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火把节舞蹈
七月火把节舞蹈
七月火把节舞蹈,火把节是少数民族很重要的一个节日,在这个节日里很多人都会载歌载舞,来表达节日到来的喜悦。下面就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七月火把节舞蹈的相关信息吧,一起来看看。
七月火把节舞蹈1
《七月火把节》是由音乐人陈小奇作词,吉克曲布作曲,山鹰组合演唱的一首歌,收录于《走出大凉山》,彝族火把节指定歌曲。后由阿木古楞翻唱,收录于专辑《喜马拉雅公主》
歌曲歌词
又是一个把你双眼点燃的七月
又是一个把你心灵点燃的七月
骑上你的骏马穿上美丽的衣裳
小伙姑娘一起走进爱的火把节
远方来的朋友请你过来歇一歇
一起尝尝彝家的酒彝家的岁月
献给你的吉祥幸福千万别推却
你栽下的友谊花朵永远不凋谢
七月火把节舞蹈2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云南各民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各有各的特色内容。
彝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实际上是以游牧为主转为以农耕为主之后,新的文化形态对原有文化形态的扬弃。这个传说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节来源的原始信息,也是最接近火把节源头的一个传说。
鸡肉烂饭
近年来,由于云南旅游的兴起,很多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及特色不断被全国游客熟悉并接纳,形成了云南旅游的一大特色。更有游客为了亲自品尝云南本土的少数民族美食而千里迢迢奔赴云南少数民族聚集地。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云南的少数民族也是茶叶千年以来的守候者,和传承人。在云南民间广为流传的,以茶为生的民族很多。今天茶茶君就跟各位茶友聊聊哈尼族和俐侎族与茶的不解之缘。
哈尼族是世界上最先种植茶叶的民族之一,哈尼族种茶饮茶有深厚的文化根源。哈尼人不仅善于种茶、制茶,日常生活更离不开茶,继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哈尼族茶文化。
相传在很久以前,居住在深山里的哈尼祖先在山里用土锅烧水.在这时候,山风吹过来,树叶掉进土锅里,顿时香气四溢,哈尼祖先喝后苦中回甜,于是便发现了茶树,并将茶叶称为"拉白",同时也将吃茶的习俗称为"哈尼节节",世代延传。哈尼人认为:金山银山花得尽,牲口粮食吃得光,留下“拉白”保健康。
在众多的茶树中,哈尼人最钟爱一种叫"酸枣茶树"上的茶,这种茶生长在深山中,平均树龄200年以上,香气独特,是众多茶叶中芬芳贵气的代表,哈尼人骄傲地称她为"哈尼公主茶"。
每逢有贵客光临和喜庆节日时,哈尼族姑娘便会从茶山里采回新鲜的"哈尼公主茶"("酸枣茶树"的茶),哈尼小伙子把姑娘们采摘回来的新鲜"拉白"放入大铁锅中,两手不停地炒制,随后哈尼姑娘们把炒过的"拉白"放在簸箕里揉制杀青,待茶叶条索成形,再加入一种叫"节节"的植物,放入瓦罐,待水沸腾了,一锅味醇汤浓、气味芬芳的"哈尼公主茶"就制成了。在哈尼族人中有个说法:只要你用心采摘、用心来喝,"哈尼公主茶"也会用心回报你,会让你疲惫的身心得到安抚,让你的忧伤化为快乐,能喝上这种美妙的茶,应是每个爱茶人的向往。
葳盛茶业董事长张明春先生,是一位热衷于云南民族茶文化事业的'茶人,早在2000年,他考察云南各大产业产区时,知晓了居住在普洱县的4个小哈尼公主,她们来自4个不同的贫困家庭,得知她们正在上小学,但家庭生活十分贫困,除了采摘茶叶,基本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随时都面临无力支付学费而辍学的危险。看着这些纯真,懂事,很小就帮衬家里做农活的孩子,张明春先生的心深深被触动的了,自此他开始资助4个小哈尼公主上学,不仅如此,他每一年都会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去探望她们。现在4个小哈尼公主都已大学毕业了,每每提到她们,张明春先生都是一份慈祥温和的欣慰感。
由于对哈尼公主茶的深刻理解,张明春先生自2004年精心研发,历时一年到2005年,葳盛茶业的哈尼公主茶诞生。它是云南生态、质朴、纯真的民族普洱茶代表,哈尼公主茶原料精选于滇西南澜沧江流域无量山脉高山云雾区,树龄均是200年以上的大叶种乔木茶菁,并采摘的第一批春茶,其制作过程延续了云南古老的哈尼族普洱茶的传统制作工艺,采用石模古法压制。
哈尼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哈尼族一年一度的节日不止一个,分别是:
1.六月年:六月年是哈尼族一个传统的农业生产的节日,节日期间杀牛祭祀,祭天神、土地神和祖先神。
清扫水井,夜晚点燃松明火把,照亮屋内,驱赶邪恶,火把插到田间路旁,送走瘟神。
苦扎扎节日期间开展各种文体活动。
2.耶苦扎: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人的传统节日。
每年在农历六月的一个属牛之日开始,进行三至五天。
期间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玩乐或外出访友。
还举行赛马、跳竹筒舞等活动。
3.活瑟瑟: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只进行一天。
4.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在农历十月间进行,节日进行六天。
新年当天,每个寨子要共杀一口猪,再将猪肉按户平均分配。
5.十月年:哈尼族以农历十月为岁首,过十月年。
节期五、六天,多至半月。
亲友互相拜访,请媒说亲,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探望。
6.嘎汤帕节:是云南西双版纳哈尼族的主要节日,过节的时间在每年的1月2日至4日,节日期间有展示哈尼族风情的文娱节目如长竹杆舞及荡秋千、射弩等比赛。
7.新米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卡多人要把收获的新谷舂成新米做成饭“尝新”,这被认为可以增强体质,同时,也表示庆祝丰收。
8.母亲节:每逢农历二月第一个属牛日,是云南哈尼族支系卡多人的“母亲节”。
9.老人节:为每年的农历腊月十五,在老人节这一天,哈尼族青年男女身着传统服饰,用独特的舞蹈和丰盛的酒宴为村寨中的老人庆祝节日。
扩展资料
哈尼族,东南亚称阿卡族,民族语言为哈尼语,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
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
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相当久远,西双版纳格朗和的南糯山,是驰名全国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区,哈尼族地区的茶叶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
哈尼族喜饮酒,酒节特多。
如祭母节、老人节、黄饭节、命名节,祭龙节、认舅节等。
逢节便有美酒。
最有趣的是"阿巴多"酒与歌的恋爱宴会。
哈尼族的传统节日风俗有六月年、耶苦扎、活瑟瑟、扎勒特、十月年、嘎汤帕节、新米节、母亲节、老人节、火把节等。
哈尼族,东南亚称阿卡族,民族语言为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现代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羌族。古代的羌族原游牧于青藏高原。公元前384至前362年间,秦朝迅速扩张,居住于青藏高原的古羌人游牧群体受到攻击,流散迁徙,出现若干羌人演变的名号。
“和夷”是古羌人南迁部族的一个分支,当他们定居于大渡河畔之后,为适应当地平坝及“百谷自生”的地理环境和条件,开始了农耕生活。哈尼族在于大渡河畔定居农耕之后,因战争等原因被迫离开农耕定居地而再度迁徙,进入云南亚热带哀牢山中。
哈尼族多居住在半山腰上,村寨依照山势而建。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其种植茶叶的历史相当久远,西双版纳的格朗和南糯山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其茶叶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06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