配现用的配方,如化学性质稳定、在碱性溶液中不易分解失效的农药,可与多种农药以及人粪尿、堆肥、化肥混用。

(三)农药使用的有效剂量

农药有效剂量可分为有效低剂量、常用剂量和最高剂量三种。1975年开始,在农业生产开展“两查两定”的基础上,利用最经济的农药用量,发挥最大的防效,把单位用量压低到最经济的水平,大力推广有效低浓度用药,从而节省大量农药。如40%霜疫灵防治元胡霜霉病从100—200倍液降低到300倍液,40%乐果防治白术蚜虫从1000—1500倍液降低到2000—2500倍液,使农药使用剂量普遍下降。

80年代开始,随着喷雾器械的发展,推广了有效低容量防治病虫的方法,一般比常规用药量节省10%以上,有的可达20—30%。

农药使用的适合浓度范围是科技人员经过无数次试验后得出的,各地变化不大,一般可参照使用,不能随意增减。用药次数则根据病虫发生时期和长短、发生轻重、药剂的药效期等决定。一般应通过对病虫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的研究,掌握在最佳防治时期用药,尽量减少用药次数。如病虫发生时期长,发生次数多,药剂药效期短的,可适当增加用药次数。

(四)防治对象地的确定

各地的耕作制度和气候条件等差异较大,同一地区各类型田块的栽培品种、生育进度、植物长势又有不同,从而使病虫的种类及其发生程度在地区间、田块间有较大差别。同时,随着抗病品种的推广和品种抗性的衰退,以及田间天敌种群变动等均可使病虫发生程度各异。因此,正确划分防治对象田是进行药剂防治和合理用药的重要一环。

对于药用植物病害来说,确定防治田块是通过调查,掌握苗情和病情,并以苗情为基础,病情为依据,参照本地气象预报和实况及病害流行规律,综合分析其发生趋势,然后划分对象田。如防治元胡霜霉病即取决于生长前期的病情(发病中心的产生)、苗情和天气三者结合,一般生长衰弱,田中有一处发病,3月份天气寒冷多雨,需喷药保护。由此,提出了防病有“三看”,即看病情、看长势、看天气决定用药与否。

对于害虫来讲,以防治指标为依据。而防治指标的确定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1)不要求彻底消灭害虫,而只求将害虫密度控制在不足危害的程度,即造成的损失在经济阈值以下;(2)充分利用植物群体和个体对害虫造成损害的补偿能力,因此,害虫数量少为害轻微,则不必施药防治;(3)发挥害虫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当田间天敌数量较多,而害虫数量不大的情况下可不予防治;(4)如害虫发生量较大或为防止下一季或下一代害虫暴发,在当季作必要的药剂防治。防治指标的实施,要在搞好药用植物害虫和天敌田间调查基础上,根据以往害虫发生规律和天敌控制能力,以及作物个体生育期、天气等情况综合分析,正确决策。一般需要有数年历史调查资料后才能正确制定防治指标。

从长远观点看,实施防治指标的同时,控制用药面积和减少用药次数有利于提高病虫防治的总体效果,而减少用药应根据病虫、天敌和药苗情况灵活运用防治指标,做到能兼治的不单治,能缓治的不早治,能一次防治的不治两次,并控制用药剂量,采用有效低浓度防治。

(五)防治适期的确定

选定合适的时间施用农药是有效的控制病虫发生消长、保护有益生物和避免农药残留的重要途径。

确定防治适期的依据主要有:1.掌握害虫盛发期和在对杀伤害虫最有利的虫龄阶段进行防治;2.非天敌敏感期;3.病虫易侵染、为害的生育期;4.安全间隔。即在收获前一定间隔时间内禁止用药。为做到适时用药,必须加强调查,搞好测报,正确地掌握病虫动态,从而确定防治适期。

(六)讲究施药方法和施药技术

施药技术和防治效果密切相关。根据不同的防治对象,不同的药用植物种类,不同的气候条件和不同药剂类型,应用相应的施药技术,才能确保药效。

施药方法与药剂、病虫等诸因素的协调非常重要。农药的使用方法种类很多,最常用的是喷雾、喷粉法,其它还有根施、土壤处理、浸种、拌种、毒饵、涂沫、浇灌、注射、熏蒸法等等。选择正确的施药方法和技术必须做到六个协调:(1)施药方法与药剂作用协调。如根施、涂抹法只适用于内吸剂,毒饵适用于胃毒剂。(2)施药方法要与病虫发生为害部位协调。如土壤处理适用于防治根病和苗期病虫害。种子处理适用于防治苗期病害。喷粉、喷雾适用于防治地上部病虫害,毒饵适用于防治地下害虫,注射法适用于防治蛀茎性害虫等。(3)施药方法要与农药剂型协调。如颗粒剂适用于根施,水剂、乳油和可湿性粉剂适用于喷雾,粉剂适用于喷粉。(4)施药方法要与保护利用天敌相协调。如根施、涂茎和毒饵等可保护天敌不受伤害。(5)施药方法要与施药时的天气相协调。如大风天气不宜喷粉和喷雾。天气干旱不宜作根区施颗粒剂,气温过低不宜用熏蒸法。(6)施药方法要与药剂毒性及残留协调。如高毒农药不适用于作低容量喷雾。

近年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施药方法,特别是喷雾技术有了不少改进,施药器具原来只有工农36型机动喷雾器、工农16型背包式手动喷雾器等少数几种,现增加了东方红18型机动喷雾器和手持超低量喷雾器,喷雾技术由原来的高容量喷雾向低容量或超低容量喷雾发展,并进行了喷雾技术、农药的沉积率和回收率以及雾滴的直径、密度、分散性和农药在植物上的再分布原理的研究,完善了手动喷雾器的低容量喷雾和超低容量喷雾的操作技术。目前是参照农业部门根据防治病虫害的农药药械、药液用量和雾滴直径等内容制定的地面喷雾容量分级标准(表10—1)。

表10—1 地面喷雾容量分级标准

注:据浙江省农业厅调查试验及参考国外资料而制定的分级标准。

“超低容量(ULV)”喷雾,是在单位面积上喷洒的药液量比高容量喷雾少得多的一种防治病、虫、草害的先进喷雾技术。单位面积上喷药容量的划分,尽管目前国内外尚未统一,但在喷雾容量中,超低容量可以算是最小的级限,它同高容量喷雾比较,具有工效高,节约劳力,不用水或少用水,残效期长和减少农药对土壤污染的优点。

超低容量喷雾法应为控制雾滴施用法(Controlled droplet application)。各种容量喷雾雾滴大小决定喷雾容量,而且喷出的雾滴中农药浓度(指的是每个雾滴中含有的药量),要保持每头害虫LD5。的水平。例如,当选择一种有效农药防治虫害时,每头害虫致死中量为10ng,那么接触到虫体的雾滴大小要在60μm雾滴中含有10%农药的活性,这样就可以收到满意的防治效果。

在药用植物上应用ULV喷雾技术较晚,曾在防治白术害虫、啤酒花病虫害时大面积采用此项技术,收到良好效果。

ULV喷头喷雾特点主要是能产生大小均匀的雾滴谱,而常规喷头雾滴谱很宽,大的雾滴流失,小的雾滴飘移。我们可以通过控制

早在20 世纪70 年代,人们已经注意到,重金属与农作物营养元素之间由于化学性质的相似性或者代谢途径的关联性,常常利用相同的转运系统进行吸收或储存,农作物中发生的重金属中毒症状常与一些营养元素的缺乏症状非常相似。不同营养元素的供应水平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重金属在农作物体内的运输和积累。

这些相互作用可以是相互促进的,也可以是彼此抑制的。因此,许多学者认为,研究重金属与营养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有利于解决农作物重金属污染的问题,而且对于正确理解重金属的毒性效应和合理、科学解决营养元素利用和重金属积累之间的矛盾都有重要意义。

1 营养元素与重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

重金属与营养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近几年重金属污染生态研究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土壤中的重金属与阳离子营养元素间多为拮抗作用,而与阴离子营养元素间既可能是协同作用也可能是拮抗作用。

农作物体内重金属与营养元素间的相互作用较为复杂。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在农作物体内蛋白质、核酸等重要物质的合成和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体内营养元素的缺乏将会导致农作物体内物质代谢的紊乱,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农产品的产量。

随着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日益严重,重金属胁迫干扰农作物营养元素的利用已成为农作物营养元素缺乏或生物有效性降低的主要原因。近30 年来,许多研究植物营养和植物生理的学者对植物体内营养元素与重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发现外部增加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供应可改善农作物体内的酶系统和代谢过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受重金属胁迫的影响。

硒能促进农作物抗氧化物质的形成,增加其对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抗逆性,减少对重金属的吸收。SCH?TZENDUBEL 等发现,硒和镉都可与某些蛋白质中半胱氨酸的巯基发生部分结合,外源硒的供应可使水稻体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底物谷胱甘肽含量增加,促进镉与巯基的结合。

硒与镉也可能形成CdSeO3,使镉的溶解性下降,吸收量降低。硒与其他重金属结合也能生成难溶化合物,抑制农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减少植株体内重金属的累积。硒也可能促使重金属从农作物代谢活跃的细胞点位上移除或通过改变细胞膜对重金属的通透性影响重金属在其体内的转运。

因此,施用硒肥可减少水稻等农作物镉污染的风险。SHANKER 等的盆栽试验发现,硒可以降低萝卜对汞的吸收,原因可能是硒和汞在土壤中形成难溶化合物。

硅能促进农作物生长、改善其抗逆性,显著降低镉和铅在水稻等农作物中的迁移。施入土壤的硅肥中所含的硅酸根离子可与镉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不易被植物吸收的硅酸盐而沉淀下来,降低农作物对镉等重金属的吸收。

硅作为水稻的营养元素,可以提高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根系活力、降低细胞膜的透性,从而提高水稻对重金属的抵抗能力。叶面喷施纳米硅制剂可缓解重金属对水稻的毒害作用,且籽实中镉、铅、铜、锌的吸收量在喷施硅制剂后均显著降低。另有研究表明,由于硅与镉发生了沉淀,阻止镉向上迁移,可以显著降低土壤镉的迁移能力,从而可以减少农作物地上部分的镉积累,达到降低稻米中镉含量的目的。

叶面喷施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可降低或消除重金属对农作物的毒害作用,降低农作物体内重金属的吸收和积累。有研究表明,氮肥的施用可以减轻铅和锌等重金属对冬小麦幼苗叶和根的生长抑制作用,并随施氮量的提高而增强。

叶面喷施磷肥可以改善由铅毒害作用引起的农作物缺磷症状,土壤施磷可以降低铅的生物有效性,已在菠菜、胡萝卜、燕麦和黑麦草等农作物中得到了验证。丁凌云等研究表明,叶面喷施KH2PO4能提高水稻产量,降低铅、锌、镉在稻米中的积累。SINGH 等发现,施用钾肥可以明显降低小麦植株中锌的浓度。研究镉在小麦细胞中的迁移途径时发现,细胞壁表面的COO- 易与镉结合而使镉被大量截留在细胞壁上,不进入细胞膜内。

钙、镁、锌等可在农作物体内与重金属竞争吸收和运输位点。研究表明,高浓度的重金属有抑制农作物对钙、镁等营养元素的吸收和转运的能力,如经镉处理的小麦幼苗其茎和叶中富集的镉含量明显增加,而钙、镁等营养元素的含量明显下降;锌浓度的增加可降低农作物体内镁等元素的浓度。

因此,钙、镁等营养元素的充足供应有利于缓解重金属的毒害作用。这是因为农作物中的钙、镁有利于其根系细胞维持正常的渗透系统。

在镉胁迫下,比较添加钙与不添加钙的情况发现,添加钙可使玉米根、叶细胞器和细胞质中钙含量显著增加,而镉含量显著下降;在不添加钙的情况下,镉可导致叶绿体无基粒,或基粒片层排列紊乱,嗜饿颗粒数增加。这是因为钙对镉胁迫下玉米叶片正常结构和功能的保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铁可影响农作物的叶绿体功能、协调生理功能、影响重金属吸收和运输,因此通过叶面喷施改善农作物的铁供应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镉等重金属在其体内的积累。一般情况下,农作物体内铁含量充足,则锰、铜、锌、镉等重金属含量就低;而铁缺乏则锰、铜、锌、镉等重金属含量就较高,这可能与铁转运子基因的表达有关。

COHEN 等研究了豌豆在铁缺乏和铁充足条件下的镉吸收动力学,结果表明,铁缺乏条件下豌豆对镉的最大初始吸收速率为铁充足条件下的近7 倍。镉在不同铁供应状况下的吸收差异可能与IRT1 基因的表达有关,IRT1 是从拟南芥中克隆的铁转运子基因,铁缺乏能够诱导其表达,促进铁的吸收和转运,同时也会促进镉等重金属的吸收和转运。铁缺乏条件下镉吸收速率的增大也可能与诱导细胞质膜中质子泵的激活有关。FeSO4 作为一种微量元素肥料在镉污染土壤上施用,既能使农作物增产,又可减少镉在农作物体内的积累。

研究表明,稀土元素对重金属胁迫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叶面喷施钕或其配合物,能缓解铅对绿豆、小白菜、菠菜的伤害。在镉胁迫的菜豆、玉米幼苗叶片上喷施镧,可减轻镉对幼苗的伤害程度。叶面施用100 mg/L镧-甘氨酸配合物能减轻镉对小白菜造成的伤害,提高小白菜光合速率、希尔反应活力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加叶绿素及核酸含量,减少丙二醛与镉含量,降低细胞质膜透性。

此外,施用赤霉素、己酸二乙氨基乙醇酯、氨基乙酰丙酸、水杨酸、脯氨酸、甘氨酸、甜菜碱等生理调节物质亦可减轻重金属对农作物的毒害作用。施用细胞分裂素类物质6-苄氨基腺嘌呤可缓解汞对水花生的毒害作用。施用水杨酸、脱落酸能减轻大麦幼苗受镉的毒害作用。喷施萘乙酸可降低镉胁迫下大豆幼苗叶片中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可减轻膜脂过氧化作用及蛋白质水解,还可降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提高硝酸还原酶活性。

植物具有复杂的机制对元素的吸收、转运和外排进行精密调控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目前关于植物元素平衡途径及调控网络仍不是很清楚。以往人们的研究往往停留在两种或者少数几种元素,但实际上植物体内元素的平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有人认为,近几年兴起的离子组学方法可为进一步揭示植物体内的营养元素与重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手段。

目前,虽然人们对农作物体内重金属与营养元素的关系已做了较为广泛的探讨,但总体上对相关机制研究还不深入。研究条件、研究方法及供试农作物的不同,获得的结论不尽相同,甚至相互矛盾。有关重金属与营养元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更有待深入研究。

2 叶面生理阻控技术的发展现状

利用农作物叶面生理阻隔剂阻控农作物体内重金属积累是近年来中国农田重金属污染防治研究的一个新方向,主要通过在农作物细胞壁上沉淀或螯合重金属以及提高农作物对重金属抗逆性等手段来减少甚至完全阻断重金属向食物链转移。由于这一技术具有成本低、环境友好、操作方便等优势而倍受国内研究者的青睐。从国内现有的相关专利来看,现有的叶面生理阻隔剂大致有以下几类:

(1)硅基(包括有机硅和无机硅)成分的叶面生理阻隔剂,相关专利有103789114A(专利号,下同)、101907029A、103864531A、105075763A、101851133A、101830735A 等。

(2)硒或稀土元素成分的叶面生理阻隔剂,相关专利有103804091A、102356739A、104788156A、104322335A、101597191A、104003815A、103766182A、102964177A 等。

(3)氮、磷、钾及常规微量元素(钙、镁、铁、硼、锰、锌、钼、钛、硫)为主要成分的叶面生理阻隔剂,相关专利有103749223A、103314999A、103314693A、10501039A、101507400A、102653486A、104478556A、104082341A 等。

(4)农作物生理调节物质类叶面生理阻隔剂,相关专利有103392401A、104025921A、102356739A、102550313A、104823738A、101940112A、103980030A、103936495A、102653486A、102653485A、104221796A、104322336A、101940113A、103650817A 等。

目前,中国从事农作物叶面生理阻隔剂产品开发及试验效果研究的机构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南部地区,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主,也有部分基层农业部门。常用的试验农作物主要有水稻、蔬菜、瓜果等。涉及的重金属以镉为主,铅、砷、汞等也有涉及。

由于欧美国家耕地资源问题相对不是很突出,因此相关专利不多。在美国专利局、欧洲专利局、世界贸易组织的知识产权组织等网站仅检索到的3项相关专利,其中1 项还是中国学者申报的。

从一些初步的试验结果来看,使用叶面生理阻控技术的效果因产地、农作物类别不同而不尽相同。

李芳柏等的试验结果表明,叶面喷施硅肥,水稻增产29.6%,稻米砷下降28.2%(质量分数,下同),镉下降40.2%。

王世华等的盆栽试验表明,喷施硅肥后,水稻谷物中镉下降17%~53%,铅、锌、铜分别下降26%~41%、29%~34%、45%~53%。

刘杰的试验表明,叶面喷施降镉灵叶面硅肥,水稻谷物增产5%,镉下降40%,抑制了重金属由叶面向籽粒迁移。

崔晓峰等发现,叶面喷施硅肥可促进生菜生长,提高POD 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活性,生菜地上部分镉和铅分别下降33.5%~40.1%、55.2%~63.3%。

刘传平等的研究表明,叶面喷硅肥后水东芥菜中镉、砷、铅分别下降24.5%、26.4%、22.5%;同时,喷施硅肥和铈肥,镉、砷、铅分别下降42.6%、40.0%、36.8%。

刘吉振等的研究表明,喷施硅后,盆栽辣椒中镉下降13.4%~26.1%。

叶面喷施硒肥对农作物中重金属的下降也有明显的效果。蒋斌研究表明,叶面喷施纳米硒肥和硒+壳聚糖复合肥,水培生菜中镉分别下降19.24%、21.13%。水稻叶面喷施硒肥后,稻米增产16.2%,镉下降8.6%~17.8%。蔬菜和瓜果叶面喷施硒肥后,西红柿和蒜苗中镉均下降24.46%;番茄和黄瓜中镉下降60.6%~75.8%;西瓜中镉下降6.61%~66.13%,铅下降4.55%~83.33%,同时其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也有所下降;草莓叶片和果实中镉分别下降10.20%~94.65%、18.33%,铅分别下降38.86%~76.80%、77.71% ;柿子中的镉、铅和汞含量显著降低。喷施硒、硅、钼复合肥,小白菜、辣椒中镉均下降1.9%~20.6%。硒和硅的联合喷施,水稻产量可增加43.8%,谷物中砷可下降46%。

叶面喷施稀土元素,能降低玉米、绿豆、小白菜等农作物的镉毒和铅毒症状;生菜地上部分镉和铅分别下降31.7%~45.3%、26.7%~71.4%;番茄中镉下降19.4%~37.0%,黄瓜中镉下降32.0%~49.8%;油菜茎叶中铜、锌、镉、铅和镍分别下降2.91%~7.82%、2.91%~6.99%、7.26%~20.92%、6.32%~15.79%、7.69%~21.31%;水东芥菜中镉、砷、铅分别下降22.9%、26.0%、32.5%。叶面喷施锌,生菜镉下降37.02% ;西红柿镉下降37.01%,对铅无明显的影响;糙米镉下降41.9%。叶面喷施铁,菜心镉、铅、铜分别下降4.3%~35.5%、6.17%~50.30%、8.34%~33.40%;蕃茄果实中镉下降2.8%~8.2%。

3 应用前景

重金属与许多生命必需的营养元素相互影响双方的功能发挥,补充营养元素可减轻农作物中重金属的毒害作用。硅、硒、氮、磷、钾、钙、镁以及一些微量元素是农作物的有益元素,采用叶面喷施作为生理阻隔剂不仅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控农作物中重金属的积累,还能促进农作物生长、产量增加、品质改善。由于成本低、操作方便,许多研究者认为,对于中轻度污染土壤,叶面喷施是一种方便有效、不误农事的生理阻隔方法,有着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与国外相比,中国对叶面生理阻隔剂探讨的范围较广,生理阻隔剂产品研发与应用研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特别在水稻中重金属控制的应用研究上。但有关叶面生理阻隔剂控制农作物中重金属含量的基础理论研究还不及国外。目前,中国利用农作物叶面生理阻隔剂调控农产品中重金属积累的技术还是不够成熟,大多数产品缺乏广泛的田间试验评估,施用效果不够稳定,施用方法有待提升。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化的标准,当前中国叶面生理阻隔剂品种繁多,令使用者无所适从,急需建立规范化的叶面生理阻隔剂标准;同时,由于缺乏规范化的施用技术,使用者由于不规范操作导致达不到应有的施用效果。因此,应重点加强以下方面的研究:

(1) 农田重金属污染高效农作物叶面生理阻隔剂研发。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不同农作物叶面生理阻隔剂控制农产品中重金属的效果,从而筛选出高效的农作物叶面生理阻隔剂。

(2) 农作物叶面生理阻隔剂的适用范围研究。在不同地区、不同轮作制度及不同水肥管理情况下,研究叶面生理阻隔剂对农作物重金属的阻隔效果,从而确定其适用范围,探讨环境因素(温度、湿度、光照、土壤肥力)、喷施时间、喷施剂量及浓度、喷施次数等对叶面生理阻隔剂阻隔农作物吸收重金属的影响。

(3) 筛选能提高叶面生理阻隔剂效率的助剂,进行复合型叶面生理阻隔剂的研发。通过叶面生理阻隔剂与表面活性剂、络合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配合施用,筛选出低毒且能高效阻隔重金属吸收的配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多种配方的搭配试验,研究复合型叶面生理阻隔剂。

(4) 加强叶面生理阻隔剂的田间示范及施用技术与规范研究。选择较成熟的叶面生理阻隔剂可在多地开展田间示范研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矫正施用技术以提高其效率,最终形成相关技术规程。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03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