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食用桐油和工业桐油的区别

食用桐油是将采摘的桐树果实经机械压榨,加工提炼制成的植物油,整个过程为物理方法。棕油是一种常见食用油,它虽然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但在不过量使用的情况下,它对人体还是有一些好处的,只是它不适合所有人生活中那些患有三高和身体肥胖的人群,都不适合吃棕榈油,他们食用以后对身体健康不利。

食用桐油和工业桐油的区别

工业桐树是多年生木本林木,生长在远离城市的山区。抗病虫能力特强,整个生长过程中不须施肥和农药。桐油是一种天然的植物油,它具有迅速干燥、耐高温、耐腐蚀等特点。桐油还具有良好的防水性,广泛用于建筑,油漆、印刷(油墨)、农用机械、电子工业等方面。

桐油是将采摘的桐子树果实经机械压榨,加工提炼制成的一种优良的带干性的植物油,整个过程被称为榨桐油,是一项传统技艺,是一项既复杂又繁重的体力劳动。曾经,彭水的桐油因产量高、质量好闻名全国,远销国外。如今,桐油却风光不在,随着历史的长河慢慢消退,民间仅留极少数的榨油小作坊和榨桐油技艺。寻找关于桐油的故事。

工艺复杂

每年农历的九月,彭水的桐子树果实开始成熟,周洪锡跟村民们一样也要上山采摘桐子。周洪锡今年74岁,家住万足镇廖家村2组,一个苗族氛围浓郁的寨子。周洪锡精通多项传统手艺,是一位老手艺人。其中榨桐油便是一项,有着40年的榨油经历,在整个寨子中,周洪锡家的榨油机也是唯一的一台,所有的工具保存完好,每年仍然在坚持榨油。周洪锡“退休”了,把这项活儿交给了儿子周仁平,只是不时在旁边作一些指导。“我从小就跟着父亲学榨桐油,技术这一块完全没得问题。”周仁平说。这门手艺得到了传承,让周洪锡感到很欣慰。

周洪锡介绍,桐子要经过“晒子”“破子”“制饼”“装饼”“打油”等多道工序后才能榨出油。把桐子采摘回来后堆在吊脚楼的屋里平铺开,在自然风的作用下,桐子外壳因水分逐渐减少变黑。进入冬闲时节后,在屋里生一盆火,村民们就坐在旁边开始剥桐子,去掉壳,取其籽。记忆中,剥桐子虽然只是手上活儿,但是很糊人,黑色的汁液沾满双手,十分难洗。剥出桐籽后,接下来就需要用炕灶蒸桐籽。炕灶是特制的,根据需要确定大小,呈长方形的土胚,下方是灶孔,里面用竹子铺成。把桐籽平铺在上面烧火蒸,蒸掉水分,使其干燥,一般需要两天时间,桐籽蒸干后用粉碎机打成粉。周洪锡说,没有粉碎机的时候就是用石磨进行磨粉,随后将打碎成粉的桐籽放入大薽子蒸熟。

接下来就是制作油饼,将铁环重叠,稻草放进环内,用木棒杵紧;把桐籽粉倒进甑子里杵紧,取掉甑子后用脚踩紧,一个油饼便制作完成,用同样的方法制作剩下的油饼后,就可以开始榨油。榨油前,先检查榨油机,主要是看油箱里有机油没,榨油机的原理就是通过人握住手柄上下压通过油泵产生压力挤压油饼让油溢出,为物理方法。装上油饼,便可以榨油,一边压便可以一边加油饼,榨出的油滴入下方的油槽里,再流到另一端的油桶里。

历史悠久

周洪锡介绍,最初榨桐油是采用木榨,更费体力,到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便开始用机器榨。1973年,他花了一千多元买了全寨子第一台榨油机。“家有千根桐,子孙不受穷。”这句俗语就反映了当时桐油对于老百姓的重要。据《彭水县志》记载,清末及民国时期彭水就开始栽种桐子树,1955年,彭水收购桐油3755吨,人均11.50斤,居全国之冠。1960年,全国桐油生产现场会在彭水召开,促进了桐油发展,常年产油3250吨以上,年产值近1000万元。70年代,油桐栽植趋于良种化、科学化,面积也有所增加。1985年,全县桐林面积达35万亩,产籽9250吨。销往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成为彭水人民经济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时桐油成为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全县都大力发展种植油桐。”周洪锡回忆,当时的桐子产量高,质量也很好,100斤桐籽能榨35斤油,一天4至5个人分工协作,最多能榨600斤桐籽,忙的时候更是通宵做。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09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