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古印度历史文化介绍大全

 这个地区, 历史 上被中国人笼统称为印度,与古代中国关系极为密切。但是近代中国人对之误解甚多。印度本身古代没有成文史,没有任何有系统的史书。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古印度历史 文化 介绍,希望你喜欢。

古印度历史文化介绍大全

古印度历史文化介绍

 1、古代只有古印度地区,并没有印度国

 印度一名(Indu ),在古代是指南亚次大陆印度地区印地。

 印度是地区之名而并不是国家之名。因为在历史上,印度不是统一国家,所以没有固定的国名。在英国人把大印度地区殖民地化以前,这个地区的 政治 状态一直是小邦和部族林立,从来没有被彻底统一而成为同一个国家。

 印地,历史上是人种来源极其复杂的混杂地区,有白种人、黄种人(包括蒙古人、汉藏人)以及褐色人和小黑人。

 印度从来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化和民族(至今也没有)。所以没有什么印度民族。

 印度地区古代以来也没有统一的本土文字和语言。

 所以印度地区今天除了方言外,统一的官方语言是英国殖民者输入的 英语 。

 2、印度地区中国人命名

 更有意思的是,印度一名,也非印度人所自名。

 印度,是唐代中国人给印地的命名。古代中国史籍中称印地为印度,还称为身毒、申毒、天竺、天笃、身笃、乾笃、贤豆、呬度、印第亚、印特伽罗、末睇提舍、婆罗门国、沐胥、阿离耶提舍、因陀罗婆陀那等等。

 [《山海经》曰:?身毒之国,轩辕氏居之。?晋人郭璞注:天竺国也。?]

 古代中国人在唐代以后称印地(印度地区)为印度。这个名称,后来被世界和印度人自己所接受,于是独立后而有了印度的国家名称。

 印度这个名称是唐僧玄奘《大唐西域记》正式命名的。书中描述古印度曰:

 ?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印度之人,随地称国,殊方异俗,遥举总名,语其所美,谓之印度。

 印度者,唐言?月?。月(在印地方言中)有多名,斯其一称。言诸群生轮回不息,无明长夜莫有司晨,其犹白日既隐,宵月斯继,虽有星光之照,岂如朗月之明!敬缘斯致,因而譬月。良以其土圣贤继轨,导凡御物,如月照临。由是义故,谓之印度。

 印度种姓族类群分,而婆罗门特为清贵。从其雅称,传以成俗。无云经界之别,总谓婆罗门国焉。

 若其封疆之域可得而言,五印度之境,周九万余里(指整个南亚半岛)。三垂大海,北背雪山(指喜马拉雅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画野区分,七十余国。

 时特暑热,地多泉湿。北乃山阜隐轸,丘陵舄卤;东则川野沃润,畴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西方土地硗确。斯大概也,可略言焉。

 [西方人则另有一说,认为印度一词,系出自信度河(梵Sindhu,月河 )之名,后来成为波斯人与希腊(小亚细亚)人对印地之称呼,于是而成印度地区之称。]

 3、印度地区 地理

 印度半岛之国土,可分成三个地形区,即北印度、德干高原与南印度。

 唐玄奘周游印度地区,对印度地方做了划分,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区,称为五天竺、五印度。略称五天、五竺、五印。

 印地有印度河(Indus)、恒河(Ganges)、布拉马普特拉河(Brahmaputra)等三大河流。

 恒河流域为全印度最热之地,热季气温经常高达摄氏四十九度,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则为世界雨量最多之处。除西北方之印度大沙漠外,印地全境土壤堪称肥沃。

 印度河梵名Sindhu (信度河,月河),乃印度地区北方之大河。印度河月河实际是一条 国际 河流。这条大河发源于西藏高原,流经喜马拉雅山与喀拉昆仑山两山脉之间,流向西南而贯穿喜马拉雅山。印度河右岸交会阿富汗的喀布尔河,左岸汇流巴基斯坦的旁遮普(梵Pan~ja^b ,五河之意)地方之诸支流,流经巴基斯坦而入阿拉伯海。

 五河之地,大部分位于今日大巴基斯坦境内。此地是所谓?古印度文明?的起源地。所谓古老的印度(印地)文明著名的古印度河文明,主要地域并不在印度境内,而在巴基斯坦境内。与中国西藏地区的远古石器时代文化也有关系。

 佛教兴起于喜马拉雅山下的尼泊尔地区。佛教的全盛时代,则盛行于印度河流域,包括阿富汗的喀布尔河流域、巴基斯坦的旁遮普之犍陀罗地区、印度北部的哈拉巴地区、比哈尔地区和中国的西域地区、吐蕃地区、蒙古高原,以及部分中亚地区。

 所以,就严格意义而言,佛教根本不是从今日所说的印度南亚印度地区起源,也没有什么文明关系。南亚地区那里自古以来流行的是印度教而不是佛教。

 4、印度古代没有统一的语言文字

 印度古代没有统一的文字、语言。古代印地的部族语言文字,后来多已经灭亡。

 印度地区的古文字中最重要也最著名的是两种,即巴利文和梵文。这两种文字之所以还存在都是依靠佛经。

 巴利文p?li-bh?s?(英文名称pali)

 古代佛经使用的文字是巴利文。

 [据说,巴利(Pa^li),原是?线?、?规范?的意思,后转用为佛教圣典的称谓。觉音大士将圣典经律论三藏称为?巴利?,而称三藏之注释为义疏。近代将三藏及注疏所用的语言称为巴利语。]

 近人的研究认为,巴利 语文 可能是北方印地一个小民族释迦族的母语,也是佛陀时代摩揭陀国一带的大众语。佛祖当初就是用这种语言传法,所以弟子们也用这种语文记诵他的经教。

 但是巴利语文今已灭亡。原来的巴利文字母已经不存在。现在唯有缅甸、柬埔寨、泰国的佛经有巴利文三藏,但也都是用他们本国字母所记录的。

 所以,?纯粹的巴利语文早已失传,仅仅靠了佛经而保存下来一些译文。

 [丁福保认为:?巴利语P&amacron;l&imacron;,南方佛教之圣典语,为古南天竺之一地方语。与北方佛教圣典语之梵语相比较,音调变化少,文法亦简易。不如彼之繁杂,极富通俗之语。后入锡仑(锡兰)而行,现今存在之小乘经原本,大抵以此语记之。南方佛教徒,以巴利语为古摩迦陀(摩羯陀)语。?其说巴利语为南方印地语,不确。巴利语文是释迦牟尼本族语文,后来随小乘佛教向南传布而成为南系佛经的书面语。]

 梵文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述北方印地的文字说:?详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则,四十七言?(47个字母)。?梵王天帝作则随时,异道诸仙各制文字。?

 梵语(Sanskrit)是古印度婆罗门教(梵天教)的标准语文,流行北印地区,故又称天竺语。即吠陀、梵书及北传佛教圣典所用之语文。

 Sanskrit语源乃源自 sam!skr!ta(完成之意)。我国、日本僧人依据此语言由梵天所造之 传说 ,故称梵语或圣语。但是,梵语并不是古代印度地区人民的日常语言和通用语言。

 梵语又称雅语,是婆罗门与佛教高僧使用的密语。广义而言,梵语可分为吠陀梵语(Vedic Sanskrit)与古典梵语(Classical Sanskrit)。前者为婆罗门教之圣典(吠陀)之语言。

 后者于公元前四世纪左右,由波尔尼(梵天Pa^n!ini )建立梵语字母体系,后来成为佛经的专用书面语言。

 [波尔尼,梵名Pa^n!ini 。又作波腻尼、波尼你、巴尼尼。系古巴基斯坦地区的文法家。健驮逻国(在今日巴基斯坦地区)娑罗睹逻(梵S/ala^tura )人。估计约生于公元前4至3世纪。据《大唐西域记》卷二健驮逻国条记:波尔尼生而知博物,愍时之浇薄,欲削浮伪,删定繁琐,乃有述作之志,遂蒙自在天之教,于是研究深思,采摭群言,遂作成字书。此书究极今古,总括文言,王见是书而珍异,令全国传习,若有诵通者,则赏以金钱,故当时皆师徒传授,盛行当世。

 但是,波尔尼所创之梵文非吠陀梵语,亦不同于其后之佛经梵语,是一种后来死灭了的文字。(参考《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 瑜伽 师地论略纂卷》六、《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

 吠陀梵语经由时代之演进,逐渐发展成古典梵语,而远离日常用语。后来的佛经如《佛所行赞》(梵Buddha -carita )、《大事》(梵Maha^vastu )、《本生鬘》(梵Ja^takama^la^ )等佛教圣典皆用古典梵语书写。

 梵语字母,并不是现在西方人整理的那种拉丁化字母,而是接近于藏文、蒙古和满文的字母。

 为区别于古代之吠陀梵语,佛教经典所用之梵语被称为佛教梵语(BuddhistSanskrit)。又因佛典所用之梵语并非纯梵语,而已混用印地杂多之俗语方言,呈现极为复杂之型态,故又称为佛教混合梵语(Buddhist HybridSanskrit)。

 10世纪以后,由于伊斯兰教入侵,近代印度各种方言发达,梵语与佛教逐渐失去其在印地实际之影响,也成为一种死去语言。

 梵语一词在中国是随着佛经而传入的。《梁高僧传》卷一《安清传》说:?于是宣译众经,改梵(胡)为汉。?我国古代佛教界研究梵语之书籍颇多。如《唐梵文字》一卷(唐僧全真著。文宗开成四年(839)完成。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内容系汉梵语汇之对照编列,并有密教用语散列其间。)《翻梵语》十卷(作者宝唱)、《一切经音义》(作者玄应、慧琳、希麟)、《华严经音义》(作者慧苑)、《悉昙字记》(作者智广)、《梵语千字文》(作者义净)、《翻译名义集》(作者法云)等。

 实际上,古代的印度梵语早已失传,是通过中国佛学才得以保存和流传的。

 5、古代文明

 印度并不是什么文明古国,也没有什么统一的古印度文明。

 古月河(印度河)文明,约于公元前二千五百年时(或谓西元前三千年至前二千年),于印度河流域滋生,称为月河文明或者古印度河文化。

 当时发展出水利灌溉、计划缜密之街道、公共浴室、砖造楼房、排水系统等,极具现代观念之都市设计要素。1921至1922年,西方考古学者发掘出莫汗佐达罗(Mohenjo-daro)及哈拉巴(Harappa^)两座古都,即属此一时期之文明遗迹。

 创造这一古文明的人种则不可知,有人认为是达罗毗荼人(?),但是绝对不是今日的印度人祖先。?

 传说在公元前二千余年,来自伊朗地区的白色人种(雅利安人)越过兴都库什山脉(Hindu Kush),侵入印度河上游之五河(梵Pan~ja^b )流域。

 其中之一部进入至恒河流域,他们征服并奴役原住土著民。雅利安人将统治下的社会划分成四种等级,即:

 (一)婆罗门(梵bra^hman!a ,祭司)。

 (二)刹帝利(梵ks!atriya ,王族)。

 (三)吠舍(梵vais/ya ,商人、农人)。

 (四)首陀罗(梵s/u^dra ,奴隶)。此外,尚有不属于种姓制度之等外贱民。

 此种严格的阶级制度,限制任何阶层间的流动性,也不允许等级之间的通婚,称为种姓制度。

 雅利安人之宗教,崇拜存于 自然 力中之神灵,并是一种多神教,称为婆罗门教。

 有关此类印度太古之记事,主要记录也在佛经中。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农业古代文明成就

文明成果

一、古巴比伦:

1、世界最早的人类文明——两河城邦文明(6500年前~6000年前)。

2、世界最早的文字——苏美尔人楔形文字(5200年前)。

3、世界最早的城市——耶路撒冷附近的耶利哥城(8000年~1万年前);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8000年~1万年前)。?

4、世界最早的冶炼实践——两河流域城邦金银矿石冶炼实验(7000年前)。

5、世界最早的青铜冶炼技术——两河流域城邦青铜冶炼术(6000年前)。

6、世界最早的铁器文明——赫梯文明(3500年前)。

7、世界最早的历法——苏美尔人太阴(月)历(具体时间不详,早于埃及太阳历;有说法认为其有5000年历史)。

8、世界最早的系统宗教——犹太教(4000年前,与印度教并列)。

二、古埃及:

1、世界最早的统一王朝/帝国——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建立埃及第一王朝(5100年前)。

2、世界最早的数学——古埃及数学(5200年前)。

3、世界最早的几何——古埃及几何(5000年前)。

4、世界最早的专用书写工具——芦苇笔、莎草纸(5000年前)。

三、古印度:

1、印度数字。

2、世界最早的日心说——出自《阿利耶毗陀论》(公元499年成品)。

3、世界最早的系统宗教——印度教(4000年前,与犹太教并列)。

四、中国:

1、世界最早的铜冶炼技术——陕西西安姜寨遗址冶炼黄铜(6700年前;4675±135B.C.)。

2、世界最早的农业——江西万年县万年仙人洞遗址驯化水稻、栽培稻植硅石(1.2万年前)。

3、世界最早的造船技术——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独木舟(8000年前)。

4、世界最早的酿酒技术——河南舞阳贾湖遗址果酒沉淀物(9000年前)。

5、世界最早的乐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骨笛(9000~8600年前)。

6、世界最早的哲学著作——老子《道德经》(2500年前)。

7、世界最早的军事学著作——孙武《孙子兵法》(2500年前)。

扩展资料:

一、定义:

四大文明古国,是广泛流传于中国国内的关于世界四大古代文明的统称,国际上对此尚有争议。分别是古巴比伦(位于西亚,今伊拉克)、古埃及(位于北非,今埃及)、古印度(位于南亚,地域范围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和中国(位于东亚,今中华人民共和国)。

四大文明古国实际上对应着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分别是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中国这四个大型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而稍后的爱琴文明未被包含其中。

四大古文明的意义并不在时间的先后,而在于它们是后来诸多文明的发源地,对其所在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四大文明是原生文明,而其他文明属于派生文明,深受临近地区原生文明的影响。

二、定义来源:

梁启超在其写于1900年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认为“地球上古文明祖国有四:中国、印度、埃及、小亚细亚是也”。

三、国际认可:

《世界文明史》(美国威廉·麦克高希)称“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中国、古希腊是世界上的五大文明发源地”。?

《全球通史》(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中提及:“中东、印度、中国和欧洲这四块地区的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平原,孕育了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这些文明使欧亚大陆成为起重大作用的世界历史中心地区。

更明确地说,中东的文明中心包括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及伊朗高原;古中国的文明中心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欧洲的文明中心在地中海北岸地区——这一地区从米诺斯文化时期至中世纪末期,一直在经济和文化上占有明显的优势。应该说明,这里所说的欧洲包括北非。”而在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里,中东文明即包括了尼罗河文明和两河文明。?

日本NHK电视台的大型纪录片《世界四大文明》也认为中国、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古印度为世界四大古文明。

英国BBC广播公司的大型记录片《文明的轨迹》里,将黄河、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称作世界四大古文明。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四大文明古国

古代埃及的农工技术和原初科学

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流域,在公元前4000年前就出现了以农业为主的文明古国——古埃及王国,它是世界上奴隶制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于公元前 525年为外族所侵占。在技术方面,古埃及曾在很长时期内影响了周围的民族,为人类文明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古埃及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因而,其基于意识形态外化的原初和科学技术必然在当时处于世界最高发展水平。

天文学和数学。古埃及的农业生产需要掌握尼罗河水泛滥的确切日期,因而根据天象来确定季节就成了十分重要的工作,天文学知识因此而不断积累和丰富。古埃及人在公元前2787年创立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太阳历。制定方法是把天狼星和太阳同时在地平线升起的那天(此时尼罗河开始泛滥 )定为一年之始,一年三季共12个月,每月30天,加上年终5天节日全年共365天。这个历法每年只有1/4天的差数,是今天世界通用公历的原始基础。由于尼罗河水每年泛滥之后须重新丈量和划定土地,年复一年的工作使古埃及人在几何学方面比当时的任何民族都做了更多的实践练习,积累了很多的数学知识。修建水利设施以及建筑神庙和金字塔,使这些数学知识得到应用,并且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古埃及人用的是10进制记数法,能计算矩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形的面积,以及正圆柱体、平截头正方锥体的体积。他们所用的圆周率π=3.1605。在代数方面古埃及人能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些较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这些知识后来成为古希腊人发展数学的基础。

解剖和医药学。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后能在另一世界继续生活,因而将死者解剖刷成木乃伊(干尸)。由此积累了很多人体生理和解剖知识,这些知识无疑有利于他们的医学的发展。古埃及医生能做外科手术,能治眼疾、牙痛、腹泻、肺病以及妇科的许多疾病。他们用各种植物、动物和矿物配制药物。古埃及的医药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这些知识后来通过古希腊人对西方的医药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手工业技术。埃及的手工业也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早在公元前2700年,古埃及人就造出了长达47米的船。公元前1600年发明了制造玻璃的技术,陶器、亚麻织物、皮革、纸草(用于书写)以及珠宝等制造工艺技术也都达到了很高水平。公元前1500年建前后古埃及人学会了青铜冶炼技术,但铜矿资源不丰富。铁器的使用较晚,到公元前7世纪才普遍代替铜器。

建筑技术。建筑技术是一项综合性技术,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社会的总的技术水平,在古代尤其如此。古代埃及在人类历史上最为显著的技术成就就是用石头建造至今犹存的巨大金字塔和神庙。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国王)的陵基。现存的70多座金字塔中最大的一座为修建于公元前2600年的胡夫金字塔。塔高146.5米,底为边长山米的正方形,全培用琢磨过的巨大石块筑成,每块平均重2.5吨,共用巨石约230万块。石块间未用灰泥粘接,砌缝严密。古埃及人的神庙建筑也非常惊人,如现存尼罗河畔卡尔纳克的一座建于公元前14世纪的神庙,它的主殿占地约5000平方米,矗立着134根巨大的圆形石柱,其中最大的12根直径为3.6米,高约21米,可见其何等壮观。在三四千年前使用石器和青铜器的条件下,古埃及人竟然修建起了金字塔和神庙这样宏伟的建筑,实在是人类历史的奇迹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04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