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棉花种植该用哪些技术应对病虫害?
棉花病虫害的有效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间作种植技术
棉花在生长过程中,主要会遇到病虫害的负面影响。病虫害问题很容易对棉花的正常生长发育产生严重影响,也很容易带来经济损失。为有效防治病虫害,种植人员应结合病害规律,采取合理、有效、科学的防治措施。种植人员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始做起:
1)采用合理的种植技术。种植棉花时,种植人员应密切关注棉花的生态特性和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科学的间作种植技术,有效降低棉花病虫害发生的概率。
2)种植者还应结合特定的气候条件和间作种植技术,因地制宜促进棉花种植业的进步和发展,有效防治病虫害。
2.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
棉花种植前,种植人员应仔细调查种植区域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品种,有效提高种植作业的有效性。在棉花生长过程中,种植者还应面对各种病虫害,以确保棉花具有一定的抗性。同时,种植者应分析棉花品种,根据不同地区选择不同的棉花品种,选择抗病性强的棉花品种。
3.开展生物防治工作
简而言之,棉花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一项持续的工程;害虫防治也贯穿于棉花的整个生长周期。在选择防治方法时,种植者不应过度使用农药防治方法,而应尽可能选择物理和生物防治方法。总之,生物防治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治病虫害,而且可以减少防治方法对棉花的危害。值得注意的是,在应用生物防治方法时,种植人员应尽可能获得政府技术单位的支持,以加强防治效果。
4.引入物理预防和控制措施
在处理病虫害时。物理控制手段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在应用物理控制方法时,种植人员应注意加强田间管理的质量。种植作业过程中,应及时清除或处理现有和潜在菌株,并对周围土壤进行消毒灭菌。通过合理有效地灌溉和施肥,可以不断提高棉花的抗病性。同时,结合病虫害的具体特点,种植人员可以对棉铃虫、红蜘蛛、蚜虫等特定害虫进行诱杀工作,并用糖醋液、粘虫板、杀虫灯诱杀上述害虫。
5.开展化学预防和控制工作
化学防治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治棉花种植中的各种病虫害,在短时间内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在选择化学防治方法时,种植人员应根据需要选择农药,并将毒性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化学防治方法不仅可以达到良好的棉花害虫防治效果,而且不会产生较大的农药残留。目前,大多数种植人员使用高效低毒药物治疗病虫害。例如,棉花枯萎病会严重影响棉花的正常生长,甚至造成植株死亡。
棉花是秧苗种植。
栽培技术:
一、抓全苗
缺苗的地方应尽早采取措施:将同时播种的预备苗尽早移入缺苗处,移苗越早缓苗期越短,恢复正常生长越快,越能缩小与其它苗的差别。没有预备苗时,应尽可能移行间的多余苗,时间越早越好。
二、早防病
棉花在现蕾之前所发生的病害统称为苗期病害,这个时期营养面积较小,根系尚不发达,在遇到低温阴雨天气时,病菌极易感染,轻者棉苗生长弱小,重者造成大面积死苗。
三、中耕松土
对露地行早中耕松土能尽早消除播种时机械行走和人员踩踏形成的板结,能降低土壤湿度减轻苗期病害,能提高地温促进棉苗早发育。
在每次降雨过后要适时中耕松土,使土壤疏松层保持疏松,土壤温度、空气、水分、养分得到较好调节,促进根系生长快、扎的深、分布广,成为发达的根系,增强吸收水分、养分和抵抗外界不良条件的能力,实现壮苗早发。
露地行中耕深度以8~10cm为宜,中耕次数不宜过勤,经常保持地面无杂草、不板结、表土较为疏松即可。
四、消灭大小苗
俗话说大苗欺小苗,小苗不结桃,意思是说大苗形体大,有较强的争光、争营养优势,而弱苗处于劣势条件下越是被动,两者差距越是拉大,形成这样的群体结构不会获得理想产量。
因此,棉田管理上要早动手对小苗施用偏心肥,用0.5%~1.0%尿素水溶液灌根(苗较小时用低浓度),方法是将溶液装入喷雾器内,卸下喷头顺棵流渗,每棵流渗溶液150~200毫升即可。
五、早治虫
棉花苗期虫害较为严重,不同的危害时间和危害方式,给棉苗生长带来较大影响,也对田间防治带来一定难度。害虫的发生有的传播病毒、有的影响棉长推迟发育,还有的失去生长点变成公棉花、或是断茎造成无头棵。
六、蕾期管理
棉花蕾期是指现蕾至开花这一段时间,一般棉田从6月上旬至7月上旬。此期间棉株生长最快,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但以营养生长占优势,以扩大营养体为主。
1、中耕:蕾期中耕可起到抗旱保墒、抑制杂草、促根下扎、提高地温、生长稳健的作用。
2、揭膜培土:进入盛蕾期后应及时揭膜,促根下扎,提高抗逆性。
3、 施肥:蕾期施肥既要满足棉花发棵,搭丰产架子的需要,又要防止施肥不当,造成棉花徒长。因此要根据苗子的长势施用。对长势弱的棉苗,采用病苗10-15厘米偏施,多施,提高蕾期的生长整齐度,同时注意喷施叶面肥。
4、浇水:蕾期一般雨量偏小,易干旱,特别是底墒不足的棉田,适量浇水,对提高产量有重要作用。对高产棉田容易徒长,应适当推迟浇水时间,有利棉株稳长,促根下扎,增强抗旱能力,如遇干旱年份,浇水时一定要控制水量,最好采用小水隔沟浇,切忌大水漫灌。
扩展资料:
棉花,是锦葵科(Malvaceae)棉属(Gossypium)植物的种籽纤维,原产于亚热带。植株灌木状,在热带地区栽培可长到6米高,一般为1到2米。
花朵乳白色,开花后不久转成深红色然后凋谢,留下绿色小型的蒴果,称为棉铃。棉铃内有棉籽,棉籽上的茸毛从棉籽表皮长出,塞满棉铃内部,棉铃成熟时裂开,露出柔软的纤维。纤维白色或白中带黄,长约2至4厘米(0.75~1.5寸),含纤维素约87~90%,水5~8%,其他物质4~6%。棉花产量最高的国家有中国、美国、印度等。
吐絮期的管理:
棉花从开始裂铃吐絮到吐絮收花结束的时间段称为吐絮期。冀南一般棉田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进入吐絮期,此期田间管理的重点是保根、保叶、促早熟、防早衰,具体做法是:
1、继续搞好整枝打杈。加强棉花后期整枝,能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减少养分消耗,有利于增结秋桃,提高铃重,促进早熟,并可减少烂桃。整枝的主要任务是:减去棉株下部老叶和空果枝,并打掉果枝群尖。
2、 喷施叶面肥防早衰。由于后期温度较低,根的吸收能力较差,应喷施叶面肥,达到保叶增产的目的,一般每亩喷施60倍液的尿素溶液或500倍液的磷酸二氢钾溶液70公斤,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3~4次。
3、 加强病虫害防治。棉田后期主要害虫有:盲椿象、蚜虫、棉铃虫。盲椿象可用辛硫磷、马拉硫磷、锐劲特交替使用;棉蚜可用高深吡虫啉、啶虫脒喷雾防治;棉铃虫菊酯类、甲维盐高氯喷雾防治。防治时间一般掌握在上午9点前、下午5点后。
4、 做到“旱能浇、涝能排”。棉花吐絮期虽然需水不多,但适宜的水分仍是提高产量和品质的保证,因此要旱能浇、涝能排。浇水时要小水沟灌,避免大水漫灌,遇涝要及时排水。
5、 坚持中耕松土。俗话说“棵衰根先衰、防衰抓保根”,由于棉田后期土壤板结,影响根的呼吸、养分的吸收及土壤微生物的代谢,应中耕松土,以达到保根防早衰的目的,但中耕不宜过深,以免伤根,一般中耕3~5厘米即可。
6、化学催熟。对晚熟棉铃较多、不能适时吐絮的棉田,可采用乙烯利催熟,一般喷药后3~5天气温保持在20℃以上或枯霜前15~20天晴天喷雾(即常年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一般亩用40%乙烯利水剂300~800倍液60公斤,喷雾重点是棉株上的青铃。
7、适时采收。棉花从开裂到收摘以5~7天为宜。过早色泽差、品质低,过晚则纤维强度下降。采摘时应注意分开烂铃棉、虫蛀棉和僵瓣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棉花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13589.html