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塘水红褐色怎么回事,水质变绿如何解决
1、甲藻引发:池塘中的甲藻数量过多,导致水质变成红褐色,此时可能会出现大规模倒藻。2、藻相单一:苗种鱼塘常会因为藻相单一而导致水体变红,一般表现为晴天上午水质呈黑绿色,下午变红。3、急性倒藻:昼夜温差大,池塘垂直对流剧烈,导致急剧缺氧,浮游植物大量死亡,此时水质看起来是红色,实际为淡绿色。
一、鱼塘水红褐色怎么回事
1、发生原因
(1)甲藻引发
池塘中的甲藻数量过多时池水就会变为红褐色,此时鱼类一般不会发生严重浮头的情况,但有可能发生大规模倒藻的现象,建议及时调节水质,让池塘中的藻相多样化。
(2)藻相单一
进入8月份之后,苗种鱼塘内常会因为藻相单一而出现水体变红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晴天上午水质为黑绿色,下午变成红色,有机质含量较少,氨氮和亚硝酸盐等物质基本消失。
(3)急性倒藻
4-5月份以及8-9月份,昼夜温差大,池塘垂直对流剧烈,容易出现急剧缺氧的情况,使得浮游植物大量死亡,此时池塘的水质看起来是红色,但实际上是淡绿色。
2、处理方法
及时换水,高温季节每隔3-5天施肥1次,防止浮游生物过度繁殖。
二、鱼塘水质变绿如何解决
1、减少投喂
富营养化是池水变绿的原因,过量投喂饵料、过量施用有机肥都会使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甚至引发水华,因此投喂量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少。
2、使用除藻剂
除藻剂可以消除藻类,但具有一定的毒性,对鱼类、水草都会造成危害,需谨慎使用。
3、盐度控制
小球藻是窄盐生物,对盐度的增加较敏感,因此向水体中适当添加一些盐能够消除绿藻。
4、生物控制
将适量的水蚤投放进池塘,让小球藻成为水蚤的食物,但投放前需确保水中没有吃水蚤的鱼类。
5、调节水质
(1)定期加注新水,更换底层污水,但换水量不可过多,且水温应与池塘内的水温一致。
(2)定期对池塘进行消毒处理。
识别水质好坏的重要依据是看水色。水色与所施肥料、浮游生物种群及其数量多少有关,分析如下:一、水色的由来 鱼塘注水后,由于水中有溶解物质,悬浮颗粒及浮游生物的存在,产生了水的颜色,其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是反映水色的主要原因。由于浮游植物体内含有不同的色素细胞,当其种类和数量各异时,池水就呈现不同的颜色,并且视其存活及世代交替时间的长短,决定着水色维持时间的长短。二、施肥与水色的关系 养鱼的水大都要施肥,尤其主养花白鲢的鱼塘。施化肥的池塘,其水色由开始时的黄褐色逐渐转为黄绿色,再转为嫩绿色,最后呈现蓝绿色。这是因为出现黄绿色时,浮游植物中的硅藻和绿藻比较多;之后当鞭毛藻占优势时,水色出现嫩绿;最后蓝绿藻占优势,水色蓝绿。施粪肥的,水色由黑褐转为黄褐,再变为茶褐,最后呈现红褐。同样道理,这是因为金黄藻及硅藻占优势,才出现黄褐色的缘故,当金黄藻衰退,隐藻、硅藻、甲藻占优势时,呈茶褐色,之后裸藻及原生动物出现,而硅藻锐减时,水色便变为红褐色。同样道理,施牛粪的鱼塘,水色为淡褐色;施猪粪的呈酱红色;施人粪的为深绿色;施鸡粪的为黄绿色。三、什么样的水色对养殖有利 对养鱼有利的水色有二类:一类是绿色,包括黄绿、褐绿、油绿三种。另一类是褐色,包括黄褐、红褐、绿褐三种。这是因为这二类水体中的浮游生物数量多,鱼类容易吸收消化的也多。如果水色呈浅绿、暗绿或灰蓝色,只能反映浮游植物数量多,而不能说明其质量好,这种水一般列为瘦水,是养不好鱼的。如果水色呈乌黑、棕黑或铜绿色,甚至带有腥臭味,这是变坏的预兆,是老水或恶水,将会造成死鱼。如果出现“水华”,则具有双重性。这种水反映水质肥,对鱼类可以提供容易消化吸收的浮游生物种类也多,这是有利的一面;但这种水质难以长期维持,经验不足的养鱼户很难掌握其规律。当天气变化时,藻类因缺氧而发生大量死亡时,水质便会迅速恶化变黑,甚至发臭,出现泛塘死鱼。四、掌握水质优劣规律 观察水色的目的是为了识别其好坏。池塘养鱼的水质要求达到肥、活、爽才是最优水质,其中肥是关键。但肥而不活,肥而不爽,却不是优质水。因为浮游生物测定指数揭示,水体中多数是鱼类不易消化的藻类种群,是老水。肉眼观察,这种水色一天内无变化。而肥中带活、肥中有爽的水,具有变化规律:一是上下午有变化,表现为上午淡、下午浓,这符合藻类具趋光性活动的特点,即上午浮游植物少,下午多;二是上下风处有变化,即是上风处水色淡,下风处水色浓。这种水易生成“水华”,是优质水的标志,反之是瘦水或老水。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03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